第二百二十七章 两日后回宫

A+A-

    永兴帝接过毛公公递着的茶,喝了一口,一时没有话。

    萧纲心募得一沉,难道是自己估摸错了父皇的心思?

    他有些懊恼,正后悔是不是将话的太满。

    永兴帝悠悠开口:“好,就照你的去办。”

    萧纲一喜,刚刚的一点愁云惨雾瞬间消散,立马拱道:“是,儿臣一定不辱使命。”

    永兴帝再次将茶杯搁置,脸上已不见丝毫情绪起伏,仿佛稍早那怒火迸发只是错觉。他朝毛公公眼神示意了下。

    毛公公立即将桌上的证据收拾好,还给萧纲。

    “此事先稳在杭州城这边,至于都城那,暂勿轻举妄动。”

    “是,儿臣明白。”

    “让胡爱卿多安排些人,保障你和纪儿的安全。”

    萧纲闻言,唇角掩不住喜色,立即又拱应道:“是,谢父皇。”

    永兴帝道:“无事便退下吧。”

    “儿臣告退。”萧纲目的顺利达成,离开的时候,整个人都带着喜色。

    毛公公笑着奉承:“四殿下也长大了,能为皇上分忧解难了。”

    永兴帝瞥了眼笑盈盈的毛公公,毛公公笑意一僵,赶紧抬轻拍嘴巴道:“奴才多嘴,奴才多嘴。”

    永兴帝瞧他不痛不痒的轻拍嘴,笑斥了一句:“老东西。”倒没有真生气。

    毛公公服侍他多年,自然比谁都清楚他什么时候是真生气,什么时候是假的。

    若是连这点都没摸透,只怕脑袋不知道移几回家了。

    永兴帝突然淡淡道:“还是太急躁了些。”

    毛公公瞬间就意识到永兴帝指的什么,但人家是父亲评价儿子,四殿下还是主子,他一个奴才可不敢跟着应和,忘了身份。

    永兴帝也没打算继续这个话题,道:“你吩咐下去,两日后启程回宫。”

    “是,奴才遵命。”

    永兴帝心里还在琢磨,此事涉及都城户部,他若不提早回去稳住朝纲,一旦打草惊蛇

    “毛公公!”

    正准备去吩咐太监的毛公公立刻驻了脚步,脸上挂着一惯和善的笑,回身。

    “立刻传唤左相和杨大人,朕有要事相商。”

    毛公公笑着应:“是,奴才即刻去办。”

    傍晚时分,上官时庸从行宫出来,回府后便直接与周善缘去了外书房,连晚膳都在书房直接用了。

    周老夫人同老头子嘀咕:“不会是出什么事了吧?你要不要派个人去问问?”

    周老太爷却是一派浑不在意之色:“你就算不相信自己儿子,也该相信你女婿,人家可不是当年那个毛头子了,还用你个老太婆操心。”

    周老夫人气瞪了他一眼,一脸话不投半句多姿态,转身进了佛堂。

    周老太爷讪讪,委屈的嘀咕一声:“多大年纪了,气性还这么大。”

    嘴上这么,却已经唤了管事,去外书房了解情况。

    周氏正与上官瑜闲聊着。

    “瑜儿,你看这盆墨兰,郁郁葱葱的长得多喜人,瞧着今年应该能开花了。”

    上官瑜瞅了半天:“叶子墨绿油亮,一看就是母亲精心打理的好。”

    她对花花草草的认知与喜爱真是一点没遗传到周氏。

    但母亲大人发话,上官瑜自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和。

    周氏道:“就是怕带回都城,路途遥远,这兰花若是受不住,枯死在半路就太可惜了。”她叹了口气,“那日就该拦着你父亲不买的。”

    上官瑜道:“那不是您喜欢嘛,父亲就算一掷千金也要买来的。”

    周氏笑瞪了她眼,才又不自禁道:“这兰花品相极佳,我的确蛮喜欢的。”

    上官瑜勾唇坏笑:“难道不是因为父亲送的原因?”

    周氏作势抬去敲她:“坏丫头,连母亲都取笑。”

    上官瑜轻巧往后一躲,一副可怜兮兮的求饶模样看着周氏。

    周氏绷不住,噗嗤笑了出来。

    “什么这么开心?”

    上官时庸突然大步走了进来。

    “老爷,事情忙完了?”

    上官瑜起身:“父亲。”

    上官时庸看着周氏道:“本也没什么事,皇上就是通知我们,两日后启程,让我们尽早准备准备。”

    两日后?

    周氏疑惑:“怎么这么突然?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她虽然不关心朝政之事,但赋税一案发生在楼外楼,多少听了一些,一直以为皇上会多留些时日,起码等案情明朗再。

    上官时庸道:“没事,不过是按原定计划回宫。”他看着周氏,“我已经向皇上求了恩典,允许我不随驾,和你们一同回都城。”

    “真的?”周氏一喜,脸上不自觉扬起了笑。

    上官瑜心里也很开心,但瞧瞧父亲,再瞧瞧母亲,莫名有种自己很多余的感觉。

    她轻咳一声:“父亲,母亲,那瑜儿先回去收拾东西。”

    上官时庸却突然唤住她:“等等,我有话同你。”

    上官瑜正准备抬起的脚重新落定,抬眸看向上官时庸:“哦。”

    周氏看了父女俩一眼,识趣道:“我去下西院,还得跟你外祖父、外祖母下回都城的事。”

    上官时庸点头:“我等等去找你。”

    周氏笑着点了点头:“嗯。”

    周氏一走,厢房内只剩下父女俩。

    上官时庸径直走向靠窗的茶几旁坐下,眼神示意跟在身后的上官瑜。

    上官瑜就在他对面坐下。

    上官时庸开门见山道:“赋税一案,确实牵扯户部。我看今日皇上态度,只怕要敲山震虎,不会善了。”

    上官瑜道:“所以皇上要急着回去,怕狗急了跳墙?”

    上官时庸闻言,笑瞪了她一眼,自家闺女对于六部不知哪来这么大成见,每每谈起,都不忘损上一句,不过倒是话糙理不糙。

    皇上的确是怕户部兵行险着,如今留在宫中的太子和二皇子羽翼渐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我找你不是谈此事。”上官时庸打住了此话题,有些事心里有数便是,多言未必是好事,正所谓祸从口出。

    上官瑜知道父亲忌讳什么,便从善如流道:“您是担心范黎吧?”

    上官时庸露出赞许的眸光,颔首道:“他是这起赋税案的状告人,也是关键的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