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第一百八十章
第0章
徐州
司马贤翻阅着伊春发出的檄文副本,感叹道,“啧,伊春城主府那些人,笔杆子可真厉害。这檄文对老百姓的煽动力太强了。且瞧着吧,接下来估计又有一批老百姓包袱款款地北上了。”
司马贤的声音里透着好笑和无奈。
他已经意识到了人口的重要性,土地的耕种需要人力,开办作坊也需要人力,更别提,人口的延续
他们徐州应该尽量地留住更多的人口才是正确的作法,就像伊春一直以来的做法一样。
然而,恢复农耕,需要人力没错,但是北上的大多都是一些穷苦的老百姓,衣衫褴褛的多,老弱妇孺更是占了九成。四十以下的青壮年,有一一,大多都被抓壮丁当兵去了。不止朝廷抓,汝阴王安南王双方也会抓。
这些老弱妇孺身无分文。他们有劳动的价值没错,要发挥价值之前,他们的吃喝拉撒,都得有人提供。更别提他们之中可能还有病人,还有孩子,这种需要额外或者长期支出,却又一时形成不了劳动力人群。他们所占的比重还挺大的,一时间没办法自已养活自已。如果收留这些人,生活的成本,全都得由当地的官府来负担。
他们青徐两州目前财力也吃紧,实在难以安置太多流民灾民。到劳力,他们采用军屯模式,倒也不太缺乏劳动力。地里的活没耽误就成,其他的要求不了太多。而且今年春耕种,他们徐青两州采用的是伊春去年推广的新式种田法,相信即使没有留住更多的老百姓,仅凭他们青徐两州的人口,他们今年的收成也不会太差。
“可不是吗?这檄文,老百姓听了,心里怕是要感动坏了,心都要偏向伊春了。”汝阴王酸酸地道,“这伊春,真是人才济济。”
汝阴王倒不在意前往伊春的普通老百姓,他在意的是前往伊春的人才。
话起事以来,伊春抢占了先,吸引了不少人才前往伊春。
相比伊春,他们徐州人才储备还是短缺,很多时候只能相信‘一人计短,两人计长’这句话,从矮个子里拔高个,多任命几个。他们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人才难求啊,招贤令他们在伊春发布之后也立即发布了。但效果一般。
司马贤又道,“而且,如果没有预料错的话,幽州很快就能统一了。”
汝阴王听完,在自已在心里暗暗将自已与刑长风对比了一番。刑长风所占的幽州,和自已目前所占的徐青两州,地方面积几乎不相上下,但汝阴王不得不承认,论地方的治理,伊春更胜一筹。
“对了,对方答应和我们交易食盐了吗?”汝阴王问。
提到这个问题,司马贤感到头疼,“答应了,但对方不收金银珠宝,他们想要和我们以物易物,而且交易额度只有三分之二。”对方只收铁矿之物,金银铜钱都不收。
由于伊春那边和西戎的交易,现在好几方势力都知道了伊春自已就能产盐的消息。
“为什么不能全额交易?是因为他们产能不行吗?告诉他们,这个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应该不是。”司马贤试探过,试探出的结果是,应该不是产能的问题,他们的产能应该很充足。另外,他还试探出来一点,就是对方的食盐成本可能很低廉。
汝阴王不理解,伊春食盐的产能充足,他们交易又不是不给钱,为什么伊春有生意不做?
想不通,司马贤也无奈,“对方就只愿意交易那么多。”他甚至提出接下来的部分,愿意拿精铁矿来交易。伊春负责食盐这一块的朱永年听了很心动,但最后还是一脸遗憾的拒绝了。
但为什么不愿意给他们交易更多的食盐,这就令人很纳闷,司马贤隐约抓到一点什么,但仔细去想却又没有头绪。如今青徐两州食盐缺口的部分,他们还得想办法从大梁那里交易,这就很麻烦!
如果司马贤去过后世,就会知道一个词,叫可持续发展。
控制着食盐总量的输出,是姚春暖给朱永年下的命令。他们伊春的食盐,尽管控制在只抢占大梁原有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再过分也不能超过二分之一内。
姚春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她当然知道,不管是西戎还是徐州安南那边,都更愿意买他们的食盐。就是一些走私的盐贩子,都乐意要他们伊春的精品加碘食盐。只要他们敢卖,对方就敢买,有多少吃掉多少。
但姚春暖不是那种因为短暂的利益就昏头的人。
本来他们挤入这食盐市场,就是和大梁抢饭吃。可以,他们一直在挑战大梁的忍耐力。若他们将所有的客户都抢走了,让大梁在食盐这一块没有了收益,那么接下来就该是大梁掀桌子砸饭碗了。谁都没饭吃。
如果大梁没办法用官盐来获取利益了,一个发狠,将官盐的制法卖掉或者公布,那他们伊春的食盐也要大受影响。
如果大梁这么做了,受益的是徐州和安南双方的势力。如此一来,只会延长内战的时间。
故而,姚春暖一直有意地限制伊春精品加碘盐在整个大梁境内以及境外的份额。
不止是交易给徐州的食盐量进行了限制,就是与西荣的交易量也只是对方要求的三分之二而已。另外三分之一的缺口,姚春暖有意让他们去找大梁购买。大梁只要在食盐这一块一直有过半以上的盈利,肯定狠不下心去砸饭碗的。
姚春暖如此精密算计,是因为他们伊春也需要食盐这一块的盈利。没办法,伊春一直在发展,势力一直在扩大,基础设施的逐步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食盐能带给伊春很大的利益。
一如汝阴王和司马贤所料,伊春驳斥朝廷的檄文传遍天下之后,老百姓们感动坏了,有眼窝子浅的,眼泪哗拉拉地流,像是一直以来的委屈,终于被人察觉了。
这些人擦干眼泪之后,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去伊春,必须去伊春,去了那里,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就能得到庇佑!听那里有公学,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进去学习。所以就算为了下一代能有选择的权力,他们都必须去!
他们这辈子苦是一定的了,但是孩子不一样,现在有这么一个会在眼前。孩子将来有可能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不用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去伊春吧。
黔南
王朗看着中的调令,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没想到,太子会将他调回去对抗刑长风姚春暖等人。同时,王朗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情况和前一世真的很不同了。而且目前的情况对朝廷很不利,这些造反势力,他短时间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太子调他北上,是看得起他。但是实话,关于如何对付刑长风姚春暖等人,他没有太多头绪。这一切的一切,和前世都大不相同了。
而他中,并没有什么制敌的撒锏。至于魏秋瑜死前提及的石油,他也派了不少人前去北方查探,但至今都没好消息传来。而且他派出去的人,有失踪的,有死了的,反馈回来的消息是越来越少了。这混乱的世道,死人或者失踪太常见了,他也并不在意。
这次北上,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继攻占绥化之后,在高山族的帮助下,嘉川主官也降了。自此,嘉川也并入了伊春的图。不降没办法,绥化被伊春所占,嘉川就被伊春切断了与大梁的联系,孤立在大梁之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
到了此时,整个幽州就只剩下侯城了。
大将军整顿兵马,准备一鼓作气拿下侯城。对于侯城,他们势在必得。
侯城就是后世的沈阳一带,姚春暖最为看重的是丹东到辽宁以及沈阳到辽宁这两条海岸线。
先前,考虑到将来的贸易需求,姚春暖先前拔了一笔大额的款项给韩潮生,让他买船,发展河运。
到了后来,他们伊春甚至成立了一个新的船只制造厂,用于生产大船只。专业的工匠是从全国各地招揽而来的。
起事之后,姚春暖相信,他们迟早都会占领幽州的。他们占据了幽州这么好的地理位置,不将河流海运等发展起来都对不起他们占领的这个地方。
但大梁禁海,相关的专业工匠并不多。他们拼命的搜罗和招揽,招收到的工匠也并不多。因为工匠的缺乏,进展一直不算快。但利益于伊春城主府,应该是姚春暖地极力支持和拔款,工匠们刻苦钻研,船厂还是有些进展的。
侯城的主官苗承楠能感觉到刑长风等人统一幽州的决心,他们也知道侯城守不住的,侯城的东南两面都有长长的海岸线,北边则是与被刑长风占领会宁所接壤。现在撤出,然后往西而去,还能回归大梁的怀抱。要是死守,就真的得殉城了。他们也不敢降,他们是京官外任,他们的家人族人都在京中呢。他们要是降了,亲人和族人就等着遭殃吧。尽管很不甘心,但还是下令辙出侯城。
苗承楠甚至不愿将完整的侯城拱相让,撤离前他一顿忽悠,想让侯城的老百姓跟着他们一起走。
苗承楠算是看出来了,伊春刑长风那帮人看重老百姓,他们夹裹老百姓一起走,搞不好还能更安全一点。而且老百姓一辙,他还能命人将侯城烧毁,留一座破城给伊春,给他们添点堵。
但侯城的老百姓不傻,他们也知道伊春的老百姓过得好,本就暗暗期待着侯城哪一天就归附伊春了,哪里愿意跟着苗承楠他们走?况且苗承楠又不是多爱民如子的官员。
老百姓们大多都不愿意走,这让苗承楠脸面无光,甚至怒火中烧,甚至有一瞬间想和甘化城一样,来个屠城!
就在这时,大将军率伊春军团到了,虎视眈眈地看着以他为首的侯城官员。
大将军这边让人喊话,告诉苗承楠,他们伊春军团可以放他们离开,但对方不得做出伤害百姓损害城池等事。
最后,迫于伊春军团的压力,苗承楠领着他的人灰溜溜地走了。
至此,幽州总算一统,全部县郡乡镇归于伊春城主府的统治。
姚春暖和于宸一道,领着城主府的若干人进驻侯城。安民和春耕等事宜,同步进行。
或许是早就看出了侯城守不住,故而,苗承楠等人并未组织百姓们春耕事宜。
老百姓们也是人心惶惶的,勉强种了一些地,但因为惧怕战争发生后,颗粒无收,甚至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故而没敢多种。
这个时候,已经是暮春时节了,也就是晚春,有些作物已经错过了最佳种植的时节。故而,他们只能种一些晚播种的作物。另外就是,水稻也是适合种植的。伊春之前育种时,特意多播种了上百亩的秧地,这时也派上了用场。
幽州一统之后,姚春暖统计了目前整个幽州的人口,大概在四百万这样。
整个大梁,据她估测,目前大概就三四千万人口这样。古代人口密度一向不高,很多地方,真的可以用人烟稀少来形容。而且这些人口大多都分布在中原九州一带,大梁周边的人口密度比中原一带又要稀疏很多,毕竟人迹罕至嘛。
天下十三州,他们幽州四百万的人口其实也就比平均值高一点。他们幽州的人口比最初的时候,已经暴涨了一倍多了,这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