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我有平生志,只与明月听。 第二章 三更灯火,已是油尽灯枯时

A+A-

    时间临近三更,伴随着打更人嘶哑的声音和打更鼓那清脆的敲击声。一辆马车出现在了东晋太学国子监的门前。

    “午夜宵禁,百鬼伏行,三更已到,可点明烛。”打更人的声音散播在京城的各个角落,此起彼伏是络绎不绝。

    马车上,一位年过耄耋的老人有些疲惫的睁开了自己那双越发显得枯槁的眼眸,他的嘴角微微露出了一抹苦笑,不仅要感叹一声真的老了。

    “陂镇啊,咱们到哪了?”老者揉了揉刚睡醒的一双困倦眼眸,有些疲惫道。

    驾车的车夫闻言,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车帘,他恭敬道:“父亲,马上就到国子监了。”

    罢,他还有些意味深长的向着国子监的那块屹立了足足五百年之久的古老牌匾看去。

    老人有些感触的拉开了车上的窗帘,他探出头去向国子近处监张望而去。

    俗话都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国子监的三更虽只有依稀几座建筑的窗子前点起了火烛,却是实在是有不少学子已经起身开始了每日的晨读。

    “陂镇,停车。”周昀驿思虑了片刻,便对儿子道。

    “吁。”周陂镇的声音自车外传来,马车也被缓缓的停了下来。

    老人穿上那件厚重的外套,伸拨开车帘,走下车他对儿子道。

    “陪我去国子监最后走一遭,还有个不错的后生,我打算这辈子最后给他留几件东西。”罢,他再次摆出了茂年之姿,率先迈开步子雄赳赳,气昂昂的向着国子监的大门昂首而去。

    大门前有值班的禁军队伍,见到来者容颜,顿时全体恭敬地作揖行礼齐声“见过先生”。

    国子监内有九门十三廊,象征着自大晋建国以来的二十二位辅君名臣,门为死谏,廊为忠诚,各有各的意义。

    而穿过这九门十三廊,就到了国子监内的碑林,碑林中有着历代名臣大家留下的宏伟篇章,以激励诸学子奋发图强,成就辅君高位,去那朝堂上一览无限风光。

    过了这座碑林,便是国子监的讲堂,再之后方才是学子们所居住的学舍,用以每日的起居和晨读时使用。

    国子监的藏书楼在学舍的正中央,学舍呈圆形分布,藏书楼则为方形,开四门,以示学问对诸学子的公平公正。

    周陂镇随父亲来到了一座位于学舍圈正北方向的一间房屋前,屋内居住着的举人正是北方考区的魁首,姓贾名元亮。白马州郑郡人士。

    周陂镇近来在家中时常听到父亲提起这名年轻文人,故而他也是对此人有了几分了解。

    据父亲所,这贾元亮幼年时命运多喘,早年丧父,母亲则是为了他们一家的生计日夜操劳,最终在他四岁时便积劳成疾染病在床,元亮有个哥哥,年仅九岁,靠抓蛐蛐,编草笼养活全家,竟然后来全家的生活在他哥哥一人的支撑下过得还算滋润,这也使得元亮得以在六岁时随当地一位塾师学习识字,为之后的学有所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元亮打便是苦出身,故而分外珍惜读书的会,他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名言警句,故而最喜好挑灯夜战,苦念经书。十六岁得童生,十七岁由于家中大哥病重,未能乡试。直到二十二岁大哥过世,方才考取解元,入太学深造成为贡生,准备来年的会试。父亲曾一度认为此人最有可能成为这晋国百年来连中三元的头一人。

    “沉彼柏舟,亦沉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临近了学舍大门,一阵学子晨读时带起的朗朗书声传入了二人耳中。周陂镇瞬时便感觉到神清气爽,犹如在炎炎夏日之中如沐清泉般的清凉。

    周昀驿并没有急着推门而入,他带着周陂镇在门外静静倾听,随后才犹豫着抬起了那只老迈的,向着学舍的木门轻轻敲去。

    “咚咚咚。”

    “哪位?”屋内的读书声戛然而止,方才读书的声音便有些诧异的询问起来。

    “我啊,元亮,还不快快开门?”苍老的声音从门缝中传出,顿时便令门内的贾元亮眼前一亮。

    吱呀一声,门打开了,门内的年轻人看到门外的老者顿时是笑逐颜开。

    父亲伸出一只示意周陂镇等在门外,他自己则是独自一人随着贾元亮走入屋内,随还带上了门。

    就这样,整整一个时辰,父亲和贾元亮在屋内有有笑,过得好不快活。

    回到了车上,已经是五更天明,父亲嘱咐了他一些事情,便独自一人下车朝着皇城南门走去,这是每日早朝前父亲都要做的事情。

    伴随着帝国五更的太阳,每一位有资格参与早朝的臣子都会早早的来到皇城南门之前,与那些个同僚谈笑风生,些个庙堂上将要发生的大事,而帝王也将会在此时起床,在处理政务的同时听太监们讲上些个昨日民间出现的奇闻异事,打发打发兴趣。

    却这一天的南门,伴随着帝国六更时分太阳的升起,诸多华服着身的臣子踩踏着轻松的步伐出现在了皇城中由正南门的悬凤门到早朝大殿保和殿之间的皇城御道之上。

    而在这其中,有一名苍老的身影走得与身旁同僚分外格格不入。他的步伐稳健且沉重,头上仍旧系着一条红色抹额,魁梧的身材映衬着帝国阳光下宏伟的宫殿显得其内心愈发的平静如水。

    这一日,有东晋老臣周昀驿,何发冠因政见不合死谏天子而被天子赐死,身为周昀驿学生的无数太学生做文章为周昀驿鸣不平,却皆是石沉大海无处寻,未掀起丝毫波澜。

    而在万千文章的不平声之中,有一个年轻人用工整的文辞详细褒贬了周昀驿的一生,公平公正,言语客观。令天子看后大为惭愧,此人名叫“贾元亮”。

    次日,早朝的朝堂上传出一个消息,周昀驿谥“文杰”,顿时是轰动朝野;而那名叫做贾元亮的年轻人则是在早朝时被皇帝亲口破格提名为伴读郎,入皇宫陪同诸皇子读书学礼。

    而世人都关心的周家兄妹的去向,却暂时在东晋的朝堂上是无人知晓,因为他们已经牵着那几匹汗血宝驹,随那北邑的太子殿下往北邑而去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