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万民西迁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这段话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君以国为先,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就像一个不可断开的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却也是相互制衡。
在这三者当中,民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只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安定稳固,一国之君的统治才能长久。否则,民无活路,则天下必乱,天下乱,天子也必将不再是天选之子,人人皆可取而代之。
当下,天下已乱,这其中有诸多的因素促成了这场大乱,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晋皇族的内斗所造成。他们相互间多年的征伐导致了民不聊生,再加上持续的天灾,更是让百姓没有了活路。
因此,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他们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也只能走上了反叛的挣命之路。
当然,大多数底层的人虽然参与了反叛,但他们依旧活在生与死的边缘。
他们活着会成就上层权力的扩大,而他们的死也仅是为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巩固了权势,他们的命只是别人里的一个工具而已。
然而,还有众多的百姓无力为自己争一个活命的会,他们所能做的只是乞活,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乞求别人能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路。
眼下,逃到荥阳郡内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他们希望能得到荥阳军的庇佑,希望荥阳军能带着他们走一条活路。
因此,当荥阳郡府将迁民的告示下发后,十几万的百姓并没有多少人提出反对,反倒是积极地响应起来,做好了搬离家园的准备。
当然了,这个结果也早就在郡府衙门的预料之中。
如今,中原的百姓能够逃亡江东的路已经被堵死,即便是能逃过江,也多是聚集在北府一带,再无前行的可能。
若是逃往别处,一则是路途遥远无力前行,再则四下都是兵祸,寻常之家走不了多远就会被人捉去成为奴隶,又或是被辱杀后抛尸郊野,更有甚者还会成为别人的果腹之食。
既然荥阳郡府答应带着大家去梁州,而且还有荥阳军的沿途保护,谁会反对这样的好事?哪里还会有人不愿意跟随呢?
另外,荥阳郡的百姓还从迁民告示中得知了一个信息。
当下的梁州刺史是武威大将军李峻,是他们以往所拥戴的荥阳太守,这才是让他们下定决心,想要跟随荥阳军去梁州的主要原因。
新郑,位于荥阳郡南,属荥阳郡苑陵县。
华阳城,又名华邑城,乃是周时古华国的都城。
秦在灭六国攻破韩都时,华阳城遭到了损毁,时至本朝也依旧是一座残破的城池伫立在那里。
华阳城位于新郑境北,由此行一日的路程,便能抵达颍川郡的长社县,经长社西行可至襄城,过襄城再行两日,就能进入南阳国的鲁阳县。
从荥阳郡到南阳国的宛城,两者相隔的距离不短,却也不是需要行走一年半载的路程。
然而,迁民并非是三户五家的搬离,更不是富户人家的结伴游玩。
如此大规模的民众迁徙,其中所涉及的诸事繁杂,尤其是沿途的安全保障以及口粮解决的问题,绝非是一句不易所能体现出来的。
因为荥阳军需要迎击刘畅所领的汉军,所以在迁民一事上并不能分出过多的兵力来护卫。
故此,李峻除了从荥阳军中抽调了四千兵马外,还将所有能战的部曲与青壮组成了护卫军,由他们来担负起沿途的警界与迎敌的职责。
之前,李峻在荥阳郡任职时,一直都将郡内的各家部曲视为荥阳军的后备力量,也由此命人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操练。
正是因为有了提前的训练,这些部曲的战力虽不能与荥阳军相比,但若是和寻常的兵马比较,拼杀的本事并不逊色他们。
“杜麟,天色不早了,今夜便在华阳城这里休息一晚,命人告知彭毅,让他的前军驻扎于嶂山口。”
李峻停下脚步,转头望了一眼身后长长的队伍,继续道:“告诉季弘,后军跟紧一点,要多派些斥候出去,随时注意周边的动静。”
当下,李峻将整个迁徙的队伍分做了三段。
由彭毅所领的两千荥阳步战军与两千精悍的部曲组成了前军,作为队伍前行的开路先锋,他们负责推平一切挡在路途之上的阻碍。
作为整支队伍的后防,荥阳城防主将季弘则领两千荥阳军骑与六千部曲青壮组成了后军,负责抵挡有可能追杀而至的汉国匈奴军。
李峻作为主帅居中,也就与所有迁移的百姓组成了中军。
同时,李峻将中军也分为了左中右三个部分,左右两部分皆由强壮的男子组成,负责守卫居于最中的老弱妇孺,以及大家在短时间内所必需的口粮。
因此,在这支迁徙的队伍中,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只有男女老幼之分,所有的老弱妇孺都处在了层层的保护中。
李峻如此的安排,让羸弱的人有了安全感,也让外围的男人们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
入夜,整支行进的队伍停了下来。
在各方负责之人的有序安排下,大家找好了休憩之所,并简单地吃了些食物,赶忙都躺下休息,好为明日的前行积聚体力。
照例,妇孺和老弱都在残破的华阳城中寻找住处,男人们则以华阳城为中心,按四角的方位以防御的形态进行扎营,谨防在夜间有敌军偷袭。
同时,李峻还在城内安排了人,以轮休的形式进行巡防,确保睡在里边的女人不受到侵犯。
虽然在临行之时,李峻已经再三告诫所有人在迁徙途中的规定,其严厉的程度不亚于荥阳军的军规。
然而,毕竟人数太多,人心也难测,他不敢保证这些人中没有想要趁乱犯事的人,更不想在队伍的内部中出现凌辱欺压的事情发生,那样会导致人心不稳。
十几万的百姓,如此庞大的人数,一旦出现了人员恐慌而造成离心的状况,这支队伍将无法走到梁州,甚至连宛城都无法抵达。
城外,一间破旧的院内,李峻与鲁胜坐在一块大木板上,轻声地交谈着。
“先生,当下的梁州尚未稳定,以眼下来看,还是大成国的威胁最大。”李峻盘起了腿,挥赶了赶飞来的蚊虫,继续道:“我想办完了这件事后,再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也就应该解决大成国了。”
鲁胜点头道:“世回,你的没错,如果不能解决大成国,一旦汉国的刘聪攻取长安城,他也一定会派兵进逼梁州。到那时,咱们将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
“唉”
老人着,叹息了一声,摇头道:“天子成为了阶下囚,出不来的,在他之后必定要有人承袭帝位,应该会在长安城。”
当下,在皇室当中,仅有雍州的南阳王司马模算是兵强马壮,稍有几分本钱能与汉国的刘聪相抗衡,而其他年长一些的皇室成员,早在洛阳城破时就被杀了个干净。
至于江东的琅琊王司马睿,虽然也有些兵力,但毕竟是根基不稳,多受江东本土势力的压制,尚没有称帝的能力。
老人虽是身在荥阳,但天下之事却也了然于心。
李峻点了点头,完全赞同鲁胜的猜测。
因为,他知道那不应是猜测,而是一个必然,之后的帝王轮换在史书中记载得非常详细。
“是呀,我也是在如此想。”李峻皱了一下眉头,继续道:“刘聪一定会攻取雍州,在没有解决大成国之前,咱们没有能力增援雍州,否则真的会被李雄赶出梁州的。”
有些时候,霸气要有,但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武威军能征善战不假,但在梁州的根基同样不牢固,兵力上也远远达不到可以两线作战的程度,李峻对于这一点有着清楚的认识。
鲁胜望着李峻,笑道:“世回,以往你也过,不以一城一池论胜败,你就算救了雍州又如何?这天下就能太平了吗?”
老人摆了摆,继续道:“天下大旱,蝗灾四起,饿死之人不计其数,累累白骨遍及山野,这是什么?是天谴呀!天子无道才会降此天谴,咱们又何必要逆天而行呢?”
李峻明白鲁胜的话意,老人是觉得司马家的气数已尽,与其为晋王朝的天子陪上性命,倒不如多去拯救那些陷入苦海的众生。
当下,老人对迁民一事就极为赞同。
固然,这当中有李峻自己的利益所在,但这份利益能让百姓活下来,那就是在做一件大功德的事,根本没必要考虑受益之人到底是谁了。
“世回,我知晓你心中已有决断,那咱们就先解决大成国,平定整个蜀地。”
鲁胜随拿起一块石子放在身前,继续道:“在有生之年,老夫定会辅助你处理好蜀地的政务,咱们以此为基础,扩大兵力,为以后的平定中原积聚好力量。”
陡然间,在老人的神情中,李峻看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霸气。这种霸气存在于淡然之中,仿佛是与生俱来,又像是老人为救苍生而显露出的威压之势
李峻笑了起来,他觉得此刻的鲁胜才算是真正的墨家钜子。
墨家是遵循仁政、兼爱,却也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如今的天下已无利可兴,唯有害民之人可除,那墨家便该用雷霆之法,凭借以战止战的段来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院子内,一老一少正在谈着话,突然在华阳城东北角的天空中升起了两道信令弹,耀眼的光芒刹那间照亮了那处的夜。
“有敌军来袭。”李峻猛地站起身,转头对守在院子外的杜麟吩咐道:“鸣锣示警,让人守好内城,全员戒备,你随我领兵增援陆沉。”
陆沉原是跟在彭毅身边的影卫,自从上次在庆真观一战后被提拔为了军侯,当下随李峻前往梁州,领兵护卫迁徙队伍的右翼。
信令弹早已在李峻的军中得到了熟练的运用,其使用方法也依旧跟当初设计的一样。
两枚信令弹的升空,意味着陆沉所处的右翼遇上了强敌,需要援兵的即刻增援。
鲁胜也随李峻一同站起身,补充道:“命城内城外的各处营地燃起火把,让城中的女人举着火把站于城墙之上。”
迁徙队伍的人数固然不少,可并非是每一个都能拿起兵刃杀人,参与护卫的人数还是不够,鲁胜希望通过一个假象震慑住来敌,在来敌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
当下,石勒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匐勒。
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汲郡公,持节、开府、都督、校尉,这些都是石勒的官职与荣耀,而他中所掌辖的数万兵马,更是让他成为了汉国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几年,石勒领兵东征西讨,不仅聚集了大量的兵力,而且还笼络了不少的人心,许多人都愿意跟随他,这其中也包括了诸多的汉人。
有了实力的人,自然就会打开自己的心思。
虽石勒是汉国将,可当王弥被其诱杀后,汉国的军中便没有了可以制衡石勒的力量,汉国帝刘聪也失去了对石勒的绝对控制。
故此,刘聪只能通过不停地封赏,以及任其行事来继续笼络住石勒,避免石勒与汉国走向对立。
眼下,能在新郑的安阳城外与荥阳军相遇,这倒也真是一个偶然。
之前,石勒在攻取了洛阳城后,率二万骑兵在大阳与刘粲会师,并在渑池处大败晋军。
继而,他又出成皋关,想要在仓垣围攻陈留太守王赞,未料出师不利,被王赞击败后退兵驻扎于文石津。
在文石津休整了几日后,石勒又打算向北攻击王浚,却在津北与王浚的部将王甲始相遇,被其率领的辽西鲜卑万余骑兵所击败。
无奈之下,石勒只得烧毁船只,丢下营垒,率军南下,想要进入豫州攻取襄城,占据江淮之地。
正因如此,行至新郑南的石勒遇见了护在队伍右翼的陆沉,双方也就此在黑夜中展开了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