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畅销 接到钱瑟瑟发抖

A+A-

    海军家属大院住的都是海军司令部的军官和家属。

    东边隔壁住的是已经退休的一个领导姓江, 现在带着儿子一家住在这,他老伴王玉荷看上去五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盘在脑后, 整个人看上去干练又干净。

    王玉荷带着八个肉包子给他们送了过来,“欢迎你们搬过来,这是我刚蒸的包子,给你们拿来尝尝。”

    舒老太太笑着接过来, “太客气了, 谢谢。”

    舒月招呼她进去坐,“王阿姨,进来坐。”

    话间,一个身穿的确良的中年女人走了进来,“这是我们家做的狮子头, 尝尝。”

    这是西边隔壁住的那家人的女主人, 他丈夫是海军司令部的张钧,具体职务忘了, 舒月记得程山过跟他级别差不多。

    舒月接了过来, “谢谢冯大姐。”

    邻居已经见过面了, 这是他们出于礼节第一次来送东西,舒月也就不客气的收下了。第二天,舒月包了饺子又给她们一一还礼。

    从枫明岛海军家属院到清大教职工家属院,再到海军司令部的家属大院,舒月感慨, 一直住在这种高素质社区里, 极品少,大家都和睦友爱,邻里关系上还是很舒心的。

    谢秋珊和艾冬雪家里已经安了电话, 她们劝舒月也装个电话。不过舒月还是跟他们写信来往。

    主要是,舒月不想装电话、电视机这些新兴起的玩意。它们的技术还不成熟,电视上也没多少节目,还死贵死贵的。

    一部电话得几千,一台电视机也得上千,性价比极差。她可是用过比这玩意高级智能得多的东西,所以对初级版的电话电视并不是很感冒。

    所以她宁愿留着钱干别的,暂时不算买。

    另外,书信也有书信的优势,落到信纸上的文字更加细腻,还能想写多长写多长,也更有仪式感。所以她还是坚持写信。

    她在信里自己毕业了,准备开公司,一家人搬家住进了海军司令部的家属大院,还了几个孩子的情况。她们之前来信一直问她啥时候回去看看,她现在事业刚起步,只好再次推迟了回去看看的时间。

    写完信以后想起枫明岛渔村那边一直想要办厂的虎爸,舒月觉得也许现在时机已经到了。

    前两年刚刚改革开放,各种阻力还是很大。但是现在京市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不的变化。例如,街头出现的私人饭馆、私人店越来越多,原来的“黑市”现在已经合法化了。还有一些国外品牌已经来到国内,诸如可口可乐、保洁之类的品牌产品已经开始办工厂、广告,抢占国内市场。

    改革开放只会越来越深入,这场东风已经吹起来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应该已经吹到了枫明岛上。

    因此,舒月给虎爸也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现在京市的一些情况,鼓励他“干一番事业的时机已经到了。”

    虎爸八一年初当上了公社副书记,感觉到肩上的担子,他行事反而变得更加谨慎。但是办食品加工厂的想法一直没有放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

    收到舒月的信,他大受鼓舞,首都是各种政策的前沿阵地,既然首都都可以私人办厂了,那他们这应该也没问题。

    他这些年经常外出考察,对各地的食品厂都有所了解。加上现在当上了公社副书记,很多事情办起来要方便容易一些。所以,他准备贷款,带领社员们开社办工厂,把渔村的优势利用起来,让枫明岛的海产品走出岛,让更多人品尝到,与此同时,还能给社员们提供很多工作岗位,大家共同发家致富。

    他在回信里还告诉舒月一个好消息,就是他的儿子虎考上了连城市外国语大学,学的也是英语专业。他记得舒月上大学学的是英语,所以才让儿子也选择了这个专业。

    孩子们开学后,舒月的出版社经过两轮考察面试,陆续招到了一些员工。

    编辑王丽是个二十岁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本地女孩,策划刘青青大专毕业,外联宣传郑洋、负责印刷的邓治国等都是中专毕业,行政程菲是初中毕业,还有会计杨等,出版社陆续招到了十五个员工。

    这年代大学生是国家分配工作的,在出版社这种私企工作,肯定没有国家分配的铁饭碗香。所以舒月原本也没期待招到大学生。

    这些大专中专高中毕业的孩子,舒月参照其他单位的工资水平,结合他们的学历和能力,给她们二十到三十块钱的工资,明确了以后会根据表现涨工资,干得好还有季度和年度奖金。

    她准备好好培养,培养出几个优秀骨干,以后给他们更多的担子,让他们陆续能够独当一面。

    “咱们公司要出版的书籍,就是中外沟通的桥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桥梁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科技、文化应该是无国界的,所以咱们不仅要引入国外优秀的作品,也要把咱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翻译成英文弘扬出去,让它闪耀在世界各地……”

    舒月写了厚厚的一本讲义,对员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详细培训。

    她讲解了出版行业、出版现状、公司的出版计划、各个职能负责人的工作等,还带员工们去外文出版社进行了参观考察。

    经过一个礼拜的培训与参观,大家不仅认识了自己的工作和职责,还振奋起了精神。

    王丽激动的:“舒总,我原来不了解这个行业,现在觉得咱们公司的工作特别有意义。我觉得等看到书印刷出来以后,我会激动地哭的。”

    其他人被她的逗笑了,一阵哈哈哈。郑洋也真情实感的:“就是,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好好记单词了,以后争取读懂咱们公司出版的书,或者能当翻译。虽然我也就是个中专生,但人还是要有梦想的,对不对?”

    负责策划的刘青青头脑灵活,经过培训立刻就领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舒总,我再把今年的出版计划给详细做出来,到时候您敲定一下具体的……争取咱们今年多出版一些……”

    ……

    舒月既当老板又当导师,高屋建瓴的同时,也参与到日常事务中,带着公司逐步走上了正轨。

    冉珍珍和邬利朋春节期间在老家简单举行了婚礼仪式,在京市则没有大办,只请一些朋友同学吃了一顿饭。

    吃完饭后,舒月拉着冉珍珍和田国芬去她家玩,顺便她要跟田国芬聊一聊合作的事儿。

    “田老师,你们也搞个翻译组,跟我们公司战略合作呗。”

    田国芬之前也参与了清大的翻译组,她对这个模式很熟悉,早就有这个想法,“必须支持!我回去就申请。出了书有人给出版,老师学生们都能出书的话,院领导应该很乐意的。”

    舒月朝她嘿嘿嘿邪魅一笑,故意撒娇道:“就知道你对我最好了。谢谢你,田老师!”

    冉珍珍有点看不下去了,“你俩也太……那个,你看我能干点什么?”

    舒月:“督促一下你家邬利朋同学,好好帮我工作就行,多谈些版权回来。”

    冉珍珍突然想起来一件大事,“忘了告诉你们,我半年后也要去米国,我们处有个规定,新人要去驻外一年,正好跟他在一个城市。”

    舒月和田国芬纷纷看着她道:“大好事!恭喜恭喜!”

    舒月立刻补充了一句:“你去了以后,不许让他沉迷美色、无心工作啊。”

    冉珍珍羞道:“讨厌……”舒月看她耳根子都红了,就不再逗她。

    一个礼拜后,舒月带着刘青青和郑洋一起去了趟京市外国语大学,与田国芬所在英语系的系领导邓琦进行了一轮沟通谈判。

    舒月介绍了战略合作的方式以后,重点讲了讲她做出版社的初衷,并站在一个老师对学生期待的角度谈了谈自己的想法:

    “毕业以后,留清大当老师、或者去外交部、或者加入外文出版社,其实我有更简单、更舒服的路可以走。但是我却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路,因为这条路我觉得更有意义。”

    “我们学英语,不仅是学习,学习之后更要去发挥它的效用。英语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所以我们希望引进更多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料和文化名著,吸收精华,帮助国内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发展。也希望将华夏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文化弘扬出去,让文化实力成为华国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跟清大英文系已经建立合作,也希望能跟贵系合作。”

    “另外,我们会尊重翻译作者的知识成果,将拿出销售额扣除印刷成本后毛利润的百分之十作为回报。”

    邓琦主任原本是赞同成立翻译组的,但是她想到了可以选择跟外文出版社合作,一时间有点犹豫。她从田国芬那儿听过舒月这个人和她的事迹,原本就对她很有好感。

    听完舒月的发言对她的好感更强烈了,觉得她是一个有理想、有格局、爱国的有为青年,同时态度又非常诚恳,她受到了感染,当下决定与开放出版社合作。

    接着,舒月又跟其他几个有英语系的高校,以及一些专门从事翻译的译作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保证了从国外拿到版权后可以快速进行翻译。

    出版社的员工们看到谈成一个又一个合作,也都受到鼓舞。公司的发展比他们想象的要快要好。

    公司成立三个月,由清大蓬修然翻译的文学名著《伯爵与基督山》印刷出版,定价八毛六,进入了新华书店销售。

    这本书其实是前几年蓬修然看到舒月翻译后,自己找到了英文原版进行了翻译,因为内容很多,所以蓬修然现在才翻译完成,还没有跟外文出版社合作。他拿出来给了舒月,支持她出版社开张。

    因为有起印费,所以如果印刷册数过少的话,就会亏本,相反,印的越多越划算,成本越低。舒月都做好了最坏的亏本算,没想到却大大超出预期。

    第一批印刷的三千册,不出一个礼拜就卖光了。此后加急印刷的两万册在接下来的三周内也卖脱销了,不得已又加急印刷。

    舒月算了一下,一个月卖出两万三千册,上下两册,每册定价八毛六,印刷成本只有三毛六,一本书的毛利润有五毛钱,总销量的毛利润有两万三,那么给到原作者蓬修然的就是两千三百块钱!

    舒月之前出版的《星星与七英镑》,外文出版社一次性给了她五百元报酬,到八一年底为止据已经卖了一万册,但是不会因为加印再给她支付报酬。

    那时候,因为她是第一个搞翻译的,所以五百块钱报酬全部归她。后来翻译组成立后,由翻译组产出的成果,三成交给院系,剩下的会根据每个人的贡献进行分配。

    这一次虽然是蓬修然耗费了几年时间翻译的,但是也算是翻译组的成果,他可以拿到七成。

    当舒月带着会计杨拿着钱去清大,跟蓬修然老师进行月度结算的时候,蓬修然惊呆了!

    “这……不对吧,真的有这么多?”他不敢置信,“舒月,你可别太高尚了,你们出版社刚起步正需要钱,你把这么多钱给我,你还能给员工发得了工资吗?而且,我严重怀疑你算错了。”

    舒月看他从未有过的不淡定,笑道:“蓬老师,你翻译的那本书非常畅销!一个月卖掉了两万三千册,现在销售势头还是很猛烈。这两千三只是这个月卖掉的提成,之后卖掉的还有,以后如果我来不了,我就让杨来跟你结算。”

    蓬修然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也太多了吧!我受之有愧!”

    舒月劝他:“你拿着,你是翻译组的组长。一部分给院系,剩下的据我所知,应该就是你的了。”

    蓬修然看着手里被塞过来的钱,心里算了算,自己能拿一千六百多块钱,还是难以置信。他当教师,一个月工资才五十二块钱……

    舒月继续劝他:“我们应该尊重知识劳动!这是你耗费了几年的心力翻译出来的,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你别觉得有愧。不定能卖到十万册,二十万册,以后钱更多!”

    结果还真被舒月中了,这本书在一年之内卖掉了三十万册,蓬修然光是翻译这本书赚到了两万一千块钱。

    蓬修然每个月接到钱都战战兢兢有些颤抖,总觉得自己像干了什么非法的事情,钱来得太容易了!

    舒月劝他:“买房吧,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