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侦役
令张世弃不知道的是,自己这次无心之举,却使大明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整整提前了两天。
无数马蹄声,在夜空当中闷雷一般的响动。
清源城头,燃起了火把。附廓的难民棚子里头,无数逃难百姓冒着雨雾扶老携幼的涌出来,惴惴不安的看着路上数百骑奔走。已经有人在哭喊骚动,有人在黑夜当中卷起可怜的家当,悄悄溜走,寻找这乱世当中另外一个稍微安稳一些的地方。
街上人来人往,不断有提着行李的百姓从城门进来,有些人排久了队,心中又一直害怕,刚一入城便瘫在地上。
门口凉棚下有书生给那些入城难民登记,若是没有亲友投靠的,便建议他们往某处安置点过去,这些安置点大多是城内的寺庙,有少部分是大户南逃留下的宅院。
城墙内侧垂下许多粗绳,正在吊运各种物资,城下一些女人冒着雨朝着城头叫喊,招呼自家男人接东西,戚金已经把人员定到每个垛口,那些女人也知道了位置,上不了城墙就在城下喊。
成群结队的清源壮丁正在上城,队列中吵吵嚷嚷的,城头黑衣的衙役大声招呼,让壮丁安静,那些壮丁也不太理会。
城下一个年纪老迈,身穿七品官服的人正在大声指画脚的调派一堆做饭的煮夫和女人。
他就是清源县令何仙崖,他于万历十八年进士及第,因得罪了首辅张四维,就来到这寒冷清苦的地方做了县令,这一做就做了二十多年,朝廷好像把他遗忘了一般。
城外的铺子都已关闭,一副冷清模样。
前方逃难的百姓甚多,护城河紫来桥上十分拥挤,六名大汉减缓速度,停在人群之外,前方桥上有一些执刀枪的衙役,桥两头摆放着粗木所制的路障,只露出一个口子供人进出,桥中间站着几名衙役,对进入的百姓搜身和对口音,查验通过的人才能过桥。
百姓听得雨雾中传来马蹄声响,纷纷给他们让路,六骑来到路障前,几个黑衣衙役守在路障之后。
中间那骑喝道,“我等是兵部侦役,要入城传递军情,快些让开。”
几个衙役听得一呆,他们最多就见过知县,突然听到兵部两个字,全都吓住了,透过雨雾,只能模糊的看见那几人又面向凶悍,具体样貌又不是相当清晰,衙役不敢耽搁,连忙搬开路障,让那六个骑通过。
六人过桥后,那领头骑又对衙役道,“不准堵路,我等片刻即回,耽搁了要你们狗命。”
几个衙役唯唯诺诺的应了,顺着紫来桥向城门走去。
一路打量城墙,只见城头上连绵不断的悬帘,还有不少的木架和高灯间隔其中,间隙之中人影幢幢。
很快到了城门,因为持续有百姓逃难过来,城门依然开放着,门口有不少等待检查的百姓,附近还有些衙役,他们见几个骑过来,有人伸出短矛拦住。
“我等是兵部侦骑,要去辽阳报军情,快些让开道路,我们要入城换马。”
满口的当地北方口音,那衙役也被兵部名头吓住,不敢质疑几人,连忙回道,“的要先禀告堂尊。”
话的骑一俯身,挥起马鞭照头就打,周围百姓一阵惊叫,衙役猝不及防的挥格挡,那马鞭绕过臂,仍啪一声抽在他脸上,顿时一道血痕。
那衙役惨叫一声捂住脸,痛得蹲在地上。
周围百姓纷纷避开,让出通往城门的道路。
官兵一向给人的印象就这副德性,拿鞭子打人都算好的,谁都不敢招惹他们。
岂知后面一声呼喝,一群衙役执腰刀短矛冲上前来,把六人团团围住,几人坐骑或是感受到危险,焦躁的不停转动,几人要一直控马才能保持在原地。
领头一个壮汉衙役过来骂道,“你姥姥的哪里来的丘八,清源不是你们撒野地方。”
那打人骑用鞭子指着他骂道,“狗役耽误了军情,你们可担待得起。”
“狗役!老子啥都担得起,打了你怎地!”
那壮汉衙役骂完,操起一根哨棒就要打,旁边一个衙役连忙拉住他。
“兵部的人,姚都头打不得!”
那壮汉一挣,旁边又有衙役拉住,场中闹成一片,两个骑抽出刀来,警惕的看着周围的衙役。
骑这边中间一人喝住伴当,跳下马扶起地上那挨打的衙役。
他客气的对那衙役和壮汉道,“两位官差兄弟得罪了,我等确实要往辽阳府禀告军情,也是心急了,得罪处还请海涵。”
众人见这个官兵和蔼,有人壮起胆子问道,“几位兵爷可知建州老奴往哪里去了。”
那和蔼的骑仍是客气的道,“各位不需担心,女真大军已经绕过此地,直接往辽阳去了。”那些百姓顿时一片欢呼,有些人已经按捺不住,去跟亲友商议回家。
那骑又道,“我等就是要去辽阳禀报马总兵,请他派兵阻挡女真大军,务必要把女真大军拖在辽阳,等沈阳的杨大帅大军来剿灭。”
百姓纷纷叫好,还有人拿出包袱中的干粮分给那几个骑,打人那个骑也收了刀,还连连对百姓道谢。
壮汉犹自不平,对他们几人怒道,“那也不能打人,老子清源衙役那么好打的!”
“这位官差体谅,军情如火,我等不敢耽搁。”
那领头的骑看了看门洞,门内大街上也有一些衙役,还有不少拿短矛的百姓,一副刀光剑影的景象。
他回头又对门口的众人道,“我等要入城换马,稍事歇息便要去辽阳报信,谁能作得主?”
那衙役回道,“换马要堂尊何老爷准允才行,各位可先入城候着,等寻到堂尊何老爷再。”
“那有劳这位官差去寻,城中纷乱,我们便候在此处。”
骑拱拱又对周围人道,“大伙可回家去了,我等亲眼所见,女真大军大队早就绕过此地往南走了,这么冷的天,别去四处奔波,还是家中好些。”
几个拿短矛的百姓叫道,“快些找人去禀告堂尊,大家都不用守城了。”
周围百姓兴高采烈的商议着,有些人已经提起行李往城外走,准备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