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矛盾
这一天,一道晴天一声霹雳炸开盛京的大街巷。
盛京的大街巷忽然流传开了一个消息。
上到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三岁的黄口儿。他们都在讨论一件事情。
京城沈侍郎酒后失德,把门下的书吏打残了!
这位书吏自从沈侍郎在户部任职后,就一直跟在他身边做事,如今却忽然被打残了。
有多残?残在哪里?
却没有人能的清,有的残在头上,人都傻了。
有的废了,再也不能握笔了。
还有的腿瘸了。
更有甚者子孙根没了,彻底废了
什么的都有。
大周律:庶人打死奴婢徒一年,大夫打死家里的奴婢罚金十两。意思是平民百姓打死了卖身的奴婢,这家的男主人要流放到边关做一年的劳役,如果是官宦人家只需要罚十两银子就可以把打死人的事了解了。(别杠,这法律是本人为了剧情瞎编的,别瞎想)
沈元晦是三品的官员,打残的书吏虽然不是奴婢。但是这种情况在权贵人家里面,着实算不上什么大事,
百姓甲问,为什么会弄得人尽皆知呢。
贩乙,因为这件事被沈侍郎的岳父,也就是尚书大人写成了折子,告到皇上哪里去了。
乞丐丙问,为什么邢尚书要大义灭自家的女婿呢?
流氓丁,因为半个月前,沈侍郎与自家夫人起了争执,用家法把邢氏打了。
被沈元晦众目睽睽之下动用家法,邢氏颜面尽失,哭着回家告状。
尚书府,邢氏父亲正因为沈元晦打残书吏的事暴怒,忽然又听见自家女儿也被打了,接着又有门下谋客沈元晦办砸了威远侯爷的差事,惹得老侯爷大发雷霆。
三件事,气的邢尚书一口气砸了八个茶碗。
到了下午,大理寺的王少卿来访,起因发生的一件荒唐事,是一个书生入赘后为了谋夺妻子家产,陷害妻子无故囚禁岳家十几年。
邢尚书听了还想嘲笑谁家这么倒霉竟然招了这么个忘恩负义的女婿,正要细问却对上了王少卿欲言又止的眼神,心仿佛一下子坠入了寒冬的天气。
他隐隐约约记得他那女婿当年好像是成过亲的,他那妻子不闲、不忠,被休回了老家。
“唉”
王少卿扶着椅子长叹,“这事老夫原本不该的,只是你我深交多年,实在不忍心老友被比子蒙蔽啊!”
这些话仿佛是一道霹雳将邢尚书里里外外劈了个透彻。
书房里安静的只有邢尚书压制怒火的喘息声。
过了许久许久。
“不当人子啊!”
“这个不当人子之辈!”
邢尚书破口大骂,“这人不忠不义不孝不慈,老夫不能轻饶了他!”
岳父生气了,沈元晦被弹劾了。
皇帝看了折子,笑了笑放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本折子。
这本也是弹劾沈元晦的。
江洲水患,朝廷拨下的赈灾款被沈元晦贪去了三十万两。
“来人!”
天子一怒,浮尸百万!
沈府被御林军围住,沈元晦被压倒刑部,三庭会审。
一个月后沈府被抄家流放。邢氏在邢尚书的周旋下与沈元晦和离,带着儿子和活死人一样的女儿在一处院落脚。
沈家流放的途中,遇见了山匪。
“沈元晦,我又救了你一次!”
一处破旧的农家院,沈元晦衣衫褴褛,狼狈至极。
秦仪一脸冷漠,“我给你三天的时间,把那件东西给我找出来,否则我就送你一粒蚀骨丹尝尝。”
盛京,慕家的旧宅。
慕鸿飞激动地盯着眼前的房门,心中激动的难以自制。
外公竟然还活着!
慕员外早年失踪,竟然是被沈元晦囚禁在了慕家旧宅。
她心里难过,如果母亲还活着,听到外公的消息,一定会很开心。
经过半年的筹谋,她们终于为母亲讨回了公道。
还把慕家当年被侵占的家产的从生父哪里讨了回来。
两天两夜,紧闭的房门终于从里面打开了。
药卿疲惫地从里面走了出来,“救回来了!”
完直接倒在走廊睡着了。
为了救人,药卿几天几夜都没有合眼,如今大功告成,再也挡不住疲惫,直接昏睡了过去。
慕鸿飞心中非常感激,让人把她抬到房间休息,自己忍着激动的心去看望外公。
原以为,母亲之后,这世上她只有妹妹一个亲人了,现在又多了一个外公。
多年的囚禁生活,慕员外早就瘦脱了人形,像一个皮肉包裹的骷髅。
对此,慕鸿飞只觉得难受。
“外公!”
她坐在床边哽咽,眼里全是泪水。到底她也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姑娘。
床上,慕员外幽幽转醒,他目光浑浊,意识混沌,透过微光,他看到旁边模糊的人影。
他太虚弱了,只醒了一刻钟又再次昏了过去。
这几天郑娘子忙的脚不沾地,好在主人家心善,又给她请来两个帮。
其中一个帮姓刘,都叫她刘婆子,平常负责采买之类的事情。
这天刘婆子从外面买菜回来,起市井的闲话。明玉郡主犯了错,要被罚去守皇陵了。
起这明玉郡主,百姓们对她是又恨她又可怜她。
好好地皇室郡主,为了大周的安宁远嫁和亲,没几年又死了丈夫,被赶了回来,真是可怜。
至于为什么恨她,实在是这明玉郡主太不安分了,世人推崇女子贤良淑德。
这明玉郡主既不贤良也不淑德,整天搞一些不着四六的荒唐事。
别家贵女要么举办赏花会,要么聚在一起弹琴作画。只有她时不时的弄一些荒唐事,找人比武,还有什么驯鹰赛马。
引得好些大家姐没了体统。御史大夫看不过去,几次上书弹劾。
可惜,都被周帝压了下去。有几家夫人到皇后宫中抱怨,被皇后娘娘不软不硬地挡了回去。
如此一来,周帝的袒护,皇后的偏爱,让明玉郡主越大肆无忌惮。
没想到如今明玉郡主竟然会失去圣心,被送去看守皇陵了。
这件事压过了沈家的事,在市井中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