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堂姐
吉氏自问就没有见过萧庄宜这么坏的丫头。
这些年在兴国公府怎么不知道是怎么教养的,为什么心这么黑?吉氏才不会让自己的宝贝女儿为了萧庄宜这黑心的丫头来到府门外。
“庄宜,我的女儿我自己知道,她是最和气温柔不过的人了,姐妹进家门做客她欢迎还来不及,怎么会介意不让你进门呢?好了,随婶子进去吧,这里风冷,咱们进府回屋去烤烤火暖和身子。”
萧庄宜不为所动:“还是让堂姐亲自来吧,我才能放心。”
吉氏还要解释,萧庄宜的丫鬟嗣香:“侯夫人要是不肯的话,我们伺候我家姑娘回国公府好了。若是有人问起为什么匆匆回返,我们就是川南侯府的姐不肯让我们进门。”
吉氏能忍耐萧庄宜,可不想忍耐一个丫鬟。
顿时呵斥道:“住口,不要胡!污蔑侯府姐的名声,你该当何罪?”
萧庄宜吩咐:“启程,回国公府。”
车夫立刻扬鞭催马,拨转马头就往来回走。
吉氏急了。
虽然她很不情愿让萧庄宜来侯府,是萧庄宜自己硬要来的,但是现在来都来了,马车却在门口就停了一会儿便走,连府门都没进,这事情传出去作何解释?
若是国公府的人真要颠倒黑白是侯府姐不让进门,那可要毁了她宝贝女儿的名声啊!
外人不知详情底细,才不管是不是萧庄宜故意刁难,他们看到的就是马车没进府。
在纠正流言这件事上,吉氏不认为自己能跟国公府抗衡。
“快进去请大姐出来!就是堂妹妹来了,请她出来帮我接一下。”吉氏立刻吩咐身边人去办事,然后上前拦住了萧庄宜的马车,“庄宜又耍孩子脾气了,别跟婶子开玩笑了,你堂姐这就过来接你。”
萧庄宜这才叫住了马车。
侯府的大姐萧明燕听了下人禀报,只觉得好奇怪。
堂妹来了?
一个萧庄宜而已,为什么要她亲自出府去迎接?
从来没有这样的规矩!
“大姐,那萧庄宜是被圣旨赐了婚的人,马上要当越王妃了,咱们能忍就忍一下,避一避她的锋芒,以后再,眼前您就随我们去接她一下又有何妨。咱们大姐的尊贵,也不是她随便折辱一次就能影响到的,大姐宽宏大量才不跟她这种人计较呢。就权当是府里来了一只好看的狗儿,大姐您过去看一看就好了。”
来传话的婆子又哄又捧地把萧明燕讲通了,同意去接人。
萧明燕坐着软轿从内宅往大门走,对身边的丫鬟婆子笑着:“就是,我就当去看一看稀罕玩意儿好了。我是侯府姐,可不是随便能被使唤去接人的。萧庄宜她还能兴头多久?在兴国公府缩了许多年,终于能当王妃扬眉吐气了是不是?只可惜王府里美眷众多,她能站稳脚跟才怪。日后失宠落魄的时候,可别求到我头上来请我庇佑她才好!”
身边的丫鬟婆子捧臭脚地跟着恭维:“是啊,有些人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王妃这么大的福气是她能担得起的吗。”
“要是我们大姐才有可能承担得起。”
“以我们大姐的品貌,别当王妃,就是进宫也能宠冠后宫。”
“咱们就陪大姐看看去,看萧庄宜这些年不见长成什么样子了,以前她是相貌还不错,但是女大十八变,恐怕是长歪了也不定。”
一群侯府姐跟前的服侍,竟然起受宠的事情口无遮拦,宠冠后宫也得出口,而萧明燕还不觉得有问题,反而听了很受用。
她笑眯眯乘坐软轿到了府门口,想要看萧庄宜长歪的笑话。
然而刚落了轿,还没到跟前去,萧明燕就从敞开的角门扫到了门外马车里萧庄宜艳丽夺目的脸。
光是一个侧脸,就已经美得惊心动魄。
萧明燕脸色一沉。
这个人,怎么长得这么好看了!
几年不见,竟然比之前还
忽然萧庄宜往后挪了挪,车窗里,露出另一个少女的脸来,是馨宜。
萧明燕脸色更加难看几分。
那个姑娘看眉眼竟然是当初那个庶女?!
竟然也出落成这样了?
一瞬间萧明燕心里翻江倒海地难受起来。
怎么连一个不上台面的庶女,都比她还好看,兴国公府是不是专门能把女孩子养成狐狸精模样!
“大姐大姐?”身边丫鬟叫了她好几声,萧明燕才回神。
“什么事!”她没好气地呵斥。
丫鬟吓了一跳,怯怯禀报:“夫人示意您过去呢”
门外,看到女儿来了的吉氏正朝门里招,让女儿尽早出门来迎接,赶紧把萧庄宜哄到府里去,别戳在街上丢人现眼了。
眼见着这停车半晌的工夫,同一条街上另外两个府邸的门房上的仆人,都三三两两地借故跑到这边看热闹来了,还有路过的人,也盯着这边暗自指指点点呢。
萧庄宜不顾体面,她侯府可是要脸的。
萧明燕看到母亲招,暗自责怪母亲不肯替她着想。凭什么要她来给萧庄宜萧馨宜做迎接啊?
原本是来看笑话的,但是看到馨宜姐妹的相貌之后,她觉得自己成了笑话。
“我不去!”萧明燕不肯下轿,反而要让人把她抬回去。
这下丫鬟婆子们再怎么哄也不管用了,她偏就不去。
吉氏在门外等得心焦,眼看着萧庄宜又有要走的意思,连忙自己冲进府门催促女儿:“你在磨蹭什么,还不快点,赶紧把她接进来算了!”
萧明燕闹脾气,“我不去,我是正经的侯门姐,她算什么,她爹早就死了,以我的身份为何要去接她!”
吉氏被萧庄宜弄得一肚子气,这时候也没心情哄女儿,不耐烦地:“她是要当王妃的人了,你现在比不得她!”
一句话让萧明燕冷笑起来,“我比不得她?当个王妃就了不起么,我改日若是当了皇妃呢?”
她声音不,府门内外人虽然多,但是都是仆人,此时没人话,周围安静得很。
萧明燕这句话就清晰传进了萧庄宜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