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玉龙砖厂

A+A-

    只看看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他就知道,大河已经像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跟充满青春活办的玉龙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大河的优势在于刚进行了技术改造,新上了一套最先进的设备,还有配套齐全的技术工人。但大河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仅几百个退休工人和庞大的行政人员就几乎吸干了大河的利润。最要命的是,大河上层现在还在内讧,楚厂长光是应付背后的各种明枪暗箭就疲于奔命,哪有时间和精力搞生产和经营。

    还有,生产一线的工人端的是铁饭碗,拿的是死工资,人浮于事,干多干少一个样,他是车间主任,这一点深有体会。

    他突然失去了再谈下去的兴趣。为自已,也为大河的未来感到担忧。

    临走的时候,他“我希望有一天,你们能想起,你们曾经是大河的一员。”

    周雪儿细细地咀嚼着这句话,心里泛起一阵不安,她知道,她跟萧天霖伤了这位老主任的心了。

    人多力量大,转眼间,玉龙砖厂的厂棚搭好了,砖窑也砌好了,众人肩挑扛,硬是把器推上了红地坡。

    经过张社长的多方协调,玉龙砖厂接上了三相电,合上闸刀,电灯亮了,器能开动了。

    只是这个时候,周雪儿也花完了里的最后一分钱。

    众人都犯了愁,刘永华提议,到信用社贷点钱。

    周雪儿却知道,到信用社贷款,将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式的过程。砖厂进行到这个时候,再也等不起了。

    她思虑再三,终于下定了决心。

    “永华大叔,你替我出一张证明,我跟泽勇明天出去转转,没准能把煤钱找回来。”

    刘永华知道这丫头诡计多端,吸了一口烟问,“你是不是又有什么想法了?”

    周雪儿微笑,“现在大河砖厂的砖卖给私人是三分二厘,卖给单位是三分三厘,咱们只要便宜两厘钱,条件是,一周后提砖,没准能收到一部份货款。真成了,买煤的钱就有了。”

    萧天霖有些担心,“这样,能行吗?人家会不会认为你是骗子?”

    “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我里有永华大叔开的证明,我再拿着公章,给人开收款单据。现在大河刚开始生产,私人根本就没办法买到砖。对咱们玉龙来,也许是个会。”

    刘永华有些肉痛,“一块砖便宜二厘钱,一窑砖得少赚多少钱啊。”

    周雪儿叹息,“谁叫咱没钱呢,要是有钱,我也不愿意少卖钱。算了,这些钱权当是付利息吧。”

    萧天霖长叹,“那就试吧,所谓病急乱投医,咱们这也算是死马当成活马医了。

    干就干,周雪儿和刘泽勇骑着自行车开始一个村一个村的转悠。

    当然,他们也不是毫无目的地转悠。

    里拿着刘永华的介绍信,他们顺利地找到各大队的大队部,亮出证明,明来意,竟得到了各大队的热情接待。

    刘泽勇是刘永华的儿子,本身就是一张活名片。

    大队部的人十分配合,主动向他们提供村里哪些人需要砖,还热情地帮着介绍。

    有大队的人作担保,周雪儿的砖卖得十分顺利,两天下来,竟收了三百多块钱的预付款。

    周雪儿拿了钱,二话不,就直奔煤矿买煤。

    问题又出现了,国营煤矿他们没计划,有钱也不卖。没办法,跑了几十里地,才找到一家煤窑。看煤的质量还不错,周雪儿拍出三百块钱作为预付款,跟对方签下了供煤合同。

    两方约定十天结算一次,如此,玉龙砖厂便有了十天转寰的余地。

    周雪儿把合同拍在桌子上,“天霖哥,现在就看你的了。”

    萧天霖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雪儿,放心吧,我一定准时交出合格的砖。”

    他计算了一下,砖厂所有生产岗位满打满算只需要三十几个人,除去自家人和刘泽勇,还有萧德富三个人,最多不能超过二十七个人。只是,想到砖厂上班的人太多,他不想得罪人,于是还是按照老办法,抓阄。

    抓到的人欢天喜地,没抓到人的自然垂头丧气。萧天霖只得安慰他们,等砖厂扩大生产,便安排他们上工。

    砖厂扩大生产,这得等到猴年马月啊?没抓到上班纸团的人哀声叹气,却也无可奈何。谁叫自已气背,抓了个空纸团呢。

    剩下的幸运儿十分得意,祖祖辈辈在地里刨泥,想不到有一天祖坟会冒青烟,当了工人。虽是社办企业,跟大河砖厂的国家工人没法比,但总算是拿工资吃饭的人了。

    萧天霖的开工动员十分简单,“咱们是砖窑,比不得国营砖厂,凡事有国家兜底,干多干少都有工资拿。我有一一,全按计件算工资,干得多就拿得多。只要好好干,勤快点干,比砖厂职工多干一倍的活儿,我保证咱们的收入比砖厂工人的工资高出一倍,一年下来,争取家家都能盖新房,光棍都能娶媳妇。”

    砖厂普通工人一个月能拿二、三十元,翻一倍是多少?

    郭其江有些怀疑,“天霖,你没吹牛吧,咱们真能拿这么多?”

    萧天霖把身子一挺,“我在大河砖厂干过,砖厂的那一套早摸得门儿清。听我的话,错不了。”

    萧天霖把大话放出去了,心里却没有底。他不想给自已留任何退路,唯有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了。

    制砖开动那天,几乎全村人都到场了,一起见证了那个庄严的历史时刻。

    刘永华本想把公社领-导请来,弄个仪式,萧天霖没有同意。他并不是个做事张扬的人,喜欢低调。

    砖窑开始预热,萧天霖带着人在砖厂没日没夜地拼命干。好在器争气,没出什么大的毛病。很快,第一批砖便顺利地推进了砖窑。

    二牛的妹夫朱大军虽然在大河砖厂的料场上班,却是个具有丰富烧窑经验的老师傅。

    为了保险起见,萧天霖特意让朱大军请了假,寸步不离地在砖窑镇守,生怕出一点差错。

    第一批红砖终于出窑了,所有人都守在出窑口,紧张地看着从砖窑里推出来的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