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准备春耕(2)

A+A-

    苏婶子也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下手没轻没重,苏夏至可不想脑门上顶着一大块青回去。

    “娘,您有话话,别老动手……”苏夏至把手里的大梨翻了个个,发现在顶上烂了那么一块儿,于是她便伸了手指头去抠,不一会儿便给她抠出一个窟窿来,手上黏腻腻的。

    “娘咋瞅着你这个肚子也没个动静啊?”苏婶子坐在闺女身边前前后后地看着她,就觉得自己的丫头还是一副伶伶俐俐的清秀模样,一点都不像有了身孕的。

    “算日子也该四个月了,你嫂子怀奕子四个月的时候屁股可是不!”

    “我屁股不是长疖子呢么,所以长不大了……”苏夏至瞅着她娘道。

    “扑哧!”杨巧莲先捂着嘴笑出了声:“我最羡慕妹妹的这个身子骨,顺顺溜溜的瞅着多四衬,我现在可像了咱家厨房的水缸了!”

    “像菜坛子也不怕,只要我哥不嫌弃就行。”苏夏至也笑了,把手里的梨又放回盘子,出去洗了个手。

    “娘,要是没事的话我真先找我哥去了?”苏夏至一边擦着手一边和苏婶子商量:“您要是想我了,就和嫂子带着孩子到我那住上段日子,反正咱家里也有地方住。”

    “唉!”苏婶子叹了气:“幸福贤婿不在家,娘是放不下你。”

    “那您一会儿就跟着我回去,等什么时候住腻了我再给您送回来。”

    老娘话虽然不中听,可对儿女那是真心的好,苏夏至懂得好赖,也愿意在苏婶子跟前多尽孝,因此她让苏婶子跟着她回去也是实实的。

    上一世与母亲的缘分已尽,这一世,她不想让自己在苏婶子身上留下遗憾……

    “眼瞅着就该犁地了,娘哪儿走的开啊。”苏婶子又是叹了口气:“你哥在后院呢,你们去正事吧。”

    “嗳。”苏夏至见老娘真没什么话了,才撩了帘子准备出去。

    “自己多爱惜着点自己的身子。”门帘放下前苏婶子对着闺女道:“你也是要当娘的人了,别让娘老挂着你,该懂事儿了……”

    撩在帘子上的手一顿,苏夏至眼眶一热,她没敢看苏婶子,强着咽下去一声哽咽,她又应道:“娘,我知道了。”

    在母亲的眼里,不管孩子多大都永远是她的孩子,哪怕有一天她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她仍旧会用挂念孩子的心去挂念着她的大了的孩子。

    所以即便是现在,苏夏至在苏婶子的口中依然的不懂事……

    苏春来正在后院的鸡窝里捡鸡蛋,他蹲在鸡窝的门口伸着一只大长胳膊正一点点地摸索着,而他身边站着的母鸡们个个都秃了吧唧的,尾巴上和翅膀上的翎毛几乎被他拔了个干净!

    因为没了可以折腾的羽毛,这些鸡们也没了可以炫耀争斗的资本,因此显得分外的老实,每天除了生蛋就是吃食,再也飞不出围在鸡窝边不高的木栅栏了。

    “我先陪妹妹去地里看看。”

    听苏夏至明来意之后,苏春来是万分的高兴,不过他脸上还是一副没有表情的表情。

    提着篮子跳出了栅栏,他把新捡的鸡蛋放在正屋的台阶下,自己则洗了手,准备和苏夏至出去。

    “我也去。”杨巧莲抱着儿子追了出来,与苏春来走了并排。

    苏夏至跟在这两口子身后冷眼看着,就觉得嫂子现在看着比哥哥还要粗壮,当真像了一块行走的门板!

    “安子,下来,咱们走过去看看。”苏夏至对着坐在骡车里往外探头探脑的厮道。

    厮听见了主子的声音,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他左顾右盼着,直至苏春来夫妇下了台阶,他才看见了方才被挡的严严实实的苏夏至。

    “是。”厮赶紧应了,从车上跳了下来。

    “这后生是谁家的?”杨巧莲停了步,好奇的量着走在苏夏至身后的厮问道。

    “这是我家的账房先生。”苏夏至伸手摸了摸正朝着自己看来的奕子的脸蛋,只觉得入手是滑腻腻的幼嫩。

    “嚯!”杨巧莲越发地瞪了眼往厮身上细看:“妹妹是越过越像样了,出门还带着账房,过去周里正最风光的时候也没赶上你!”

    苏夏至低头一咧嘴,算是笑过了。

    不管是杨巧莲也好,闵青兰也罢,总是爱把她和周里正相比较。

    这话开始的时候苏夏至是不当回事,听多了她便开始厌烦。

    从她的内心里来,她自认为与周庆那个土财主是不一样的。

    周里正做事明里一套暗里一套,阴损狠毒,而苏夏至认为自己是个‘磊落’的人,偶尔下作一点,也是无伤大雅,更不会去做谋财害命的事。

    可周庆就不好了,单从他对闵青兰的态度上,就可他是一个恶人!

    苏夏至觉着自己这样的好人是不屑于与恶人相比较的。

    所以杨巧莲的话她也没有接下去。

    “最近还有人问起这些地的事吗?”苏夏至直接转移了话题。

    “怎么没有啊!”杨巧莲带着几分得意道:“过去租周里正家地的几户人家都快急红了眼了,四处吵吵着听这些地到底被谁家买走了,听他们还去了县衙呢,不过人家官老爷哪有空闲搭理他们!”

    “哦?”苏夏至抬起了头,目光漫不经心的看着前面,心里却在琢磨着嫂子的话:那些人到了县衙能问的人只有赵主簿,而赵主簿什么都不的就把这些人又都发了,显然是护着自己的,倒是让自己又得了几天的空闲,先把学堂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