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
看完密信的王继大怒,闯入慜帝居所,发现了慜帝藏在桌下的几段床帏布和提前准备好用来充饥的米糕。
这下就捅破天了,已经登上权力巅峰,连皇帝都玩弄于鼓掌的王继此时正是差一步就能上天的阶段,但也是最怕被天下人质疑,日夜担心自己会跌下来的阶段。
被江南各族背刺,他还可以理解,毕竟这群人天高皇帝远,人不在面前嘛。
可慜帝竟然敢配合!
自己费了无数心,背上了灭门的骂名才把这儿送上皇位,他一身荣华富贵,全靠自己,他竟然也想对付自己!是嫌自己对他太好了吗!!
震怒下的王继失去了理智,让人将慜帝关进一间不足三尺的室内,少帝犯了昏病,见不得太阳,呼吸不得太多的空气,所以需要暂时幽禁在这种狭黑暗的室内几个月以作治疗。
又少帝肠胃不好,都是细昂贵之物害的,不能再让他继续吃太好的东西了,只准宫中的人喂他最粗糙的谷米饭,和夹着米糠的烤饼。
接着王继发诏,少帝深居宫中,对自己治下各地的风情了解不多,希望江南各族派出有识之士前往建康,教授少帝各地风情,建康愿以国子监博士之位招待各地名士,其中真正有大才大德之人,还有会被封为太傅,成为天子之师。
国子监限制就读学生的门第,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子弟才能进入就读,毕业以后直接就能授官,向来是建康城内北方世族们专门用来给自家子弟走捷径的禁脔,江南各族之人何曾有会踏足。
中央的高官之位被来自北方的世族门阀们牢牢把持在里,江南各族之人被完全排斥在外,丝毫触碰不到提升门第的希望,这也是江南各族和王继代表的北方世族门阀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只是北方世族仗着王继的关系嚣张跋扈,四处搜刮好处,江南各族不会翻脸翻得这么快,更不会翻脸得这么统一。
因为人天然就懂得“高瞻远瞩”,喜欢提前遐想自己登上更高阶级后的美好生活,于是有时候他们看到别的更高阶级的人欺压自己的阶级,占自己的便宜,不仅不愤怒,反而满心羡慕,只恨自己不是那个可以欺压别人的更高阶级的人。
可这一切都要有个前提,前提是,这些人知道,自己通往更高阶级的路没有被钉死。
原本南帝南渡之前,江南名士能在中央担任高官的会其实也极其渺茫,但是那时候北方世族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把控朝廷,江南名士还是有那么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会的。
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在,不管条件多么艰难,人都能忍耐着,挣扎着,自我安慰着坚持下去。
这是希望的美好之处。
等到南帝南渡,北方世家的权势前所未有地膨胀,但是那时的王继还没有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对江南各族的态度也是又打又拉,虽然实际好处是没有的,但是他对你的态度是谦和的,对江南各族利益的侵占是徐徐的。
温水煮青蛙之下,江南各族也抱着一丝期待,觉得江南毕竟是自己的地盘,等时日一久,他们总能找到会登堂入室,你看,阮温不就是凭着对三吴重地的经营很得王继看重吗?
但是自从南帝被流民咬伤,还没留下姓王的皇子就暴毙,王继的心态就崩了。
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势,他屠灭谢氏一族,强捧马渊宝上位,又为了防止北方世族对自己寒心,越发宽待北方世族,让北方世族占尽朝廷各类官职,让他们进一步挤压江南士族的生存空间;
同时,他对江南士族则是极尽刻薄之所能事,三年前还有一个吴郡太守阮温在中央着,但是自从王继扶持慜帝上位,阮温就被挤出了中央圈子,身上兼任的几个有实权的官职也被撸了,到今年二月,阮温连最后一个吴郡太守之位也辞了,彻底归家隐居。
在别人看来这是阮温主动不想当官了,可江南诸人如何看不出来,这是建康的北方世族对阮温的排挤?如果不是他们排挤阮温,阮温为什么要辞官?他们就是见不得江南本地的人在中央当大官!
这一切无疑是把江南各族一直用来自欺欺人的假象的表皮扯破了,彻底摔在地上了,甚至还肆意踩踏了。
自己成为大官鱼肉他人的希望破灭,供养着建康的江南各族又如何不怒。
也是如此,这时候王继忽然抛出来的,入建康当国子监博士的橄榄枝就显得十分诱人了。
国子监博士论品级其实不过是六品官,可是偏偏这个官职有着一项别的官都没有的福利——国子监博士的家属可以直接进国子监读书,其毕业之后可以直接授官——和其他四品以上出身的官员一样。
在江南诸人看来,这就相当于是对江南各族发出了示好的讯号了。
毕竟按照这几年建康的官场惯例来,从国子监毕业,就是担任高官的第一步,王继的儿子,现任三品中书令的王芸,就是南帝三年从国子监毕业后,才一路为官一路高升的。
而王继后面提的有大才大德的人有会被封太傅,成为天子师,那更是无法抵御的巨大诱惑。
那可是太傅!天子的老师!位列三公啊!谁要是成为三公,立马就可以跻身为世家门阀之列,到时候谁还管什么北方不北方!
出仕的会和高高在上的三公之位就像一块涂满了蜂蜜的刀,牢牢锁住了江南名士的目光,再没有哪一家的人能拒绝这样的荣耀,于是讨伐王继的声音不知道哪里去了,各家都是为谁去建康当官的名额大打出的。
七月十三,江南各族都陆续决出了最终人选,派出被家人寄予厚望的精锐子弟或者干脆就是家族继承人前往建康。
这些人拖家带口,红光满面,怀揣满美好的希望进入了建康。
一进去就被起来。
七月十八,最后一批江南各族派来的未来“国子监博士”,又或是未来的“太傅”也进入了建康。
王继坐在建康深处的宫殿里,低着头认真地一刀一刀地往竹简上刻着名字,忽然他一颤,刻刀刺破指,殷红的鲜血流了出来,滴在堆满桌案的竹简上,将上面的名字染红。
“继续。继续让他们派人来。这些江南豪族,有多少我建康要多少。”
于是建康开始陆续传出“家书”,都是自己在建活得很好,天子很尊贵,王继很宽容,自己已经获得了王继的宠信,家里可以立马送更多的精英子弟来建康了,自己全部都能安排进国子监里去。
江南各族大喜,一个个都被光明的未来迷住了,纷纷将家族中能叫得上名字的人都送往建康。
只有少数几个比较佛系的家族,忍住了这份诱惑,认为家里也不必个个都出仕,有几个人在外面支应门庭就是了,家里人还是呆在本地好好经营这一亩三分地比较好。
这些江南望族的子弟一朝前往建康,就再也没有回来。
九月,各族都陆续发现了不对,但是此时后悔,已经为时已晚。
王继在建康杀疯了。
听八月到九月,建康城外的护城河都是红的。
江南各族震怒。
但是此时,各族都失去了家族中最灵魂的人物,尤其是年轻一代,各族几乎所有年轻的精英子弟都死在了建康城,如同被斩断了双臂,重重受创。
各族再愤怒心痛,短时间内,也再没有心力去攻打王继了。
这时,被王继灭门后已经沉寂了不知道多久的谢家的漏之鱼旁支子弟忽然站了出来,以报灭门之仇和诛杀权臣保护天子的名义在建安郡拉起了一支万人的队伍,其中领军的正是当年北伐时攻打襄阳大败惨遭换将的谢恺。
谢恺当初在被换将回到建康之后便一再遭遇贬谪,他本就不是谢家嫡脉主支,只是因为带兵打仗尤其厉害,在能代替谢家在军中领兵,北伐之战后,因为王家的打压和谢家主支对他的不重视甚至隐隐嫌弃,谢恺便渐渐被排挤到了外地当一官,被世人遗忘到了脑后。
但是也因此,谢恺逃过了谢家的灭门之祸,并在江南县内隐匿下来,暗暗积蓄力量。
之前江南各地掀起要对付王继的潮流,他也不参与。
直到此时江南各族皆被王继狠狠砍了一刀,一方面对王继恨得入骨,一方面却又实力不足,他才趁站出来,一展自己当初在军中得人心的能力,拉起讨伐王继的大军。
当今天子就是谢妃之子,谢氏遭到灭门之祸后,他就是谢氏最后的血脉之一,是天子母族,皇帝的舅舅,他起兵讨伐王继,简直再名正言顺不过了。
剩下几个谢氏子弟皆不成器,听完谢恺在此的消息纷纷跑来投奔。
有被王继狠狠砍一刀的仇恨在前,江南各族这时候也不再管谢恺是不是江南本地豪族了,反正大军都和王继有仇,有大仇,而且谢恺还占着皇帝母族的大义,以前在军中也有不错的名声。于是江南各族纷纷上门投靠,只盼他能推翻王继的邪恶统治,重新恢复政治清明。
十一月三日,谢恺在临川起兵十二万,写了一封声泪俱下、义正词严的讨逆臣王继书,陈述王继和建康城内诸世家的十二条大过,公告江南百姓,然后带兵前往建康。
十一月七日,谢恺靠近北方世家重点经营的要塞新安郡,遭遇了王家的大军。
双方激战三日,王家大军不敌,谢恺占领新安,屠城,杀新安八万人,在新安城外筑起二十多座人头京观,接着大军逼近宜城。
十一月十二日谢恺占领建康西南方面的门户宜城,再次屠城,谢恺的大军在战胜后进入宜城内烧杀抢掠,抢光整座宜城后,将宜城内所有百姓驱赶至长江边,斩首十二万人,宜城百姓的尸体飘满整个长江下游。
宜城到建康不到八十里,后世有书记载,当日站在建康城墙上,都能看到护城河里漂浮而起的尸体和污浊的血水。
谢恺占领宜城之后却没有立刻攻击建康,而是派人前往吴郡联系阮家,试图和阮温里应外合,切断建康的粮食供应。
但是阮温并未出面,谢恺的人扫兴而归,临走前在吴郡放下大火一把,烧毁了一个田庄以作泄愤。
十一月二十五日,谢恺自认给王继的心理压迫已经达到了顶点,开始动员自己已经增长到二十五万人的大军,开拔前往建康。
十一月二十七日,谢恺大军围困建康城。
十二月二日,建康城破,谢恺的大军冲入城内,前往王家。
谢恺找寻了一番也没有找到王继的下落,于是让下人将住在王宅内的王家人悉数虐杀,然后烧毁王家大宅。
接着由沿途从各地强征来的士兵被谢恺放入城中,开始烧杀抢掠,谢恺则带着自己的精兵前往宫城。
宫城外都是拎着包袱逃命的宫女侍人,谢恺沿途派人抓了好几个宫人逼问,都没有得到王继的下落。
谢恺也不气馁,一路走一路问一路杀,等进入皇宫的正殿时,他终于在大殿最上首的案上发现了王继的身影,但是又不算身影。
因为摆在他案上的,是王继的头颅。
至于王继的身躯,则是没了踪影。
谢恺挥退众人,独自在殿内和王继的头颅相处了一段时间。
等收拾好情绪,谢恺赶紧派人前往后宫找寻皇帝的身影。
结果谢恺的人搜遍皇宫,都找不到慜帝的身影,抓住了宫中伺候的人问,得到的消息是慜帝最后一次在众人面前现身,还是六月底,那时候王继搜出了江南各族给慜帝的“密信”,大怒,将慜帝关进了宫殿旁的一间黑屋,不准外人和里面的慜帝交流,每日送饭也只是让人推进去。
之后众人就再也没和慜帝面对面见过面,只是每日给慜帝送食水。
直到谢恺攻破宜城,建康城内闻讯大乱,宫人都忙着逃命,王继在前朝忙着调兵谴将,不再管后宫人事,慜帝就这么被人忘记了。
而等谢恺打开那间的惩罚人用的屋子,除了在里面发现一些便溺的痕迹之外,再没了别的东西。
倒是在黑屋的一角发现了一个被稻草掩藏起来的地洞,估计过大后应该正好能容纳慜帝通过。
到这里,众人也已经能推断出来了,慜帝肯定是趁乱从地洞里逃出来了,但是建康城内和宫城内都大乱,没有人知道他逃去了哪里。
谢恺站在宫城内,一时间,也难得感到迷茫了。
上一次他这么迷茫,还是在襄阳城外迟迟得不到后方的后勤援助的时候。
他起兵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皇帝外甥重新掌权,他自己作为舅舅也好共享富贵,可他辛辛苦苦打进来,他要拥护的皇帝外甥人没了。
建康皇城内的宫殿里,谢恺在宫殿内摔东西发疯。
他又怀疑是不是建康城内的世家把他的好外甥藏起来了,派人把建康城翻了个底朝天,杀了一批又一批的世家人,可是到底,他也没能找到自家的好外甥。
这就尴尬了。
进城保护皇帝,皇帝不见了,那他打进来做什么呢?
国不可一日无君,谢恺的下分成两派,一派人劝他反正打都打进来了,皇城都在他们脚下,此时不登基,更待何时?
另一派人则道,他们之所以能拉起这么多人,靠的就是一个忠字,之所以能赢,靠的是王继立身不正,挟持天子,如今皇帝没了,那最好赶紧再立一个马家的皇帝,这样他们就还站在大义上,还是皇帝的好忠臣。
而这时候还能立谁?答案只有一个,当然是郑妃留下的南帝的另一位皇子。
那一位之前被王继圈禁了,但是还没死,他比马渊宝还了两岁,今年正好十一,和慜帝登基时一个岁数,简直就像是老天安排他在这里接慜帝的班一样。
但是谢恺和他们想的都不一样。
“天子尤在,安敢另立新君!”谢恺一开口,就定下了整体的基调。
他还是要做忠臣的。
谢恺看得明白,这么久以来,谋逆的都没有好下场,而他谢恺实话,能在当初被王谢两家整成这样,就不是个当皇帝的材料,他起兵打王继也只是想重新过上富贵的好日子,但他可不想像王继一样被天下人追着打。
天下人对谋逆的骂声实在太大了。
他见过了江南各族联合起来一起攻击一个人的场面,他觉得自己抵挡不住。
但是,忠臣他要当,富贵他也不想丢,总不能辛辛苦苦起兵,最后便宜了别人吧。
于是谢恺想了绝妙的好主意:他决定一边继续派人到处找慜帝的踪影,一边宣布慜帝还在位,这样自己就是皇帝的舅舅,可以名正言顺地接管江南各地的政事。但是郑妃之子也是个好东西,万一找不到慜帝,而别人的反对声又太大的话,那他就把郑妃之子推出来当皇帝。
不过有一点,他不能继续呆在建康了。
这里不详,而且郑家在建康的影响太大。他既然想彻底控制郑妃之子,又不想灭别人的族重蹈王继的覆辙,那就只能带着郑妃之子离开建康,另起炉灶。
于是谢恺在建康盘旋了半月,下的士兵在建康也放纵够了,然后谢恺带着建康的一堆世族和郑妃之子,以及从建康皇城里抢到的财宝离开了建康,前往和自己有些私交的武昌,宣布慜帝迁都武昌。
临走时,慜帝其实还有一堆宫妃在皇城里,其中有一位邵妃在慜帝被关进黑屋之前已经怀了孕,当谢恺打进皇城的时候,她已经怀胎九月有余了。
但是等谢恺开始搜索慜帝踪迹的时候,她已经将孩子生了下来,是个女孩。
谢恺本来得知她怀了慜帝的孩子且快生了,还有些期待,但是等得知她生下的孩子是个女孩之后,顿时泄气,也没把这个孩子放在眼里。
还是等谢恺的人搜遍整个建康都找不到慜帝的身影,谢恺下才有人劝他也关注一下慜帝唯一的孩子,虽然只是个公主,好歹喊他一声舅爷爷呢,给起个名字吧。
于是谢恺为这位刚出生就找不着爹的公主赐名:安城。并把她记入皇族档案。
虽然赐了名,也上了皇族户口,但是谢恺还是没怎么把这位公主放在心上,等到要带军离开的时候,有下劝他把安城公主带上,但是谢恺嫌她一个刚出生一个月不到的婴儿,又不能继承皇位,带着还麻烦,还是把人扔在了建康城。
谢恺带着他的大部分军队和建康朝廷走了,但是建康城并没有因此安宁下来。
因为谢恺带兵进建康的时候,可是整整带来二十五万人。
这二十五万人,只有十万人不到是属于他一开始起兵时招揽的人,剩下十多万人,都是打仗途中随便抓的百姓或者干脆就是流民。
这些流民的来源也很复杂,有的是被世家大族侵占田地失去田地和户口变成的流民,有的是江南本地豪族欺压侵占土地变成的流民,还有的人是从豪族或者世家的田庄里逃出来四处打“野食”的流民,还有人就更奇特了,他们是谢恺的大军在行进途中作恶被破坏了家园变成的流民,变成流民后,又顺便被抓回来充了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了。
谢恺打建康的时候需要这么多兵壮胆,但是打下来之后却不需要这么多的兵吃他的军粮,这年头养兵也不容易啊,烧钱,于是谢恺走的时候只带走了原本跟随他的那十万兵,剩下的十多万失去家园且成分复杂、素质低下的杂兵就被留在了建康附近。
这些人便成为建康城附近一害,城内城外,皆被其所害,而且人员太多,还流散到建康后方的吴郡。
不过进入吴郡后,被阮温出山带人狠狠锤了一顿,这些作乱者大多出身普通农民或者佃户,欺软怕硬是基本属性,之后也不敢再进入吴郡作乱,而是流向其他地方。
而等到这一年二月,建康城破的消息才“传”到了江北。
王若彩听闻了谢恺屠城数座的惨事,又收到吴郡前太守阮温请求江北前往建康平息兵乱的信件,毅然让女儿霍思城带领十万大军前往建康。
二月二十五日,陆瑶接管建康和附近七个大郡,在建康城门口斩首七千一百五十名大奸大恶之徒,接着颁布法典,重新建立建康城内的秩序。
建康始平。
作者有话要: 不好意思我写傻了,忘记写完之后要发表出来了(捂脸)
感谢投出地雷的天使:蒂朵低调点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天使:氨基酸30瓶;木防己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