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
南慜帝六年元月十五,傍晚时分,金乌西垂,北帝宫中,北帝刘耀正站在一间朴素但是大门紧闭的宫室外,焦急地徘徊。
过了一会儿,六名穿着汉人衣服,但是明显有着高鼻深眉的宫人从宫室的侧门走出来,她们里端着摆满杯碟碗盏的青案,上面摆着的都是一些汉人才喜欢吃的东西,有一盘片的薄若蝉翼的肉粉色鱼脍和配套的葱蒜醋酱等蘸料、四盘青的白的红的各色糕点、一碟乌色的糖渍青梅、一碟腌鹅脯,一壶酒,还有一碗煮的滚滚的白胖元宵。
宫人行至刘耀面前,惨白着脸慢慢蹲下身体行礼。
刘耀的目光中已见阴鸷:“怎么回事!怎么竟是一点没动!”
宫人的身子晃了晃,寒冬腊月里,额头上竟然有了豆大的汗珠。
眼见刘耀将要大怒,领头的宫人硬着头皮道:“太傅太傅今日心情不佳,实在无心饮食。”
“废物!”刘耀一脚踹开了领头的宫人,绕过她们朝宫室内走去。
那宫人被他踹出去三尺远,心口疼得发慌,心里却直呼幸好幸好,因为只是踹开她,就代表她们不用集体去受劝食不善的惩罚了。
有前两位王的铁血统治,北帝的宫中留下不少酷烈刑罚,皆是用来惩处她们这些宫人的,但凡哪里做得不好,王公们一声令下,她们便要被打入暴室,受那些生不如死的刑罚。
刘耀没有走正门,而是沿着宫人们走过的路径,从侧门绕进了这座宫室。
这里位于宫城西北角,向来是宫中被皇帝最信任的大臣逗留宫中时的住所,到北帝这一代,他除掉叔父安王,平定叛乱正式掌权后,便将这里赐给他最信任的太傅洗女,让她不必奔忙于宫墙内外,可以日夜教授自己。
太傅居宫城内,可以便衣行走,见王不跪,御前赐座,连北帝自己在洗太傅面前,也是心翼翼加上讨好的。
此番之下,洗太傅在宫中积威日重,宫人在意她的意见更甚于在意北帝的意见,因为连北帝自己也严格遵守这一点,每每遇事,总以太傅为先。
当初北帝登基,朝廷内外念在北帝年幼,外中有大司马席献帮忙管理朝廷诸事,内则有太傅日常教导北帝朝廷诸事、治国道理。
北帝自己则每三日才上一次朝,听大司马席献和群臣奏事,其余时间,皆受太傅训导。
从南方来的汉人太傅深精汉学,于是北帝自己也对汉人的文化向往不已,在北帝的强烈示意下,整个北帝朝廷,连代北帝监国的大司马席献也不免私底下要找几个汉人学几句汉人的文绉绉,以示对北帝的尊敬和臣服,其余朝臣就更不用。
当初北帝初登基时,先是安王谋逆,接着又有藩王叛乱围困京城,整个京城里的几千朝臣竟无一个忠臣出来维护年仅十四岁的北帝。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安王杀光了先帝刘策的其余后代,把年幼的刘耀在宫中,接着藩王围困京城,城中粮草断绝,护城的军队无以为继,这些人明明府中藏有大量粮食,却也无一人出帮一帮北帝,最后还是太傅洗女以一介女子之身,先助北帝策反安王身边部将,斩下安王头颅,接着又在城中粮尽的时候带领金吾卫杀出宫城,在京城内敲开各个贵族朝臣的家门,铁血筹粮,才让北帝和京城的军队等到了席献等人的大军来援。
如果北帝刘耀被安王取代,又或是最终被藩王绞杀,那这些朝臣自然相安无事,不定还能在叛臣即位后加官进爵。
但是偏偏,北帝在洗女的力挽狂澜下,成功活了下来,剿灭的叛军。
那这接连两次见死不救,就成了仇。
北帝在大司马席献的拥护下重掌权位时,满京城的朝臣和贵族们几乎跑断了腿,一刻也不敢停歇地往席献和洗女处送礼,而给北帝的礼物更是堆成了山。
虽然北帝即位后采纳洗女的意见,并未大肆屠戮,但是对这群朝臣的仇恨,早已在北帝刘耀心里埋下了根。
即使已经过去六年,在刘耀心里,他永远还是那个忽然之间失去了一切保护,深困宫中,孤立无援的可怜孩子。
只有太傅洗女,才是那个会永远保护他,帮助他,值得他信任的人。
其余人,哪怕是洗女一再他很忠心的席献等人,他也从未放在心上,觉得总有一天,这些人也要背叛自己,就和在自己的皇子府里伺候了自己十几年,但是安王一朝叛乱,就背叛自己的那些宫人一样。
经历连续两次叛乱,两次被困深宫,孤立无助,刘耀得了深宫恐惧症,这深而广的皇宫对他而言更像一座坟墓,埋葬着他刘家的代代白骨,而他,也早晚要成为其中一个。
这让他恐惧到要发狂,头皮炸裂,每时每刻都想要从这里逃离,即使他知道,身为曾经的太子,现在的北帝,他从这里逃离的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死亡之时。
北帝不想死,但是他仍然被恐惧笼罩。这时候,唯有得知洗女就在宫中,他孤寂无助的脆弱灵魂,才能稍微得到安息。
但是刘耀知道,太傅比自己大,大很多岁。
他听宫里的老人,女人一旦过了三十岁,就飞速地朝着死亡靠近,那些年过三十的宫女们,活着活着,人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死在某个无人知道的角落里。
这于刘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他一度想过,能不能把自己的命分给太傅一些,他可以少活几年,但是太傅一定要在他死以前,都陪在他身边。
他无法想象,太傅不在身边的日子。
是以刘耀广发诏令,在北朝廷疆域内征兆医术高超、懂得长寿保养方法者入宫。
他的京城的宫城里养着一千医者,这对以前极度忽视医者,满宫上下就只有一群巫祝的北蛮皇宫来,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刘耀亲自下令,建立了属于宫城的医者大部队,他们存在的意义不为医治皇室,只为替他留住一个人的命。
刘耀每日的日常里,最重要的不是三天一次的朝会,也不是每天都有的听太傅讲课,而是观察太傅的一日三餐,脸色精神,询问太傅今日便溺如何,走动如何,睡眠如何。
如果那一日太傅吃得少了,或者睡得不安心,刘耀就会陷入深深的恐惧中,继而对宫人大发雷霆。
这一切都让满宫上下,对洗女太傅重而敬之,更甚北帝。
每年的元月十五,刘耀听太傅过,这是他们的元宵节,这一日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吃元宵,寓意平安喜乐,家家团圆。
刘耀喜欢团圆这个词汇,这是汉人才有的词,听着就给人很多很多圆满美好的意味,他希望自己和太傅年年日日都团圆,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
但是太傅在这里度过第一个元宵节时,她看起来并不开心,那一天,她只进了一碗米汤就没有了胃口。
刘耀大发雷霆,却又惶恐交加。
太傅身边的伺候的年长宫人悄悄告诉他,那是因为太傅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远居北宫,佳节时刻没有亲朋在身边,起了思乡之情。
那之后,刘耀便派人找来汉人的厨师,让他们替太傅做汉人的食物,每年每个佳节,都要依照节令习俗奉上匹配的佳肴,讨太傅欢心。
除此之外,宫中的宫人开始为太傅换上汉人的衣服,因为刘耀觉得这样太傅就会觉得这里和自己的家乡一样,把北宫当成自己的家乡,把宫里的人也当成她的家乡人。
这一点的确取悦了太傅,这之后,每年的佳节时分,太傅总要多进一些饭食,白天给他讲课时也更加神采奕奕,宫人们都,这是因为太傅喜欢节日,喜欢欢庆节日。
然而今年,从前几日开始,太傅的精神就开始不佳了,刘耀观她脸上似乎有郁色,又担心自己唐突询问,反而让太傅更不开怀。
好不容易元宵佳节到了,刘耀今年甚至从一个南方来的汉人那里听汉人在元宵时还会在夜晚点红色的花灯看,他派人加紧赶制,想请太傅今年看一看花灯。
但是到了元宵节这一日,哪怕太傅强打精神,他也从伺候太傅的宫人那里得知,太傅今日并不开怀,早晨起来就吃得少,中午和下午的点心都没有怎么吃。
晚上,刘耀派人点好了花灯,想来请太傅吃过饭去看,来的时候,听里面太傅正在进晚饭,刘耀不敢打扰,等在宫外,看到的却是完好无损的食物被宫人端出来。
愤怒过后,惶恐再一次袭上刘耀心头。
宫里的医者都,烦忧最伤身体,女子烦忧,大多不能长命,要常乐开朗,才能长命百岁。
有医者信佛,像刘耀起佛教里的供奉菩萨可佑人长命百岁之,刘耀便派人在宫里为太傅供了长命灯,不仅供了菩萨的,什么地母,长生天、命神、阎罗,只要得出个一二三四,刘耀统统供着,只求太傅长命百岁。
可是只拜神佛,也保佑不了太傅日日开朗。
刘耀眉间一笼愁云,踏入了洗女的大殿。
殿中,洗女身着朴素的麻衣,正在批改朝臣递交给刘耀的奏折。
过去的北帝王朝,尤其是胡人贵族里,很少有人能写汉人的字。
不仅是汉人不让他们学,也因为他们自有一套可以至繁也可以至简的图画文字。
这些图画文字能表达的意义很少,大多和水火、牛羊、马匹、怀孕、生死、数目等重要的意义相关,基本是名词,需要看图画的人对画图的人十分了解,短时间内频繁相处,才能比较准确地解读其中的意思。
因此在过去,大多数胡人传递消息,除了信件,还要人,要人口述和图画双重保证,才能保证信息传达完整。
至于飞鸽传书之类的,想都不要想,不然你离着十万八千里的哥哥给你传了一封信,上面画了一头牛,一头马,你要怎么样才能猜得出,他到底是“弟弟,在我心里,你就是个牛马”,还是“看哪弟弟,我有一头牛和一头马”,又或是“亲爱的弟弟,我想要一头牛,还想要一匹马”呢?
但是自从刘奔攻破长安和洛阳,在北方汉人的领地上建立胡人的王朝,过去所谓“胡人不配学习汉字”的法不攻自破。
汉臣降胡,积极推荐汉字的优点,又自荐为刘奔书写翻译,汉字才得以渐渐进入胡人的朝廷。
但是也只在一些必须记录下来的事件上他们肯使用汉文,日常生活中,胡人是决计不肯使用汉文的,这让会他们感到自己是被羞辱了。
刘奔自己对汉文化是很向往的,奈何他自己就是打跑了汉人才当上的北方之王,用的还是“汉人的朝廷无德无才,汉人**堕落,不配统治自己”这样的理由。
等他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后,整个朝中上下,蔑视汉人才是思想正确。
刘策这个当老大的,总不能自己扎自己的屁股吧,于是他一心向往汉人的文化,也只能压着。
但是他还是留下了抓来的汉人皇帝父子的命,对他们心存一些敬畏,也希望以后等矛盾缓和,能让汉人文化的精华在自己的王朝中得到应用。
可惜他死得早,死的时候,还没能想到办法改变朝臣对胡人的看法。
等到刘奔的弟弟刘策上位,他行事更加凶悍,对汉人的皇帝也更狠,上来就把人宰了送脑袋给南帝朝廷,嘲讽他们不忠不义。
但是凶悍冷酷之外,刘策也不吝于按自己的心意任用汉人的降臣,他不像哥哥刘奔那样有一堆考虑,他要是想用汉人的臣子又怕他们造反,就直接把他们的皇帝杀了,这样他也就能放心用他们的朝臣了。
前朝废帝的司徒陈获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刘策的视野。
陈获身为汉臣,却在这个满朝胡人贵族的胡人王朝里获得了刘策的无比信赖和维护,他也没让刘策失望,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替刘策大大改善了统治疆域内频繁的汉人叛乱,稳固了刘策的统治。
除此之外,他的另一桩功绩,大概是自他进入胡人朝堂始,胡人的朝廷上下,终于开始在胡人朝廷内部的公文里日常使用汉人的文字。
在刘策的支持下,陈获要求胡人朝臣在正式的公文当中,必须使用汉人文字,以免口口相传或图图相传出现理解错误,这对胡人朝廷内部政务的治理是起到了极大的规范作用的。
但是也因为这种强制使用汉人文字的行为,让胡人朝臣对刘策感到了不满,他们自己大多不识字,为了书写公文,不得不家家户户另请识字的汉人为自己服务。
虽然这些人仍是自己的奴隶仆人,但是胡人贵族们觉得自己的政务被汉人参与,尤其是书写还完全被他们控制,自己的公文,自己却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是对他们人格和尊严的极大侮辱。
刘策专权独断不可违抗,陈获他们也扳不倒,为了摆脱这种不识汉字带来的掣肘,胡人们也一度想要自己私底下学习一些汉字,不求熟读四书,但是也要认识他们公文中使用的大部分文字以求不被汉人助蒙蔽。
他们甚至以此要求里的汉人们为自己发明了一种叫做“公文字”的东西,指的是公文中的五百来个常用字,并且要求从此以后汉人只准用这些公文字书写公文。
汉人照做了。
但是事实就是,繁体的汉字,是真的很难学。
不写,光是认,那些一笔一划,横竖撇捺,就让胡人伤透了脑筋。
最后大部分胡人还是破罐子破摔,不肯学这劳什子玩意了,什么鬼东西,就汉人会折腾,专门发明来折磨人的吧?
于是直到刘策去世,胡人的朝廷也仍然是靠一部分汉人负责书写和阅读公文,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胡人朝廷里许多汉人的地位和生活质量,但是也让胡人对陈获和汉字深恶痛绝,等刘策一死就上门把陈获勒死了。
这种厌恶甚至恨屋及乌,也连累到刘策身上。
所以刘策身死,安王效仿刘策当初所作所为,进京控制皇帝,屠尽刘策的后代,满京城没有一个胡人贵族出来阻拦的。
藩王叛乱,他们也故作旁观,不肯出一份力。
直到皇帝刘耀在洗女和席献的拥护下站稳了脚跟,朝臣在真正急了起来。
他们怕皇帝报复啊。
命都要不保了,这时候,刘耀亲近他的汉人太傅,要学汉,亲汉,胡人贵族们哪里还敢抗拒,哪怕头悬梁、锥刺股,也要学啊。
胡人贵族们做好了痛不欲生学习繁杂深奥汉字的准备,下定决心,哪怕真的学不会,装也要装出几分样子来。
但是这时候,那位让刘耀敬重无比、段也狠辣无比的洗太傅忽然出面接管了这件事,要助北朝诸民学习汉字一臂之力。
胡人贵族们议论纷纷,这能怎么助?他们难道是缺老师吗?他们不缺啊,府上有不少前朝废帝的高官大臣在他们里当奴隶呢,真要教,那些人什么不会,他们缺的是老师吗?他们缺的分明是脑子啊!!
但是接下来,那位果决冷酷、的太傅却做出了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举动。
她派了自己从南方带来的侍女,自己也加入其中,亲自在皇宫内开汉学课,亲授胡人贵族们如何认识汉字。
而且她教给大家的汉字,也和之前那些汉人教的不一样,她的字结构更简单,书写更容易,识记也更加清晰,这简直是让人一口吞下头大象和一口吃个大饺子那么大的区别嘛。
大象是真的吃不下,吃个大饺子他们倒是可以努力努力。
这一学,胡人贵族们就明显体会到自己在简体字里脚踢宇宙洪荒,拳打左右东西的威力了,凡事都有个比较,之前学习繁体字时大家多痛苦啊,一个字,学半个月,半个月后人家一问,你一紧张,全忘了。
但是简体字就不一样了。
洗太傅不愧是太傅,皇帝的老师啊,教起人来那叫一个厉害,她还给大家发明了顺口溜,让大家用过去记胡人图形字的方法按顺序教大家背各个简体字的形状,读音对不上字形没关系,你记得长这个样的字排在哪个字后面就行,不记得了,大不了从头到尾背一遍,运用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大多数胡人贵族朝臣们也就掌握了大部分常见的简体字,不自己写吧,至少能看,不怕被人蒙了。
而那些原本在他们府上为奴的汉臣们,则被胡人贵族们狠狠记恨了,他们觉得这些汉人之前是故意用那种怎么学都学不会的字来为难自己,难怪他们学不会,原来这些诡计多端的汉人在整自己!
那一段时间,胡人京城中的汉人待遇遭遇紧急降等,别比得上之前刘策在的时候了,他们过得连最初被抓后的日子都比不上。
不少汉人旧臣都受不了折磨,悄悄自尽了,其余汉人也惶惶不安,艰难度日。
好在洗太傅及时出面,解释了这个误会。
不是他们故意教难的,而是这些人已经落伍了。
我们汉人的文化一向与时俱进,时时推陈出新,他们会的那些字,都是老古董了,现在我教你们的字,才是最新的汉学文化成果,就是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你们看,果然更好学了不是?
而且这些汉人虽然认字落伍了,但他们也不是全无用武之处的,他们写了几十年的原有汉字,比你们可会写字多了。
只要你们给他们时间,他们原来就有认识汉字的基础,学起新的汉字来肯定很快,到时候,他们不就能替你们当文书写那些麻烦的公文了吗?
只要你们认识字,知道上面写了什么,就是让他们写一遍又能怎么样?他们尽在大家的掌握之下,逃不出你们的掌心,反而能像工具一样为你们所用。
所以就放过他们吧,作为工具,也好好保养保养人家吧,这些写字好看的人可难得,到时候一堆人的公文,就你家的公文字写得最好看,我们陛下看了难道不高兴吗?你们不是倍有面子吗?
胡人贵族们听了洗女的法,觉得也很有道理,尤其是这个把会写字的汉人当成一种可以用来炫耀自己的工具,那可是极得这些胡人贵族的心。
于是一场京城内汉人俘虏的危被解决了,汉人们的待遇虽然比不上陈获在时,但是在生命安全上,反而还更好了几分。
而在后续的日子里,刘耀不断增加太傅洗女的重量,也间接增加了这些汉人的地位,京城中学汉、仿汉成风,有一回大司马席献打京城外回来,遇到京里学皇宫庆祝汉人节日,席献直呼,还以为是回到了以前的汉人城里。
在刘耀的这六年统治生涯里,胡汉的交融是悄无声息的,比起以前用血与泪的强硬碰撞来融合两个两个民族,这样上有所好,下必兴焉的自发去学,去仿,去改变,才是文化融合过程中,最美好也最瑰丽的过程。
洗女始终知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
她的任务不是打败胡人,不是消灭胡人政权,而是让他们自发地归顺到自己带来的文明环境当中,把一个野蛮的也是幼稚的文明,变成一个半成熟的,进入青春期的文明。
这个时候的“它”倔强、敏感、迷茫,容易冲动,对世界充满了探寻欲,也更加愿意去观察这个世界,寻找自己的榜样和信仰。
她只需要让它进入青春期,然后为它指明它应该皈依的信仰就够了。
这个过程中或许也会有血泪,也少不了委屈,也少不了仇恨和埋怨,但这也委实是,她和她的主公用这么多年的交谈和思考,想出来的,对人民的伤害最,能获取的成果最大的方式了。
而从孔景阳在孔府发出那一道檄文开始,她就知道,这一天快要到来了——为这个进入青春期的王朝指明皈依对象的那一天。
“陛下怎么来了。”洗女放下里的笔,揉了揉自己的额头,脸上浮现一抹疲惫。
刘耀像孩子一样乖巧地蹲到她案边,看案上她写下的一个个筋骨刚直的字。
“太傅今日心情不好。”他低声,抬头看着洗女,满怀关切与依赖:“是有什么心事吗?”
洗女望着这个视自己为空气与水的皇帝,抿嘴笑了笑,眉间笼上一抹轻愁:“没什么,陛下不必担心我。过些日子我想开就好了。”
作者有话要: 洗女是一位真正的原生本土女政治家,也是陆瑶引导政治助的最高成果,才华、腕、野心、胆识、格局,她一件都不缺。
感谢投出地雷的天使:今天天气好、木防己、蒂朵低调点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天使:寒水依痕30瓶;木防己20瓶;阿点3瓶;慧不慧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