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九首
“邪道”听着徐求道的口中的这结论,十方楼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嘴角都露出了丝毫不加掩饰的冷笑和不屑之意。
“呵,你徐求道借此成就了元神,却又反过来抨击这法门是邪道”一时之间,不知多少人的心头,都涌出了这样的想法来。
不过很快,这些人的心头,都泛起了愁绪这法门的出现,无异于是等同于,大宗们的弟子,在修行之路上,对那些散修们,形成了一个令人更加绝望的碾压。
在此之前,成就元神,只能是水磨工夫,这是那些散修们,追上宗门弟子的唯一的会。
但现在,这个会也都没了。
想到这里,十方楼中的众位散修们,心头也是生出了隐隐的悔意来,若是他们不曾知晓这法门,也不曾自己推演验证这法门的真假,那他们此时,有着如何会有这般深沉的绝望
这法门,没有丝毫的难度,与正统的方式相比,这种法门,只不过是撕开了一层窗户纸而已。
这么多年以来,总会有修行者捅破这一层窗户纸,但这法门,却从来不曾流传下来,这就足以明某些东西。
这法门,注定只能是秘法,不可能被公之于众,否则的话,于散修而言,他们后辈的心气,就完全的散了试想,若是有人知晓自己无论如何的努力,都不可能比得过旁人,此生都注定零落于尘埃当中,那又有谁,还会抱有继续修行下去的念头
恐怕绝大多数的修行者,都会选择放弃修行,回到凡俗当中,做一个富家翁,亦或是江湖宗师大豪。
于宗派而言,这法门,同样不是一个好东西,宗门的凝聚力存在的核心要素之一,就在于宗门当中,有着充足的资源,宗派弟子能够从宗门当中获取资源,但这法门传开之后,再是豪奢的宗派,也不可能负担得起这样的消耗。
对修行者而言,成就元神的条件,很简单只要练气有成,在体内凝练出三十六缕元气,形成一个元气大循环,这修行者,自然就有了成就元神的资格。
凝聚天地元气,只是单纯的水磨工夫,修行者的天资,再如何的愚驽,只要有着足够的时间,便都能够凝练出三十六缕天地元气来。
而重点,就在于时间。
气之境的修行者,寿元不过三甲子,一百八十载,若是修行者在凝聚天地元气的这个过程当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等到这修行者老朽之后,他的状态,未必是能够令他凝魂炼魄成功,成就元神凝练天地元气的时间,不宜超过三十年,一旦是超过三十年,那修行者的三魂七魄,彻底的沾染上天地元气的气,和血肉融为一体之后,想要在察知七魄的所在,凝魂炼魄,便几乎是成为了一间不可能的事。
如今天地之间,那些气之境的修行者当中,绝大多数的一部分,都是因为在凝练天地元气的过程之间,耗费了太长的时间,以至于没有了成就元神的希望。
这样的人,散修当中有,但宗门之内,也绝对不缺。
这法门一旦传开,那这些人,绝对不可能不去尝试元神者,寿五百,对于这些等死的人而言,成就元神的意义,还在于继续活下去的希望。
只是,一个宗门的资源,也依旧是有着极限,又怎么可能会供给这些几乎是道途断绝的人使用。
于是这矛盾,必然就会产生。
不过,对于太攀而言,这些人的反应和想法,都已经不重要了。
在从那雅间离开之后,太攀就回到了自己在这十方楼当中租借的洞府之类,洞府当中的陈设,一如当初,没有丝毫的改变。
接下来要做的事,一是替老道人邓明通传讯,二是替嵩明三人传讯,三是收罗材料,炼制趁的法器,四则是去往那蛮山荒海界当中,按照嵩明三人的指引,去找寻那一头孕育得有天之泪的荒蛮。
这四件事当中,如是要列出一个先后顺序来,那毫无疑问,获取天之泪,绝对是最紧要的事,一则,这些荒蛮,并非是静止于一个地方不动,拖的时间越长,嵩明三人交易给太攀的那消息,失效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且这荒蛮被他人猎杀的可能性,同样是会增大。
而在此事之后,才论道祭炼法器,以及替人传讯。
“那就这样。”脑海当中,念头转动着,太攀很快,就给将要做的这几件事,排了一个紧要先后,这其中,排第一的,当然就是去猎取天之泪,然后,便是收集材料祭炼法器和传讯,后面的几件事,却是互不冲突,可以同步完成的。
细想了一阵之后,太攀便是再度想起了先前那雅间当中,六人的争论。
苏秀平三人,最后终究还是对这法门心动了,只是他们却不曾如太攀所预料的那般,去找宗门或者自己的师长获取这一笔资源,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在几人的建议下,徐求道顺水推的,成立了一个名为九首的圈子。
九首,分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以及,影。
这其中,天之首,徐求道,地之首太攀,玄之首向怜,余下的六首,皆是空缺。
而九首的主旨,就在于互通有无,交流讯息,替各位修行者获取种种珍贵的资源。
收回心思,太攀在洞府当中,来回走了几圈以后,才是重新的端坐于蒲团之上,吞吐着浩浩荡荡的天地元气,而在吞吐之间,太攀的心神,也是彻底的归于宁静。
这个时候,太攀的脑海当中,才是有一串一串的符文显现了出来,一串连着一串,一环扣着一环,紧密无比,而这些符文,在太攀的记忆当中显现出来的时候,太攀经络当中的天地元气,也是开始震荡了起来。
“啧,不愧是合道半仙的笔,纵然是被缚于水狱当中,但人间半仙,就是人间半仙,其从容姿态,决绝心性,绝对不会因为其暂时的处境,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