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初见李密
长孙无忌这,问道:“杨玄感能成功否?”
李湛摇了摇头,杨玄感并不能成功,他也不具备成事的水平,但是杨玄感是朝廷贵重大臣,这么一反,足以证明朝廷内部距离分崩离析也不远了。
长孙无垢关心的问题和长孙无忌不一样。
她依旧秉持不特别看好杨玄感的理念。
真正要让老百姓少受苦楚,尽快让天下混乱局面结束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出来一个不世出的明主、大军事家来结束这一切。
长孙无垢对此也有些期待。
“李湛,彼可取而代之也!”
长孙无垢的意思是李湛可以试图取代杨玄感,然后率领这支军队攻入关中;
意思是很明显的。
长孙无垢分明希望李湛也能成为刘邦、刘秀一样的人物,自己聚众起义,躬行仁义,然后起来争夺江山,把他的一些理念付诸实施。
这一点,李湛当然也已经在筹划。
现在,他筹谋的就是在杨玄感的队伍里面捞人头,做到让杨玄感的义军的一部分,日后成为他的队伍主力。
他需要正规军的力量。
如果没有正规军的麾下,他自己招兵买马,还要兼职训练,这会导致,他到了汉中,可能未必能保有汉中。
刘邦之所以有人,那是因为还有有一些好兄弟,然后跟着项梁混,逐渐有人;
刘秀那是因为老哥无敌,带了一大票人马,随后刘秀自己又打赢了昆阳之战。
李湛当然也想有人,但是目前的这支军队,杨玄感连续十余战大捷,他是没法撼动杨玄感根基的,即便刘邦、刘秀来此,也没法从胜利的大军中挖到人。
这是趋势。
“你不怕我将来成为李世民的对?”
李湛笑笑。
长孙无垢似早有决心。
“你和世民谁将来一统天下都比隋帝杨广要好!至于是否和世民成对,那是以后的事情啦,不想那么多。”
李湛闻言大悦。
这时,营帐帘幕被掀开。
旋即,一个传令兵匆匆走了进来。
“哪位是李湛?蒲山公有请。”
“蒲山公?”
“李密?”
李湛愕然,又惊又喜,他来杨玄感军,最想见的就是李密,其他的男人他都不放在心上,李密居然请自己?
他压抑住自己的心情,同时疑惑李密为什么只请自己?
明明论门第、论知名度,长孙无忌比他更有名,名门之后,将门之后。
而自己不过是一个区区的隋炀帝的千牛备身,虽然,他的身世也有可疑,比如,他是谁推荐进入隋炀帝千牛备身序列的?
隋炀帝贴身的千牛备身,是有资格限制的。
必须是在京三品官以上的官吏之子其中优异者才能担任千牛,执掌千牛刀!
但他的父亲明显不是,他只是饶阳一名普通农户之子,那么谁保举他进的千牛卫呢?
他的这出身,长孙无垢、无忌兄妹也有些讶异。
只是,李湛自劫掠巨额财富以来,一直都很忙,况且他是穿越者,对这位宿主的身世不怎么感兴趣,所以一直也没怎么稽查。
李密曾经作为隋炀帝帐下左亲卫,不定对自己身世有所知;
或者之前同在隋炀帝麾下,和自己的这位宿主打过交道?
他不太确定,当下道:“劳烦带路!”
李密桌案上军书堆积如山。
李湛进来的时候,李密并没有抬头,但他听到脚步声,淡淡的道:“是李湛来了么。”
李湛淡淡一笑道:“正是在下。不知蒲山公相召,有何要事?抑或在下任职千牛卫时,与蒲山公有一面之缘?”
李密似乎怔了一怔,摇了摇头。
“出身千牛卫啊?”
李湛点了点头。
李密淡淡一笑:“我与你并不相识,我当时是左亲卫,阁下既然出身千牛卫,想来也是文武兼资了?”
李湛情知李密这是问他可识得文字,当下点了点头。
“粗通翰墨。”
李密抬起头来。
然后,李湛就看见了李密,这个史上最著名的反贼,李密的评价一度高于项羽,认为他的智商远超项羽的不乏其人。
李湛评价亦如此。
李密鹰钩鼻,丹凤眼,额头宽阔,两眼眼梢部眉边骨斜插入鬓。
他的眼有些血丝,显然有些倦意,不过他的仍不停,在写着什么。
这是个俊秀的男子。
他的眼睛很有神,李湛给他盯着,同样有一种被看透的感觉,李密的眼睛很深邃,像是一个能看透一切的人,他看着李湛,目不转睛。
李湛心中想到:“难怪隋炀帝当时被李密盯得发毛。”
李密有一件事非常著名,当年他还是在隋炀帝麾下任左亲卫时,他就敢目光毫无顾忌的盯着隋炀帝。
目光中自然不乏那种取而代之、那种视隋炀帝如无物的成为。
隋炀帝感觉很不爽,有一天便对宇文述道:“向者帐下黑衣儿,瞻视非常,勿令宿卫。”
宇文述和李密的父亲蒲山公李宽的关系还不错,当即劝李密赶紧回家,李密至此归家,选择销声匿迹。
李密之眼,自此名动京师。
后来,李密与楚公杨素成为忘年交,杨素对李密赞叹不置,令儿子们与李密交友。
杨玄感由此成为李密好友,也就有了李密现在过来参赞杨玄感军事。
李湛也感觉,李密的眼神很有力量,目光有穿透性,让他想到光,能看穿一切。
“叫我法主就可以了,不用称呼蒲山公,我年龄比你会大一些,不过似乎也大不了多少。”
李密看起来还是比较平易近人,这时放下笔,望着李湛,眼光开始柔和了,他和杨玄感并不是一种人。
李密的脸上还有不少书卷气是写在脸上的。
“你劫持了宇文士及?”
李湛呵呵一笑,点了点头。
他这时心情有些激动澎湃,作为隋唐史上第二牛叉的人物,才智不下李世民的李密,李湛一直觉得他很悲情。
他不知道为何,忽然想提点一下李密。
他更有一个战略一点的想法,李世民这人智略无比,而李密这一生并未与李世民真正交过,这是历史巨大的遗憾。
如果,自己从现在起,就与李密联。
李世民到时候便会与李密而不是王世充、窦建德这等庸碌之辈交战。
那时候,他俩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
想到这里,他决定透露一点点李密的未来,让李密有所戒惧,有所敬畏。
“我差不多能知道蒲山公所有的事情,包括未来的”
他有些犹豫,然后还是问了一声:“不知蒲山公想不想听?”
李密淡淡的摇了摇头,道:“我用不着听,所谓智者寻因,愚者问果。天下在我脑海之内,双之中。非他人言辞所能动也!”
李湛听见这话心中一震。
李密这句智者寻因,愚者问果,很睿智。
李密接着道:“我每次做决策我都会判断结果,一般只有好的结果我才会去执行,当然,比如,这次围困东都,结果可能不好”
李湛再度愕然,道:“你知道结果不好?”
李密淡淡一笑,看了看李湛,道:“看来你也知道结果不好。”
李湛这时不由得有些佩服李密了。
他是看史书知道的结果,李密却是自己凭借知识对未来的判断。
他指了指桌上的文案,拿起来一封递给李湛,道:“你识字,看看吧。”
李湛拿起来看了看,这是杨玄感麾下以右武侯大将军李子雄为首的几名将领联名写给杨玄感的劝进书。李子雄原本是水路征辽大将军来护儿的麾下。
这人曾经得到隋炀帝的亲口赞誉:“真诸葛亮之才也!”
不过,李密听到这句评价的时候,对隋炀帝嗤之以鼻,叹了口气:
“杨广是真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