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官拜汉中郡守
“这巴蜀之地,乱臣贼子尚未尽数伏诛,行动多有不便,周将军的文书可以由在下代为送达,王大人可以回健康复命了!”吴静言辞恳切地道。
“既如此,那就有劳将军了!”王恬听吴静乱臣贼子,不觉心有余悸,当年中原大乱的场景又在脑中浮现,见有人代劳,他赶紧应道。
临走时,王恬又递给吴静一纸文书。
“子虚,昨日的文书误拿了!恭喜子虚官拜汉中郡守!”王恬这才笑着道。
“多谢王大人!”吴静躬身行礼道。
王恬完便张玉莲一同上了步辇。
目送王恬的队伍离开了之后,牛牟便把韩剪道、朱遐、马勋、刘奎等一众军官召集到中军营帐,宣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奉大晋皇帝诏:蜀人吴静多谋善断、助临贺公一路斩关夺隘,为大晋平灭汉国立下奇功,其忠心赤胆,可鉴日月,今赐封汉中郡守,兼代西城、旬阳、南郑、褒中、房陵、安阳、成固、沔阳、钖、武陵、上庸、长利十二县诸军事,特此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虽然部分县域尚在赵国的掌控之中。不过吴静相信不久之后,这些地方就会重归汉中郡治。
接着吴静宣布,所有军官官升一级,军官们无不欢欣鼓舞。
“吴哥,晚上我们庆祝一下!”韩剪道和牛牟建议道。
“兄弟们,庆祝的事等我们在汉中站稳脚跟再吧。”吴静推辞道。
“吴哥,我们听你的!”一众兄弟齐声道。
“所有将士听令!大军立即向汉中进发!”吴静大声命令道。
“是!将军!”所有军官大声领命。
一万三千多将士,七千多匹战马,十艘战船往汉中进击,声势浩大。一路上,各地流民武装望风归附,席卷了巴郡北部和汉中各地,到达汉中南郑太守府时,总人数达到三万之众。
汉中郡守府郡治所在南郑,为战国时期秦国所置,耆(q)旧传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另据史记项羽本纪:楚汉之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高主刘邦当年做汉王时的都城也是南郑。
吴静虽然陡然官至高位,但他心里非常清楚,东晋朝堂衮衮诸公是想把吴静放在后赵石虎嘴边,若是吴静有真才实干,那巴蜀之地从此可保无虞。若是吴静的才干不如桓温向朝廷呈递的战报中的那样,只是个名不副实的枭雄,那让石虎为大晋除掉一个地方残余势力岂不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
吴静虽然不如桓温向朝廷奏报时的那样神乎其神,但是也不至于成为朝堂衮衮诸公茶余饭后的笑料。守住汉中不落入后赵石虎之,他吴静绝对有这个信心。
汉中之地,若要防守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俗话的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关于汉中的御敌措施,早有文字记载。
据三国志记载: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这段话出自三国志,虽然繁琐,但是吴静觉得对身为郡守的自己参考价值价值很大。翻译过来就是:起初,先主留魏延镇守汉中,都是在许多防线阵地设置兵力来抵御外敌,敌人假如攻来,就尽力防守,不让他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