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囤积军粮2
将军队交到刘奎和马勋上,虽然吴静算是比较放心,但为了使边境更加可靠,吴静规定,马勋和刘奎非紧急情况不得采取军事行动,紧急情况也要致函韩剪道后方可采取军事行动,特别紧急的情况可以在致函韩剪道的同时采取军事行动。
上庸交给马勋也是吴静深思熟虑的结果,上庸是汉中的军事重地,自古以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庸此地的地理位置,大概相当于后世的房县、郧县和武当山一代。且其顺江而下就是樊城,也就是出川进入荆州的一条道路。
据后世地名志记载:"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补天之梯也,在今竹山县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上庸地理位置的重要。而上庸在成为蜀国的上庸郡之前,也曾经是一个盛极一时的强大国度。
春秋时期,上庸还不叫上庸,而称庸国。庸国此时与楚国抗衡,至东威慑楚国崛起,至西牵制秦国扩张。
公元前6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成语“庸人自扰”因此而来。此后,楚人吸收庸国的先进文化,国力大增。后世梁启超曾就此评价:“楚庄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
楚灭庸后,庸人逃至湘西北,在境内溪河定居,怀念故国,遂将溪名命为“大庸溪”。因此,竹山、竹溪一带也称“上庸”,大庸市(后世的张家界市)一带称为“下庸”。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5年)析汉中郡置上庸郡,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后世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五县。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0年),上庸之地,大致与魏蜀吴三国接壤。魏蜀吴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的状态后,一旦平衡被打破,位于交界之处的上庸,或许能够在瞬息之间爆发能够扭转局势的力量。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即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孟达降魏,袭刘封,刘封逃回蜀国,魏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
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公元22年)魏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三县为上庸郡,治上庸。
魏明帝曹叡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撤上庸郡并入锡郡。
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公元23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二县并为上庸郡。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四年(公元259年)复置。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上庸郡辖上庸、富安、微阳、上康、武陵五县,属荆州。辖境约为后世湖北竹山、竹溪二县及十堰市与陕西平利、镇坪二县地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年),桓温灭亡成汉后,上庸重新归于大晋治下,现属于汉中郡上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