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 成都夺回计划11
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
像我这样经常生病,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正好缺少上面所的那种高尚品质,怎么能够看到宦官而称赞他是守贞节的人呢!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
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是不会到此地步的。
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然出于一片至诚,但却太不切合实际了。
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书信全篇都是在自己的缺点,自己与官场和世俗格格不入,想要断绝山涛召自己入仕的想法,思路清晰,理由充分,但很多人还是不解,为什么有人要提拔自己做官,自己却要百般推辞呢?难道放着大好的前途不要吗?有这些疑问实属正常,但只要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就能了解嵇康人格的高贵和他坚守的忠心。
景元年间(三国末期,魏元帝曹奂的第一个年号),司马昭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在他当权期间,广纳贤士为之效力,作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士族阶层代表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人自然而然成了司马昭的首选目标。
事实上,早在司马师执政时期,山涛就被举为秀才,累迁礼部尚书郎,而嵇康早年官拜郎中,授中散大夫,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甚至一度拒绝出仕。
大家都知道,“竹林七贤”在当时来绝对是宇宙级别的天团,这样的天团自然会成为政治集团争夺的目标,不太可能保持中立。
很快,司马昭要拉拢“竹林七贤”的消息就传到了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人的耳朵里,这些自命为大名士的人自然是不屑于司马昭的拉拢。一来他们中的部分人都做过曹魏的官,如果司马氏一掌权就向权贵靠拢,那将大大地损坏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名节;二来这些大名士一向都自命不凡,自然不会和司马昭这样的人同流合污。
这群大名士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名节,一方面又不能得罪权贵,毕竟命也很重要,怎么办呢?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几人一合计,得,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那我们干脆就隐居山林,每天喝喝酒,嗑嗑药,打打铁,写写诗,弹弹琴,就这样快意人生,岂不痛哉?于是一幅让人啼笑皆非的画面便诞生了:一群壮汉喝过酒,嗑完药之后在山林之中狂奔不止,偶尔会像原始人一样大吼大叫,偶尔也会聚集在一起将烧得红通通的铁块砸得‘当当当’直响,偶尔还会将身上的衣服剥个精光,一群人光着身子在太阳底下抓虱子,然后将虱子捏在里掐死,一时之间,噼噼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