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火器
时间,康熙十九年,公元一六八零年秋。地图,京城紫禁城毓庆宫。
度过了炎炎夏日的太子自觉怎么都舒服,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的傍晚,心里一直挂念着古华夏的那就“落后就要挨”的太子,捧着造办处的火器研发资料聚精会神的研读。
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二百过年后就会发生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战争,而华夏大地就是一个赤=裸=裸的被□□被侵略的地方。
那句刻在被焚烧殆尽的圆明园的残柱子上的“落后就要挨”,一直到了他上辈子的星际时代,人们还是把它作为帝国大学的校训,时刻牢记于心,警醒自己要自强不息。
所以胤礽现在是非常积极的,想把当前大清国的火器水平给拔高一大截。前一阵子,他把皇家藏书阁里面有关火器的书都搬到了自己毓庆宫的书房,《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等等,一本都没有遗漏。
这些书详细记载了前朝火器的制法,图纸以及火器的使用和其兵营如何的排兵布阵。让太子对于目前大清的火器水平有了个非常直观的了解。
纵观前朝火器的发展史,一开始是前期的高速发展,火器的生产情况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中期停滞,火器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诸国。
末期的时候因为周边战争的逼迫,当时的政府从葡萄牙那里,购买了葡萄牙人在英国海船上缴获的佛郎机火炮加以仿制,赶上了世界火器发展的尾巴。
再加上当时战争频繁,火炮需求大,人们在生产和使用火器中不断地进行研发试验,就有了射程五百丈的红夷大炮。也就是现在的红衣大炮的前身。
所以,前朝末期虽然在很多方面对于火炮,火铳和鸟铳都有所改进,也是一个发展高峰时期,但本质上并没有大的进步。
大清以前正是当时和前朝仗的周边国家之一,切实的感受过前朝末期火器的厉害,加上现在内忧外患,连年内战,所以才大力发展火器,和装备火器的各类兵种。
后来四海升平,国民富足久了,就开始和前朝中期一样,不思进取。甚至有了后来的闭关锁国。
而那个时候,正是西方诸国工业大发展,四处吞并的开始。
大清在最错误的时候,犯了和前朝朝廷一样的错误,“国虽大,久安必亡”。华夏人天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确实是有它的道理。
华夏的热武器发展,从前朝中期开始,到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整整落后了西方国家五百年,而落后,就要挨。
太子有些迷茫,他就算可以研发出超越西方国家当前水平的火器,但是那又如何那?
研发出再厉害的火器,也不能保证大清百年后,不会有闭关锁国。就好像他上辈子的祖国飞龙帝国,有着全星际最好的机甲和星际战船,和联邦军队的战争也还是输一次赢一次。
就是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思绪让太子有点想不通,感觉自己会的这些技术,好像在大清没什么实质性的用处,心情不由的沉闷,婴儿肥的胖脸就一连皱巴了好几天。
康熙皇帝看在眼里,终于是忍不住慈父心肠,答应了太子之前提的要求,带着太子参观了宫内造办处和铁匠处和景山,也就是目前的三个火器制造的地方。
回来的时候,更是大方的把所有火器研究的备份资料,全都给太子包回来。
当然,康熙皇帝也提出一个要求,不能耽误功课,不能耽误休息。
精神力高,对其他人的心思就有着类似直觉的敏感。太子在造办处见到那些西方国家来的传教士大多都喜欢不起来。
回来后和康熙皇帝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语言总结一下就是:高傲,狭隘,排拆造办处的大清火器研发人员,对戴锌等人可谓是恶意满满。就算对着他这个大清储君,本心上也没有半分尊重。
两辈子首次被人看不起,深刻的体会了一把“弱国无外交”的太子殿下,很想尽快的找到方向,给这三个地方参与火器研发和制造的大清子民,给出一些引导性的可行性高的建议。
好让他们的火器研究在最短的时间内有个质的提升,不再受外来传教士们的辖制,比如那位南怀仁传教士的恶意排挤。
根本上讲,古华夏落后的不是火器,而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停滞和生产力的落后。
首先是火-药的制造,目前黑火-药的配方研究基本已经很成熟,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不大。
这里头最关键的是火-药的制造。纯手工操作研磨火-药的缺点太明显,不能保证质量,不能大量生产。而此时西方国家已经有了火-药研磨机。
因此,就算胤礽领着铁匠处研究出金属壳来包载火-药,如何高质量的大量生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次是目前常用的火绳枪操作起来太慢,火也不稳,没有后来的撞击式燧发枪和击发式鸟枪来的安全可靠,且火更稳,生产方面也更简单。
但是制造这两种火铳和鸟铳,需要改进整体的钢铁工艺。目前大清的钢铁水平确实高,但是量化生产的钢铁工艺还不如后来倭国的唐刀。
看着自己刚刚写写画画的草稿,胤礽开始意识到,他首先且必须要做的,应该是改进大清当前落后的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提高了,就可以直接研发生产后来的左轮手-枪和自动手-枪,火-药也可以直接奔着无烟火-药去制造。
当然,需要先把目前大清火器营装备的火铳和鸟铳上的火绳给去了。按照目前的生产能力,先尽快的研发出类似撞击式燧发枪和击发式鸟枪的大清火铳,鸟铳。
平定三潘的战争还没结束,这是可以快速的看见实战效果,又可以在战场上的使用中发现问题,不停的改良。
理清楚了思路,太子就命令太监们,去把皇家藏书阁有关诸如《天工开物》的书,墨家,鲁班,诸葛亮这些机关大家的著作都搬来毓庆宫。
此时天已经快要黑了,看了看时辰,胤礽觉得他可以去皇阿玛那里一起用点膳,再回来做大字练习,然后休息。
舒坦安逸的吃完晚上这顿饭后,太子和康熙皇帝开始边逛着消食,边聊天的活动。
“资料看到哪儿了?慢慢的看,这个不能着急。把不懂的地方先跳过,整理在一边,找个时间,皇阿玛宣戴锌进宫给你讲解。”
“我们的太子殿下抱着心心念念的资料,还记得来陪皇阿玛用膳,皇阿玛这心里头啊非常的欣慰感动。”
太子没有听出来康熙皇帝的调侃,一本正经的回答,“儿臣谢皇阿玛关心。回皇阿玛问话,您给的资料儿臣都已经用心的看了几遍,基本制法和配方也都理解。”
“只是儿臣不熟悉实际生产,有几个地方可能理解的不够透彻。儿臣确实需要戴锌来讲解一番,最好是能演示一下。”
“哦···”虽然康熙皇帝没有穿越未来,不知道啥叫自家的学霸,啥叫尬聊,但是却不阻碍康熙皇帝用一个“哦”表达自己的心情。
已经“发现”儿子在墨家方面的非人天赋,自觉有个智商碾压吾等大众凡人的儿子的心情,估计古今中外的父亲都是一样的心理,痛并快乐着。
太子眨了眨眼,不明白皇阿玛怎么了。于是继续陈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儿臣觉得目前的□□靠纯手工碾磨,耗时长而且质量参差不一。”
“所以今儿个还翻看了一些有关机关术的书籍。想着这几天有空,和造办处的木工师傅们一起探讨,先弄一个不需要纯手工操作,可以自动动起来的□□碾磨机,皇阿玛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