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飞机
如此轰动古今中外的一件大事儿, 就这么轻描淡写的, 在一个稀松平常的中午,在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时候,在胤礽几乎都要放弃这个算,要转去想其他方式的情况下,发生了。
那天, 几个正式进学的阿哥们都着急赶去纳兰家找容若大人, 他们当天的晚膳就在大阿哥的带领下, 由容若大人的母亲, 出身济王府的多罗格格亲自点。
而画的兴起,忘乎所以的胤礽在把那副拜堂的大画儿完成以后,才发现时间已经很晚了, 还有半个时就是晚膳时间, 他也顾不上收拾他的画儿,赶紧到暖阁去眯一会儿。
等到他短短的一觉醒来,快速的梳洗完毕, 从暖阁里头一出来,就看到康熙皇帝和太子妃正带着几个没剃头的弟弟们,对着他的那两幅画儿兴致勃勃的讨论着。
家伙们并没有康熙皇帝或者太子妃看到这副画的时候的震惊和感慨,在他们天真单纯的内心, 从他们出生到现在受到的各种精心的呵护照顾, 都让他们没有丝毫怀疑的认为,他们的皇宫,他们的家, 就是这么其乐融融,喜乐美好。
太子二哥画出来的场景和气氛,就是实实在在的,他们家的样子。
“三姐姐和五姐姐那天都穿的一样的红色衣裳,梳的一样的发型,还都是低着头。”天性喜欢画画儿,习惯观察入微的六阿哥仔细瞅了半天,终于辨认出来哪个是三格格,哪个是五格格。
“六哥和胤祐,还有八弟也穿着一样的衣裳,一样的发型。”七阿哥出声反驳,除了太皇太后,皇太后,皇阿玛以及太子二哥,男孩子都穿男孩子的衣裳,女孩子都穿女孩子的衣裳,不是很正常嘛?
“胤祀知道,我们的高矮不一样,都是抬着头。但是三姐姐和五姐姐差不多高,还看不到脸。”八阿哥机灵的出自己的观察,发现胤礽走了过来后,就迅速挪到胤礽的跟前,胖手抓着他的衣襟,仰起头眼巴巴的望着他。
“太子二哥,我们什么时候还去西山,胤祀跟着四哥抓鱼做鱼汤。”
“太子二哥,胤祚也喜欢西山,我们一家人一起去,胤祚画一幅秋天的西山。”
“太子二哥,胤祐也抓鱼。”
弟弟们一脸欢快的围着他,一人一句奶声奶气的童言童语,让胤礽眉眼放松,开怀一乐,也让一旁的康熙皇帝和太子妃哭笑不得。
少年太子低头,瞅着三双黑葡萄一样,期盼的看着他的大眼睛,伸出右手挨个摸摸弟弟们的脑袋,微微笑了笑,答应道:“这几天比较忙,等九月中或者九月底,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看看秋天的西山。”
“好哦,太子二哥最好了。”
听到太子二哥答应下来,家伙们齐声欢呼,康熙皇帝却是咳嗦出声,身为皇室人员,一大家子出一次门是那么容易的吗?儿子简单的一句话,其他人尤其是他这个皇阿玛又要忙翻天。
关键是这些家伙们都还没剃头,无时无刻不需要人盯着。
偏偏他们又不喜欢乳母嬷嬷们,天天就想跟在哥哥们的屁股后头转悠。
幸好太子脾气好,数十年如一日的想着法儿,挤出来时间陪着所有的家人。不光是对大阿哥和三阿哥没有任何隔阂,还亲自领着四阿哥和五阿哥长大进学。
他还把四阿哥和五阿哥也教育的特别知道兄友弟恭,一有空就领着弟弟们玩闹,或者做识字启蒙。
就连在宫外头长大,又因为在外头学院进学,和家里人不大亲近的大阿哥和三阿哥这哥俩,也受到太子的影响,只要在宫里头遇到这些家伙,每次都是耐心十足的应付他们各种天真可笑的行为。
不过,孩子们这么娇气,也都是太子惯出来的。他们那一辈儿兄弟们的时候,哪有这个备受关爱的待遇?
大家都是在奶嬷嬷们和宫女太监的教养下长大,连亲额娘都好几天见不到一次面,见到了也是被好多双眼睛盯着,不能一句知心话,更何况是这些属于竞争关系的兄弟们。
其实康熙皇帝有时候也挺迷茫纠结,他自己也不知道,对于这些阿哥们,究竟是哪种教育方式更为合适。
是和老祖宗们那样,以优胜劣汰的方式教养孩子,儿就养着他们独立自主,和亲妈亲兄弟都脱离开来的情况好?还是现在这样一大家子,和普通老百姓家里一样亲亲热热的闹闹更好?
就好像他不知道,选定国家继承人的时候,就该按照满清的规矩立能,还是该按照汉人的礼制立嫡长一样。
承天之幸的是,他在为了局势立嫡失败以后,老天又赐给了他一个这么贤能的儿子。嫡子的身份,过人的才能和胸襟,让各位阿哥们心服口服的为人性情。
这,就是最好。
一家六口人在丝竹声中静悄悄的用完了晚膳,康熙皇帝又多吃了半碗饭,阿哥们用完了他们的蛋羹,太子妃喝完了太医院专门给她开的药膳,胤礽也喝完了孙老御医特意给他调配的药膳。
之所以胤礽又要开始喝药膳,当然是因为,太子妃在发现太子殿下开始变声以后,去找了孙老御医。
孙老御医考虑太子殿下平时就比其他人耗费的能量多,现在变声了,估计很快就会长出来胡须,于是就在写了一份男孩子成长期的注意事项后,又琢磨了一份药膳出来,给进入发育高峰期的太子殿下补充营养。
他老人家真的期待,太子殿下可以突破当前皇室男儿的最高身高,长到五尺半以上。
饭后,大家在御花园笑笑了一会儿,胤礽就去了玩具处,四个院子挨个逛了一圈儿,最后他就一直呆在第四个院子里头,哪里缺人去哪里伸手,哪里有问题去哪里开口,有问必答,有事就做。
因为,第四个院子里所有的匠人们商讨了三天后,也就是在今天下午,终于做出了决定,是时候给“华夏一号”进行它的第一次试飞了。
为了让太子殿下能够心无旁骛的跟进第一次试飞过程,黄履庄他们把试飞的时间定在胤礽的出阁讲学后面,也就是九月一号以后,具体时间看天气情况而定。
胤礽只要一想到原本历史上的那些航空界先驱们,驾驶自己制造的飞行器坠毁身亡的事故,就难免有些紧张不安。
尽管他们已经努力的改进“华夏一号”的引擎,让它比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更轻,提供的动力更大;也极力的改进了机翼的材质和形状,让它具有了“飞行者3号”的实用效能,可他还是觉得压力很大。
婚假剩下的这几天,胤礽除了睡觉和用膳,从早到晚都是呆在玩具处的第四个院子里坐镇。没有人找他帮忙的时候,就自个儿捧着学徒们认真整理出来的,“华夏一号”的各种数据和猜想运算,反复的琢磨。
晚上回到毓庆宫,心心念念的还是这些数据;在书房里头忙到九点,进了寝殿沐浴梳洗,喝了一杯葡萄酒后以后,就是呼呼大睡。导致太子妃想要和他,那道惊动了天下文人的经筵改革诏书的事儿,也一直找不到机会。
康熙皇帝心里明白太子心里头对于飞机试飞存在的圪塔,他不想看到有人因此伤亡,尽管这些试飞人员都是自愿参加。他看到宝贝儿子忙成这个样子,也没就没问他出阁讲学准备如何的事儿。
反正按照儿子的学识经历,他就是一点儿准备都没有,闭着眼睛也能把那帮子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学子们给镇压住了。
可他哪能想到,谁都以为太子知道了,就都没人和太子提出阁讲学内容更改的事儿,更没人和胤礽提到,那天还会有留洋归来的学子们参加。
索额图大人倒是想要和胤礽见个面,问问他的准备情况,再和他讨个主意,赫舍里家该如何应对皇上这个突如其来的经筵改革,奈何他压根儿就见不到胤礽的面儿。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直到胤礽在众人的跪拜中,做到了文华殿的正殿中央,看到他面前书案上的《道德经》、《大清律》、以及武英殿新出的《大清蒸汽机》等等书籍,才好像有了一点儿认知。
他每天都会看朝廷印发的邸报,当然也知道皇阿玛终于要改革经筵内容的事儿。心里头为康熙皇帝能够跨出来这一步的同时,也为大清国的老百姓可以自由的进行资本主义思想萌芽,也就是思想启蒙这个事儿激动。
更因为这片古老沧桑的土地,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后,又开始焕发学术上的青春活力而兴奋不已。华夏大地智慧之光的火苗,必将永不熄灭。
奈何不管他怎么开心高兴,对于他来,目前最紧要的还是“华夏一号”的第一次试飞。满脑袋都是各项数据的少年太子,根本就没有因为经筵的内容改革,朝自己的出阁讲学上面延伸思考。
也所以他此刻的情况是,看着书案上摆的满满当当的各学科典籍,各家思想著作,两旁正襟危坐,对着他含笑鼓励的官员们,还有正对面对着跪着的年轻陌生的学子们,一时间真的不知道什么好,也不知道该选那本书开始好。
眨了一下眼睛,胤礽想到他以前想到的记者招待会或者茶话会的模式,福至心灵,灵机一动,随即就有了主意,“今儿是孤第一次召开出阁讲学,孤没想到人数会有如此之多。”
“孤很高兴大家的积极参与,既然大家都这么有兴致,那咱们今儿就不按照以往的规矩。大家伙儿都放松心情,畅所欲言。把各自做学问的时候遇到的那些,自己怎么想也想不通的问题,都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老成持重的官员们闻言,各个都心动不已。
他们为啥顶着皇上的阎王脸,厚着脸皮都来参加太子殿下的出阁讲学?还精心的准备了讲稿和问题?不就是他们都有很多想不通的事儿,要和博学多才,力主改革的金童太子殿下讨教吗?
可是还没等他们站起来开口话,那些年轻的,刚刚从西方国家回来的学子们就迫不及待的发问。
这些心急的,不按照长幼尊卑规矩来的学子们,对着他们上头那些安坐的老头子们责备的眼神儿,硬着头皮装看不到。
他们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如果不是因为皇上特意开恩,让他们来参加太子殿下的出阁讲学典礼,他们现在不是继续被关在家里,就是被自家老头送到刑部大牢。
他们只有这一次机会,必须抓住一切时间和太子殿下沟通,解决自己心里头的困惑。要么自己去刑部自首受审,要么放弃心里头的想法和坚持。
一个好像是学子们之间头头的年轻人,生怕来不及,他也没站起来,直接就跪着膝行出列,急急忙忙的开口,“太子殿下,意大利的反教廷统治著作《神曲》,您知道吗?”
“知道。”
“《神曲》中提到这么一个观点,一个社会最终的目的,是在于让生活其中的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您对于这一点怎么看?”
“孤的看法是,认同。”看到年轻人都因为他的回答双眼发亮,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动。少年太子微微挑起嘴角,及不可见的笑了笑。有着了然,又有着释然。
于是这些雄心万丈,野心勃勃,又或者是天真可爱的学子们,紧接着就听到他们最为尊敬的太子殿下不紧不慢的补充道:“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人们都要有自己的才能,都想要发挥出来自己的才能。”
“之所以朝廷大量的开办新式学院,大力培养大清国子民们的个人才能,就是因为我们希望,大清国的子民们,各个都可以完成三年的教育,至少做到识字的水平。至于将来,孤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九年的系统教育培训。”
“所以,大家都不要着急,凡是都要慢慢来。有些事儿,必须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发酵,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好的结果。你们要知道,我们大清国还有强敌外患未除,还有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先生曾经过,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当前朝廷的首要目的,是让大清国境内各个地区的,各个民族的,各个阶层的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一伙儿年轻人听着胤礽语气里面的认真庄重,知道他是真的这么想,也是要这么做,这才发现,他们的想法和太子殿下大大的不同。
他们,哪怕是见识了英吉利的资本主义运动,也是把自己规划于贵族,或者有见识有同情心的贵族里面,在他们的潜意思里面,老百姓就是老百姓。
他们从没想到,老百姓吃不饱饭是个大问题,还是国家的最大问题,因为他们的成长和教育都告诉他们,人是天生就有等级划分的,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这样。
只要不影响到国家的大局,只要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那么,某些贫困地方的存在,那是理所当然的,是可以无视的,是根本不需要做考虑的。
这不光是大清国,哪怕是英吉利的新兴贵族们,也是贵族,不是平民百姓,更不是低等的奴隶。他们奋斗,他们拿起武器冲进皇宫,是因为他们要和老牌贵族夺权,他们要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社会利益。
而不是为了那些工人,农民的温饱问题,更不是为了天下人都可以丰衣足食。
至于太子殿下提到的外患,就更让他们羞愧。不管现在大清国如何强势,大清的火器如何的先进,有外患就是有外患。他们的朝廷,还没有腾出手来清理外患这是一个明白的事实。
至于朝廷为何没有腾出手?当然是因为大清国的底子太薄,满满算这也才发展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刚刚结束八年内战;刚刚从荷兰强盗手里收复了琉球;刚刚退了北边罗刹国的侵扰;刚刚清理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所以,他们这些享受了国家的大发展第一波福利的人,还没有给国家,给朝廷,给辛劳做事上交赋税的老百姓做出一丝一毫的贡献,又有什么资格,对着这些每天兢兢业业处理国家大事务的老头子们指手画脚?
面色发红的学子头头,想到他们秘密商议的那些问题,强忍着安坐在两旁的那些老头子们一脸得意洋洋的,对着他们投过来的轻视眼神,又问道:“太子殿下,现在女子学院慢慢的多起来,女子们开始和男子们接受一样的教育,开始走出家门做事。”
“我们猜测,将来他们估计还会要争取和男子一样的自由待遇。相亲的出现,婚俗礼仪的改革,以及朝廷对婚姻年龄的强制规定,应该就是朝廷对此事的初步应对。”
“请问太子殿下,您对于《神曲》的作者提出的自由精神,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爱情,有什么看法?”
胤礽轻轻摇头,“《神曲》的作者但丁,有着一段悲伤的初恋,初恋情人的悲惨命运和早逝,更是让他终生难忘。”
“但丁先生借维吉尔之口出来了自己的悲伤和愤怒。自由是一件宝物,值得用生命去换取;人有了自由的意志,才能创造和享受生活;而自由的爱情则是要达到的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顿了顿,扫视一圈对此很是不赞同的官员们,又看了一眼神色焦急的等着他的“但是”的年轻学子们,少年太子慢慢的接着道:“对于至善至美,我们现在的大清国,可谓是满足了第一个条件,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第二个条件,丰衣足食,京畿地区和江南各地也基本上实现了。第三个条件,自由的意志,新式学院的学子们,包括女孩子们,基本上也都多多少少的有了一点点。”
“如此一讲,好像我们大清国可以慢慢的开始实行自由婚姻了,可是孤有一点不明白,也就是你们所的自由,刚刚那个问题的本源所在。自由,到底是什么?你们想要什么样的自由?多大的自由?多宽的自由?”
官员们听到这里,提着的心就放了下来。一个个用眼睛的余光对着这些离经叛道,天真无知的年轻人“哼哼”。
太子殿下和太子妃青梅竹马两无猜的长大,又在两家长辈的安排下举行了全国人民都真诚祝福的大婚之礼,夫妻来和和美美的过日子,不知道比你们那些不知所谓的自由婚姻强多少倍。
默默低头思考的年轻人们,都不出来他们要自己选媳妇那句话。不他们有的已经成亲了,妻妾都有了,就是还没大婚的,他们也不敢。
凭啥人家千娇百宠养大的姑娘给你白白的三挑四选,选不中的后果谁负责?让人家姑娘后面还怎么嫁给其他人?
现在这么一琢磨,他们又发现,定亲之前,相亲,双方互相见上一面,就已经是极限。他们也是男子,将心比心的,他们也不想娶一个被其他男人挑选剩下的女子不是?
胤礽看着他们妥协的神情,在心里默默叹气,刚刚要话,就又一个后排的学子面色赤红,急冲冲的开口:“太子殿下,您对于英吉利的革命运动,追求分权制度;对于他们批判宗教和神权,确立人权,有什么看法?”
满殿的人都被他惊到了,包括他的学友们。都对着他齐刷刷的看过来,可是这个年轻人却是一脸倔强的面对胤礽,神情迫切的想要得到回复。
然后满殿的人又齐刷刷的看向胤礽,包括胤礽后面,和他隔着一道屏风的康熙皇帝。
胤礽没有生气,也没有激动惊愕,自从他意识到这些学子是留洋回来的以后,就一直在等着他们问出来这个问题。如果他们没有勇气问出来,他才是失望。
于是大家就惊奇的看到,他们的太子殿下好像是笑了,对着那个莽撞无礼冒犯皇权的子笑了,还是一种鼓励安抚的笑。
“首先,孤很高兴,英吉利的人们快要得到他们想要的社会制度。其次,孤很高兴你有勇气问出来。”
激动莫名的年轻人在太子殿下的注视下,慢慢的平静下来,屏住呼吸等着回答。
“法学家格劳秀斯在六十年前发表了一本巨著《论战争与和平法》,他认为,法的原则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人的本性;自然法万古长存,上帝也无法改变。”
“孤对法家稍有研究,所以有一点孤想要和你们确认,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神学,上帝,《圣经》等等,到底是不是由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利用宗教和基督教的教义,祸害国家,迫害老百姓的神职人员,是不是他们的人族同胞?”
“是他们的同胞。”另外一个后排的年轻人鼓起勇气回答。是他们的同胞在迫害他们,不是神学,神学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就好像我们杀鸡宰牛用的刀一样,刀有何辜?
胤礽对着他点了点头,以示嘉许,“那么,孤的个人看法,不是神学不好,也不是《圣经》荒诞无稽。只是随着英吉利生产力的大发展,英吉利的人们突然意识到,宗教的统治已经不适合自己的国家,他们到了一个应该改变的时刻。”
“《新工具论》、《知识改进论》、《论人》、《利维坦》等等书籍很好,社会契约学和机械唯物主义也很好。唯物主义哲学家 F.培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也很好。”
听到这里,满心满眼的等着他们的太子殿下来一番长篇大论,把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臭子镇压下去的老头子们就发现,他们怎么听不大懂?自己怎么听得迷迷瞪瞪的?
留洋归来的学子们听懂了,却是越听越惊讶,年纪,几乎不出宫门的太子殿下居然懂的这么多。他们,好像在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
只听胤礽接着道:“在这里,我们要确立一个前提,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里面的知识,讲的不单单是现在的蒸汽机,我们的老祖宗们在做钻木取火的时候,也是一种知识。”
“西方国家的宗教统治到底如何,会有历史做出最公平公正的评价。”
“但是知识是无处不在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经过了几千年的知识累计,英吉利人们忽然发现,信仰神对于他们的生活不再有帮助,反而是一种阻碍。他们认为,离开宗教,转而信奉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利益的自然科学更为实在。”
“这是英吉利人们的信仰自由。就好像我们大清的子民,有的信奉道家,有的信奉佛家,有的信奉儒家,每个人都有选择信仰的自由。这,也是人权的一种。”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老百姓,都应该有基本的发言权、信仰权、行为自主权,也有捍卫自己的基本人权,并为之进行革命的权利和自由。”
好,这下大家伙儿都听懂了,可是各个都在心里咆哮,太子殿下,这个话儿心里有数就好,您不需要这么直白的出来,皇上还在后头听着啊。皇上还想着爱新觉罗家可以千秋万代的统治中原啊。
胤礽感受到了老头子们内心强烈的情绪波动,也感受到了自家皇阿玛瞪着他的视线。察觉到自己的有点儿过的他,立马停住这个话题,转而讨论起来“分权”。
“到分权,孤想到了你们这些天的激进言论,你们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产生的伤心愤怒,以及你们对朝廷某些政策的不认同,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
“个比方,孤或者你们,站在一颗高高的树上,张开双臂就能感觉自己是和鸟儿一样的飞翔,特别的自由自在,一阵风过来,临风起舞的我们,居高临下的看着下面的伙伴,喊着,你们快上来看,这里风景好好。”
“大树下面的伙伴成千上万,你觉得,有多少人会愿意爬上树?愿意爬树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能力爬上树?”
“回太子殿下,很少,很少。”还是刚刚那个年轻人,这些天他和学友们在京城和其他人分享他们的学,主张的时候,遇到的那些阻碍,不理解,甚至是鄙视,骂。愿意爬上树和他们一起看风景的人,几乎没有。
胤礽又对着他点点头,接着问道:“爬上树的人中,有多少人不会后悔他们付出的辛苦,觉得非常值得?又有多少人会和你一样张开双臂自由飞翔,而不是着急从树上下去,双脚踏在安安稳稳的地面上?”
“回太子殿下,几乎没有。”他们的学友们很多都放弃了。
“那么,孤问你们最后一个问题,不愿意爬树的人就是错误的吗?愿意爬树却没有那个体力或者能力,你又能他们是错的吗?爬上树后发现风景不过尔尔想要下树的人,又有什么错?这不也是他们的自由,他们的个人权利吗?”
“还有的人会,树上风景好,我知道了,你自己看就好,不必告诉我,更不必大声嚷嚷。甚至有人,你喊得太大声吵到我了。这,又什么错吗?这不也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吗?”
人类天性中的懒惰和自私,让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去选择拒绝觉醒自我,拒绝进化成一个成熟理性的人。大哲学家康德曾经对此总结过,让一个人保持不成熟状态是如此的方便,如此的顺从人类的天性。
如果有一本书直接告诉你学问;一个老师指导你的行为;一个大夫指点你的饮食等等,你就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也不需要动用自己的智慧。只要金钱能够解决的,你都不需要去思考;其他人很快就能替你把这些累人的事儿做好。
所以,你们现在如此激情四射的想要把人们都唤醒,让他们塑造自我,可是你们很快就会发现,太多的人,不分性别、年龄、种族,他们都会认为迈向成熟不仅困难重重,而且相当危险。
因为人性的复杂。
直接听从统治者的吩咐是如此的简单方便,哪怕是错了,那也是统治者的错,自己可以安慰自己,瞧瞧,多么愚蠢的统治者。可是你一旦让他们自己做决定,他们不光要承担这个责任,还要独自面对决定后面的未知。
那可能是个相当危险的未知,谁知道那?
反正他们会因此产生害怕,抱怨等等情绪。也所以,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革命先驱,大多不是死在皇权的手里,而是死在那些“突然后悔爬树”的人的手里。
人性和世情就是这么残酷。
可是你能他们有错吗?他们也只是在行驶自己的基本人权而已。
人类的天性决定了,愿意爬上树,有能力爬上树的人极少极少。哪怕是到了星际时代,人类社会也还是一个树形的阶级社会,极少数的人领导着大多数的人。
不管是西方神权的上帝神学;华夏皇权的儒家学;亦或者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的自然神学,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灌输给思想不成熟的人们的一套行为理念而已。
那个年轻人呆呆的思考片刻,突然释然的笑了起来,他明白了太子殿下的意思。分权,让大清国的所有人一起来统治国家,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就好比英吉利的革命运动一样,最终掌权的人,也就是那么一波人罢了。
至于在大清国实行三权分立,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他们的皇上那么英明神武,他们的太子殿下如此的贤能大度,成立了内阁后,谁有本事能比皇上和太子殿下做的更好?还是让皇上或者太子殿下来做这个议会元首?
互相看了一眼,这些年轻人一起恭敬的给胤礽行礼,语气诚恳的道:“太子殿下,我们明白了。”
是他们太过于想当然,太过于冲动莽撞。初初回国,看着自己国家的蓬勃发展,他们惶恐,他们不安,他们急于表现自己,却忘记了现实情况,忘记了他们还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来回报给养育他们成人的国和家。
他们会保持住自己思想的灵性,和皇上,太子殿下这样,慢慢引导人们意识到自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强行灌输给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看轻自己老祖宗的各家学问。
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们都知道,要先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再和他们讲礼仪道德,而他们却忘记了。
想到跟着他们来到大清的那些西方人满脸激动感慨的欢呼,大清国就是天堂。天堂?是的,现在的大清国已经是老百姓的天堂,而他们要做的是,和皇上,太子殿下一起,努力把这个天堂建设的更好。
好到有一天,不用为了吃穿等各种物质发愁的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自我意识,自发的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
作者有话要: 吼,一边码字一边把自己激动了。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