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恶劣天气

A+A-

    得亏朝廷派来的专业人员接手了天水城各大工厂,在周承弋从旁技术指导之下,改良并迅速推广适应了新的技法,整个矿业的出产率都提高了一个档次。

    不过煤的产出虽然提高了不少,可要供给整个沧州还是过于吃力了。

    今年主要是仗了大半年,汝川尤其惨烈,放眼望去就没有完好之地,偏偏北方的冬天温度太低,一不注意便会冻死人的。

    物资紧俏的情况下,自然先行供给断壁残垣的汝川,其次才是烟云等边城。

    好在有水泥这能够速干易粉刷,可以用于粘合剂、外墙、地板铺设等的新材料,汝川的重建比想象中的快,城墙因其体积长度等原因目前进度只不到一半,但投入使用的临时屋舍却是做的差不多了。

    天水城的煤再优先供给,汝川这么艰难的时刻,竟然没有如同往年一样出现冻死的人,不过冻伤在所难免,也比往年的人数低了不少。

    不过天气虽然一天比一天凉,草原也一天比一天荒芜,很反常规的是那狼群出没越来越频繁了,往年都只在北胡和沙蛮交界带徘徊,现今每一次出现,都要往北胡腹地挺进数百公里。

    瞧着,倒像是直奔萧国边城而来的。

    连平日里政治敏感度不高的周承弋都察觉出不对劲来。

    “这个人想要干什么?对我们有无恶意?”他询问道。

    钟离越自然早就注意到这个狼群,要不然之前也不会在对方没有做出什么过于出格事情时,就将异常写进军报里。

    对方从头到尾都没什么不对,钟离越不是霸道的人,没叫手下暴力驱逐,只加强了领地巡视,隔一段时间报告其行踪。

    不过钟离越是大忙人,仗的时候忙着排兵布阵,休战的时候忙着操练部下,并补充队伍的战损,所以他虽然叫人一直关注这那狼群的足迹,却直到周承弋找上门来时才真正着眼于这事上。

    “这人对草原很熟悉,尤其是原来北胡的地盘,显然那领头者是个北胡人。”钟离越着在边境地图上标下几个点,按照狼群的经过的依次顺序连成了一条直线,在尾端了个箭头。

    “确实是冲着我们来的。”沈娉一眼就看到了隔了只剩一城距离的烟云城,十分肯定的道。

    其他人自然也看了出来,钟离越露出玩味的笑容,手指在地图上点了点,“狼群前进速度很快,不出三日就横跨了大半个北胡,然则却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处歇的时间越长,到现在离烟云都差这么远的距离。”

    按照正常来,如果是奔着他们来的,应该早就抵达了才对,为什么近在咫尺却突然休息了?

    周承弋皱了皱眉,沉思半晌只得出一个不靠谱的结论,“也许他们的目的地并不是烟云。”

    “也许。”众人点了点头,没有否认这个可能性。

    不管这狼不狼的,大雪灾在预防中汹汹而来之时,冬至祭祀大典来了。

    周承玉在璋台山接受加冕,在无证上岗数月后,终于成了合法的女皇,改年号为安昌,意欲这一片饱受屠戮的土地能够安宁昌隆。

    文帝四十一年的统治画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周承弋第一次在边关过年,也终于明白北方没有暖气的冬天是多么难过了。

    北风卷地百草折,那呼哧呼哧狂叫肆虐的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出去还是好端端一个人,进来必然顶着一张生疼泛红的脸。

    钟离越这些常年在北方的军中汉子还没什么,但周承弋、房观彦、沈娉等人,没来北方前不娇生惯养,但也都是富家出生,哪里见过这症状。

    这么一吹,生冻疮是,直接脸都给吹面瘫了——当然,他们三个都是年轻人,扛不住风也不至于这样,面瘫这个症状是出现在一位工部官员身上的。

    所幸沧州瘟疫解决的差不多了,大部分御医都回京,但还有一部分没有走,有如沈老御医、张御医这般年龄大,不便在天寒地坼的冬日折腾的,也有如沈崇等还想留着善后,怕疫情复发的。

    张御医便是之前给皇帝按捏治疗的那位,他擅长银针刺穴,之前瘟疫爆发周期被稳住他功劳很大;沈老御医已然是一位耄耋老人,牙齿都脱落光了,但瞧着尚矍铄,他擅长调理。

    这两位老先生强强联合,愣是把那位工部官员的面瘫给救了回来,还帮他治了不少的暗病。

    到这里便不得不提一下这位沈崇沈御医了,周承弋感冒是在段知章回京之后,他去看医生开药都是这位沈崇御医经手的。

    好巧不巧,周承弋去的那一日,正好沈御医接连救了两个人的性命,一位是不慎掉到冰湖里瞧着已经没有生息的女娃,一位喉咙里卡了东西差点就此过去的少年人。

    沈崇熟练的分别使用了心肺复苏和海姆利克急救法。

    ——没错,这人竟然用的是现代急救术!

    周承弋观察发现,他不仅是将急救术都掌握了,还做出了一系列精密的医疗用具,坐诊的房子不大,却分出了三个区域,一个看诊台,一个摆了几个床位的住院区,还剩下一个用布帘围起来的神秘空间。

    布帘拉开,里面是普普通通的一方长台,只台子上放着的东西有些奇怪,还有不少的标本。

    尽管这一方空间收拾的很干净,周承弋还是一眼就判断出这里是实验台。

    “平时就在这里做实验?”周承弋着指了指上面一个装订的本子,“可以看看吗?”

    沈崇点点头,有些紧张,“不过是一些枯燥的东西。”

    周承弋翻开这个粗糙的装订本,发现了上面有着大量的数据,密密麻麻的大片,前面大部分都记录的是瘟疫的数据,也可以是攻克历史了,中间还掺杂着对于《穷书生种田》《防疫手册》的研究分析等。

    “很严谨,不过应该做下系统归纳,看起来更直观清楚。”周承弋大学时候也是做过不少实验的,而且因为是课代表,经常会给导师做助手,在归纳整理报告数据这方面还有颇有心得。

    他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一番慢慢的给沈崇听。

    沈崇顿时眼前一亮,利索的从胸前掏出另一个装订粗糙的本子,这本子为了方便携带做成了巴掌大,捏着一只炭笔就埋头写了起来。

    这就是煤充足的好处,有了煤也就有了炭,炭笔虽然粗,写字不怎么好看,但胜在方便,随时掏出来就可以用,紧急时刻比起用一会还得磨墨的毛笔好用。

    炭笔到底是谁先用起来的,已经无从考察,但真正流行起来,还是自周承弋改良之后。

    他把炭笔弄成细长的一条,然后削了个仿造铅笔的套给它装着,这样原本很细很长的炭芯被木头包围着也不容易断,还可以写出好看的字来。

    炭笔颜色比较深,周承弋其实更想要铅笔,但这个时候聊胜于无,他用着也挺舒服的,还叫人专门了一把削笔的刀放在身上。

    文人也都是有追求的,炭笔的好用逐渐显露出来后,他们也就开始拿了起来。

    符谦脑子转的多快,他发现周承弋寄过去的稿子明显换了一种笔后,便细细询问了好友,顿时就嗅到了商机,人还在京中,就先派人来到沧州。

    经过一番考察之后,第一个炭笔制造厂落户在天水城。

    然而没有大型机械的支持,炭笔的制作量并不是很高,所以卖的并不便宜。

    不过与文化有关的东西向来要价都不便宜,这炭笔用的久,划得来,所以买的人其实很多,颇有供不应求的架势。

    符谦自然又是赚的盆满钵满,好不快乐。

    不过改良炭笔都是之后的事情,周承弋除了给沈崇提出实验数据的规整之外,还提出了动物实验。

    “有些数据只是推测终究虚浮,还是需要一定的实验验证。”

    沈崇赞同这个理论,“然天下动物何其多种,殿下可有赐教?”

    “白鼠、兔子……”周承弋报出几个适合用于做动物实验的,并且道,“如果试药到了后期,你大可以找人弄来猴子猩猩。”

    沈崇有些不解:“这是为何?”

    “……”因为他们是人类近亲。

    这话周承弋自然不可能,只道,“都是可以直立行走的,瞧着也比其他动物聪明。”

    除此之外,周承弋还提出了解剖这类事情,不过尚且比较委婉,叫沈崇可以的话去找那些仵作取取经。

    “了解人体结构,方能更好治病。”沈崇欣然。

    沧州天气的恶劣,除了寒冷之外,其实还有暴风雪造成的可见度低。

    那真是跟瞎了一样,肩并肩都能走失的程度。

    到了十二月末,沧州的雪基本没怎么停过,这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根本不可能有哪支军队会在这个时候不要命的挑起纷争,所以边关老实了起来。

    不过冷归冷,倒是挺干的,周承弋手腕的疼痛反而没有在在长安时难受。

    就这样的寒日里,年节来了。

    作者有话要:  感谢在2021-07-25 00:24:58~2021-07-25 23:57:2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天使:铭子 30瓶;医科生不配拥有头发⊙ 8瓶;凌空 4瓶;季危 2瓶;迷踪花冠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