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一一零〕黄婆子

A+A-

    温老太爷病逝,?温家上下皆要服丧三年,温家叔侄俩虽然仕途正好,却也不得不丁忧在家。

    这样一来,?自然就没人能回永安去。

    出殡前,温家门前车水马龙,这些年认识的朋友几乎都来了。到出殡那日,更是满城是人,路边送行者无数。

    整三年,温家挂白,素衣出行,?就连温家名下的铺子也都一改平日的惹眼。温鸾出门,也都没戴那些金银首饰。

    直到陆娉婷临盆,生下个软乎乎的女娃,?温家这才有了喜色。

    三年里,凤阳当地百姓和途径的商队都纷纷温家孝顺。

    三年后,?温家出孝。

    顾氏坐在窗边榻上,望一眼正有模有样读书的九郎和大郎,低头在花绷子上落下一针,?又与坐在一处的陆娉婷低声了几句话。

    有丫鬟这时候进来禀道:“夫人,黄婆子过来了。”

    顾氏微微一愣,?道:“她怎么过来了?”

    凤阳当地有几个尤其出名的媒婆冰人。譬如这个黄婆子,她婆婆就是原先凤阳的老媒婆,?手底下成的婚事,?没有上万,?也有几千。黄婆子进了夫家门,跟着婆婆做起了媒婆,这些年也成了不少。

    三年前,?温家服丧,自然没人会登门什么亲。

    三年了,三郎都二十出头,早该亲,八娘也翻年就要十七,早过了及笄之龄。这么一想,黄婆子登门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陆娉婷笑道:“她一个媒婆,这时候登门还能有什么事,怕是有哪家娘子瞧上了三郎,也兴许是想给八娘个人家。”

    顾氏想想点头,心下有些欢喜。面上却不显,与陆娉婷一道出了门,这才叫丫鬟引了黄婆子去花厅吃茶。

    两个孩子如今的年纪都已经不了,可是不好再蹉跎。

    虽然温伯诚兄弟俩总不急不急,可以一辈子养着八娘,可瞧见他俩私下里催着三郎出了孝就赶紧去相看娘子,便知晓他们多半还是盼着两个辈能成家的。

    顾氏往花厅去,便见着了那位黄婆子。

    “这是府上的四夫人吧?”她看见陆娉婷面露惊艳,乐呵呵道,“早就听温四爷在永安城娶了位官家娘子回来,如今一瞧,竟是这般玉琢的人儿,可真是漂亮!咱们凤阳当地的娘可是连点边儿都沾不上。”

    一个媒婆,最厉害的就是一张嘴。

    黄婆子一张口,就先将陆娉婷从头到脚夸了一番,奉承地丝毫不叫人心生厌恶。

    “四夫人生得这般美貌,咱们满凤阳都找不出更好看的人来了,这可怎办,我这还想着给温大人个媳妇儿呢!有自家婶子珠玉在前,再好看的娘子都得生出愧色来。”

    她得夸张,将陆娉婷捧得天上有地下无。若不是顾氏晓得,四弟这门亲一开始凤阳当地人都温家是为了攀富贵,才叫庶出的四爷娶了个大了许多岁的妻子,顾氏还真就要信了黄婆子的嘴。

    饶是如此,顾氏仍旧不禁定睛去量她。

    黄婆子是个不算年轻的妇人,约莫有四十来岁的样子,生得有些胖,脸盘同圆月一般,一双眼睛,一笑就眯成缝儿。她皮肤不白,是那种常年在外头走动晒出来的麦色,配上一身绿袄子,加外头的毛披风,整个人瞧着又胖了一圈。

    “你,你是来为我儿亲来的?”顾氏问。

    温家几代商户,突然出了两个当官的,因为辈分有差,外头就称呼起叔侄俩一个“温大人”,一个“温大人”来。

    黄婆子抿了嘴笑:“是啊是啊,有门亲事,人家专门请我过去了,觉得若是有缘,想试试能不能成了。”

    顾氏请了黄婆子坐下。

    黄婆子又了好一番恭维的话,这才讲到正题:“是咱们隔壁邝县的孙家。他家夫人应当是知晓的,家里上三代都是读书人,可以算是溜达社区,早年不也出过当官的。论门第,倒也相当。”

    黄婆子提到的孙家,顾氏还当真有些印象。便是陆娉婷听到是这家,也想到了些事情。

    孙家老太爷从前当过太傅。圣上登基后,老太爷念自己岁数大了,身子骨不好,就告老还乡,带着老妻和老来子回了老家邝县。

    孙老太爷的几个儿子倒是出息不,如今都还在各地当着差。唯独儿子陪着在老家,长大之后做起了生意。

    孙家生意不大,比不得温家,但温伯诚对这个孙家儿多有赞叹,直他是个脑子活的。

    “我记得……孙家没有闺女。”陆娉婷婉言道。

    那声“没有闺女”,把黄婆子得一愣,笑了起来:“是没闺女。可孙老太太的娘家有个适龄的娘子,待字闺中,虽然比不上四夫人好颜色,可也是邝县数一数二的美人,才情好,管家也是一把好手。这样的娘子娶回家,岂不是美哉。”

    “那就不是孙家的娘子了。”

    “虽不姓孙,可也是养在孙老太太膝下的。”黄婆子殷勤道,“那娘子今年十六,年纪正好。孙家老太太瞧上了温老爷,一听,知道温大人尚且还没娶妻,房里也没个伺候的人,觉得温家家风正,是个好人家,这才托我来问问……”

    她滔滔不绝地介绍着孙家在邝县的情况,从祖上几代一路顺着讲了下来,竟是连点磕绊都没有。

    顾氏与陆娉婷听得津津有味,都觉得这黄婆子若是没当媒婆,当个书人也是不错的。

    她们问什么,黄婆子都能答得出来,一时间觉得那娘子似乎确实是个可以考虑的。

    反观自家三郎,二十出头的年纪,配一个十六岁的娘子,有些平白委屈了人家。

    “这可不得什么委屈。且不温大人才这般年纪,就是年纪大些,孙七爷,他如今不也还未娶妻。”

    黄婆子笑呵呵道:“七爷翻了年就二十三了,虽是老来子,可一点儿都不见娇气,更不是什么纨绔。孙老太爷和老太太为着这个儿子愁了好几年,七爷愣是不急。”

    她顿了顿,有意问:“孙老太太,若是不成温大人的亲,能成八娘子的也行。我厚着脸皮冒昧问一句,咱们府上八娘可了亲事,若是没有,两位夫人不如看看孙家七爷?”

    顾氏心头一突,忙去看陆娉婷。

    陆娉婷微微皱眉。

    黄婆子是个伶俐的,见她俩的神色有变,忙笑道:“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位夫人不妨亲自去看看,若是合适,这门亲自然是你们成就成,要是不合适,也不妨着两家同从前一样,点头之交。”

    “我身为母亲,自然是要为一双儿女考虑,为他们好生挑选另一半。只是温家从来不是身为长辈一句话就决定儿孙的事,这亲事我还得问过三郎和八娘,不好专断。”

    她完要送黄婆子走,黄婆子却笑着坐稳了道:“话是如此,那不知夫人能不能让我先见见八娘子。我见过了人,也好回去给孙家回话不是。”

    顾氏点头,差了丫鬟去请温鸾。

    彼时,蘅芜院的厨房外,温鸾正弯着腰在捡坛子里的腌鱼。

    腌过的鱼,多少带了一股子腥臭味。平日里封存着倒没什么,开了封,那气味简直能熏到一头牛。

    更别这些坛子已经封存了有半个多月,味道一出,简直……

    蘅芜院里的丫鬟婆子们这会儿个个都捏着鼻子,不敢往厨房靠近一步。温鸾却像是没事人一般,挽着袖子,亲自在那查看腌鱼的好坏。

    “八娘,这鱼……成了吗?”

    瑞香塞着鼻子,蹲在坛子边,瞧着温鸾拣出一条腌鱼凑近问,忍不住出声问了问。

    凤阳有一种腌鱼,传闻流传了上百年的历史,虽然有些臭,可当地爱吃的人都觉得味道好极了。况且那鱼也近几年也很难找到,要不是温家有钱有人,还真不一定能帮着温鸾找到几筐子用来腌制。

    “我瞧着是差不多了。”

    温鸾接过厨娘递来的盘子,将一尾腌鱼放在盘子上,“让刘婆子看看成不成。”

    厨娘应是,端着盘子往厨房里头走。

    瑞香忙不迭帮着把坛子封好口,这才丢了鼻塞,连连吐气:“八娘,这么臭的东西,真要往永安送么?”

    温鸾直起身,就着松香端来的热水,洗了洗手。

    “虽然臭,可这鱼是好东西,又是咱们凤阳的特色。上回不是老夫人口味不好么,送去了盼着老夫人能开胃。”

    温鸾着喊:“秋葵。”

    “八娘。”

    三年过去,秋葵也长大不少。温鸾身边几个丫鬟,瑞香松香之后便是最伶俐的秋葵。

    温鸾早做好算,等出了孝,她就为她们三个找人家。

    她自个儿不着急嫁人,却不好耽误了三个实心实意为自己的丫鬟。

    “你在这儿看着,若是刘婆子的人等下过来腌鱼成了,你就去找商队,让人把这几坛子鱼都包起来,还是和之前一样,往顾家送。”

    秋葵应是。

    温鸾转过身,正要走,想到点事,又回身要进厨房。

    有个丫鬟急匆匆跑了过来。

    温鸾看着她,哭笑不得:“跑这么急做什么?后头有老虎追着不成?”

    丫鬟羞红了脸,喊了声八娘,这才道:“有个媒婆登门,先是要给三郎亲,方才……方才突然要给八娘也一门,还……还想见见八娘。”

    丫鬟有些急:“夫人让八娘过去看看。八娘要不……咱们把那个媒婆出去?”

    她费了好些功夫才进温家,这要是没等大人过来提亲,就叫八娘被别人横刀抢了去,她回去只怕是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作者有话要:  顾三郎:来人啊,拿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