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新兴科举制

A+A-

    “老三,何谓善?”御书房内,徐宗文召次子秦王徐克桓、晋王徐昭业,楚王徐世民、赵王徐世平四子奏对。

    晋王徐昭业回道:“回父皇,善,乃是德行,如何评判一个人的德行,就好似上善若水,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般。”

    “善,乃是行为,是为不争,不嗔,不怒的德行。”

    可让徐昭业没想到的是,徐宗文居然很是闲适的摇了摇头。

    他淡淡道:“善,真的是这样?”

    “大公无私,仁爱众生,为德是行,是为至善。可在我看来,这个善,是善于。”

    徐宗文循循善诱:“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文章前面七善都是善于,怎么核心变成了不争了?”

    望着眼中朦胧的四子,徐宗文加大了声量:“在我看来,所谓善,是善于打,善于骂,善于出兵,善于以绝顶之姿碾压敌人,此为善!”

    徐宗文概括之后道:“再通俗一点就是,我什么事都办得好,没什么争的!”

    “此所谓不争,不争便是争。”

    “父皇的太过深奥,跟郭师傅的不一样。”晋王徐克桓皱着眉头:“可是我觉得父皇的有道理些。”

    “我也觉得父皇的有道理,不管争还是不争,这都是过程,只要最后得到了不管用什么法子都是对的。”老四楚王徐世民另有见解。

    面对儿子们的奉承,徐宗文不置可否,他只是鼓励诸子:“你们既要听郭师傅的课,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如若不然为父让学诸子百家做什么?”

    “为人要有向上向进之心,你们日后或是统兵镇守一方的塞王,或是守着江南膏腴之地享尽人间之福的诸侯,亦或是驰骋疆场征讨四方不臣的大将,这些都是你们自己选择的。”

    徐宗文继续道:“选择有一番作为的,你们对朝廷对百姓有功勋有政绩,那么无愧于为父无愧于宗庙社稷,为父替你们骄傲!”

    徐宗文清了清嗓子,话音又是一变:“但若是你们之中有想着靠着皇子亲王的身份为非作歹害得一方百姓民不聊生的,为父若是在世必严惩之!为父会剥夺你们的爵禄,将你们贬为庶民,除名于宗室玉牒!朕没有这样的儿孙!”

    “当然了,为父若是死了不在了,那就任凭你们的大哥处置了。”

    徐宗文看哥几个有些侥幸,于是又提醒道:“朕马上会让礼部整理出一份皇室典范,自本朝开始无所作为只顾享乐的宗室亲王、郡王和公侯,其爵位一律降一级承袭,直到贬为庶人。想要传承自己的爵位就得自己和你们的后人在疆场上建功立业,或是治理地方政绩颇佳,亦或是有大功于朝廷才可以做到。”

    “朕的话,你们都记下了吗?”徐宗文临走前又询问了一遍。

    “儿臣都知道了。”

    “你们如今还只是儿,不是臣,好生跟着师傅学,等你们个个都能策马驰骋,考评上等之时为父会量才授职,如有不合格者就别想就藩了,功课各项考评非常差的朕还好褫夺他的王号,省的给朕丢脸!”

    徐宗文的意思是诸皇子在宫中进学之后南下建康演武回京考校,完事还得担任朝廷官员接受考评法考评成绩合格才能就藩立国。

    否则,不能就藩事,疏忽学业者还有可能连现有的王号都保不住!

    “都记住了吗?”

    “儿子都记下了!”

    这下子,诸皇子们真是要叫苦不迭了

    宣室殿,内阁辅臣、枢密院大臣、六部尚书和三省官员奉诏汇集议事。

    徐宗文结束了御书房和诸子的奏对立刻乘坐步撵赶来了宣室殿。

    “陛下驾到!”华福子执拂尘在阶陛上高声唱道,与此同时徐宗文从侧门步行直上御座。

    “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后宣室殿下立即响起了群臣的万岁呼声。

    “各位卿家就座,今日朕召各位来要议的是革新我大宁朝取士的制度,我大宁自立国以来以九品官人法、察举制并行,但北伐以来我国土广拓,各地官员空额甚多,为了朝廷运转,为了新法顺利施行,朕决意改革朝廷量取人才的制度。”

    徐宗文一来就给百官一个明显的信号,建国五年以来朝廷的取士制度是时候该动一动了。

    “陛下,不知陛下要如何更改取士之制?”中书令、吏部尚书郗俭出班奏道。

    “陛下,国朝取士之法延续自前朝,百余年来未曾更改,陛下要弃之吗?”御史中丞孙康是前朝老臣,也是以门荫入仕,更改国家取士制度意味着从此以后朝廷选官很有可能不再以家世为标准。

    “陛下,新朝自有新法度,国家量才取士不能使贤才遗漏乡野,九品中正之制陈旧不堪已不合时宜,陛下圣明!”尚书令张玄之在今日议事前已经被皇帝召见,因此他是坚持拥护皇帝决策的。

    当然,听到皇帝要更改取士制度,百官都捧着朝笏上来劝谏,前朝老臣大多因循守旧,而出身徐宗文宁王潜邸幕府的臣子自然是坚定不移支持皇帝。

    “九品官人法亦有至善之处,则公平是也。陛下不可轻言废除!”

    九品中正法以家世为第一,行状、能力为次从而定品,实际上就是门阀士族的另一种世袭。

    “曹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总其议。晋宣帝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曰:案九品之状,诸中正既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品制,州置大中正此后沿袭,我朝自开国以来亦承袭旧制,至今天下承平,海内治世,陛下怎可轻易废之?”

    监察御史王华、工部尚书江夷、廷尉陶范、河南尹王珉等士族出身的官员以中正法没有差错,奏言不能轻易废除。

    “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

    晋朝时,高门士族子弟往往弱冠便由吏部直接从家里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在此之前,均凭借门第而得中正高品。

    内阁首辅裴卿、中书令郗俭、三司使郭裳、尚书令张玄之、户部尚书沈叔任、御史大夫卞范之、尚书右仆射桓伊、门下侍郎桓肃之、礼部尚书薛赞、兵部尚书到彦之、刑部尚书徐益之等大部分文臣都支持皇帝变法,毕竟朝廷颁布的新法十条早已经施行多年,再加上这么一条也不为多。

    见有人反对,徐宗文又提议道:“朕的意思不是要废除九品官人法,朕要各州大中正选以试题,这其中或有朝廷时政或有儒家之经义或有孙吴之兵法,或是测算之术,以此策试群贤为朝廷遴选人才,这些通过考试选出来的士子从州郡到京都参与由朕出的试题然后在国子监等部曹为官,然后下放各州县为县令、太守此所谓科举制。”

    “陛下圣明!”裴卿、郗俭、郭裳等人与张玄之一样都被提前召见过,科举之制他们也都有了解。

    兵部尚书到彦之持朝笏出班奏道:“昔年,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之王洽,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据臣考察,晋朝南渡之前入仕的近二百人中,直接入仕者占六十人,永嘉之后则更有发展,入仕的二百人中直接入仕者更多,有一百余人。这与世袭有何区别?陛下设置科举制正是为朝廷遴选人才,也是向天下臣民宣告我新朝不以家世为凭,只要有才能人皆可以为官!”

    “臣等附议!”大将军、枢密使沈玉为首的一干武将也都纷纷站出来表面立场。

    “这”守旧一派的老臣一看形势不对,一个个也开始摇摆不定。

    “好了!”徐宗文见大势已定干脆站起身来:“传诏,今后朝廷察举、科举与九品官人法共同施行!”

    “谨遵陛下旨意!”

    “谨遵陛下旨意”

    到了最后,孙康、陶范、王珉、王华等人不得不接受结果。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