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冰雪奇兵
“曹仁!见信如晤!现在我决定组建临时战争团队。
希望中原地区各个曹魏阵营的势力立即上报所处的位置,负责人姓名,兵力人数和武器装备
这封信很长,副官读了能有半个时辰。
中心内容离不开现在的战争爆发点-官渡,现在曹魏集团上上下下的目光都放在了官渡战场上。
自从董卓篡位称帝以来,诸侯并起,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
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
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大部分的诸侯势力都已经被吞并了。
对于曹魏来,除了孙策、刘备之外,剩下的劲敌就是袁绍了。
可是官渡之战已经爆发三月有余,百姓疲惫穷困,仓库没有积余。
赋税劳役正多,这是国家使人深为担忧的事情。
“大家都来吧,有什么想法?”
曹仁睁开了疲惫的双眼,摆了摆让卫兵下去之后,然后提议道。
又到了随意发言的环节,和往常一样总是乐进先起头。
他抬起了头望向众人:“我来吧,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提提意见。
曹仁点头示意乐进继续。
“我觉得这封信件里面包含着几层意思,第一是我军在官渡战场上得到了暂时的稳定。
想把现在的有生力量调查一下,第二丞相的意思是,无论如何也要赢得官渡战争。”
乐进完如释重负一般。
“你的没错!自从建安四年开始,袁绍就挑选精兵三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消灭我们。
丞相和袁绍是故交,他对袁绍本人十分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
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正是根据曹仁的所的这些,曹操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占领齐、北海、东安等地。
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
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
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
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
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
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
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不过我们也需要向丞相汇报一下,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势力是不容觑的。
要是能得到一些帮助也就更好了。”杨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或多或少的发表了一下自己的见解。
曹仁结合了一-些大家的看法后道:“我现在决定下一步的打算,然后大家在讨论。
“第一我们荆州城内目前的防御力量可以是成立时的几十倍,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的努力。
第二为了荆州城的安全,我们要立即收复我们旁边的其它势力。”
在曹仁看来,官渡之战固然重要,不过眼下还是要防患于未然。
毕竟吴军、蜀军屯兵数万虎视荆州四郡,难免他们会突然发起攻击。
现在荆州城的防御力量作为一支难得的建制完整的部队,如果把大部分的兵力都调派到官渡前线。
那么荆州城的防御力量将会前所未有的空虚,仅有的部队将会被命令防守大概有几十街区那么大的一片防区。
荆州城的正面防线足有二十公里,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和武器,防线就会顿时瓦解。
一旦孙刘任何一方开始进攻,荆州防线将会是首当其冲的目标。
曹仁很清楚在这种战略要点防守的部队将会承受怎样可怕的压力,对于挡住敌军的进攻他没有丝毫把握。
?他绝不会相信,在这个时候还仅存的战士精神。
或许只要坚持战斗,表现出过人的勇气,敌军一定会铩羽而归,这些是荒谬的。
曹仁不想把荆州城推向地狱的边缘,丢了荆州城,曹魏在中原地区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了。
“将军!荆州城外围聚集着大量的土匪,他们人多势众,拉帮结派。
短时间内,想要把他们彻底歼灭,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时候,乐进提出了他的见解。
在擅长进攻、奇袭的将军看来,要想消灭敌人集团,最基础的就是拥有足够的作战兵力。
目前放眼荆州城,除了乐进所部,曹洪所部,牛金所部,杨志所部等四个主力部队以外。
其余的各个部队,要的不是缺少装备,就是缺少兵马。
土匪虽然缺少正规训练,没有城池、武器储备,看上去不足为惧。
但是他们打家劫舍,收刮富商,积累了一大笔原始财富。
有了这些钱,他们就可以吸引那些穷苦人民加入他们。
至次,土匪团队的势力只会越聚越大,实力肯定不容觑。
曹仁的心脏此时已经被悔恨所填满,他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些出兵消灭土匪。
“不管情况有多么艰难,我们必须清除外面的杂种,否则荆州城永无宁日。”
曹仁此刻已经下定了决心,在这种危难情况下,他必须顾全大局。
由于这份情报很重要,关系着荆州城的安危,曹仁只好临时召开了一场大型的军事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