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鉴宝
23天后,张达的船队平安返回了金陵。
张达亲自带着陈龙和他的拍摄团队,来到码头迎接回归的船队。
上岸后,张立锋悄悄对张达道:
“张总,我们在马六甲海峡遭遇了恶劣天气,被迫在当地的港口休整了两天半,因此延误了航程。”
“无妨,你们平安归来就好!”张达笑道,“一会吃完接风宴,回家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我会按照这批宝藏的总估值,给你们额外发放一笔奖金。”
“谢谢张总!”张立锋欠身道,“张总,这次出航我们累积了不少远洋航行的经验,未来只要您有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再次出海!”
张达微笑着点头:“好。”
半个多时后,5辆大巴车载着全体船员驾向了明达广场。
张达把今天中午的接风宴,放在了新荣记餐厅举行。
另有一支车队,装载着全部的宝藏,开向了明达集团的一处仓库。
陈龙也带着他的摄影团队,跟随车队前往仓库。
他们要全程拍摄宝藏的运输过程。
宴席尾声,魏子鸣找上了张达:
“张总,谢谢您!财务刚才告诉我,这次打捞行动的尾款,已经全额到账,而且,您还额外给了我们一笔奖金!”
张达笑道:“不用客气,这次打捞工作能进行得如此顺利,是离不开你们的付出的!”
“谢谢张总!”魏子鸣再次道谢,“希望未来还能有和贵方合作的会!”
这年头,不拖尾款的甲方,当真是提着灯笼都难找啊!
“好,以后再有打捞方面的工作,我第一时间让人联系你。”张达道,“我会把这次的打捞过程,拍摄成纪录片,所以希望你能以打捞队负责人的身份,接受下纪录片导演的采访。”
“张总,这事完全没问题!”魏子鸣满口答应,“我们准备在金陵就地休整一周再回家,这一周内,我随时都能接受采访。”
两天后,嘤过的物流公司,也把属于张达的一艘沉船,以及另一艘沉船的残骸,一并运到了金陵。
已经对魏子鸣进行过详细采访的陈龙,一边看着摄像师们拍摄码头上的多桅帆船,一边对张达道:
“张总,今天的拍摄结束后,就只剩下对宝藏的拍摄部分没有完成了。”
“专家组已经休整完毕,他们明天就会开始宝藏的鉴定工作。”张达道,“之前他们已经开启过其中的3个宝箱,有不少宝藏被海水侵蚀的很严重,他们还要对这些宝藏进行维修。”
“宝藏维修是很好的拍摄题材!”陈龙道,“张总,我想把宝藏维修的过程也拍摄下来。如果打捞出一些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宝藏,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部纪录片剪成上下两部。
上部主要讲挖宝的过程,下部可以分析这些宝藏的历史文化价值。”
“你是导演,这事你的算。”张达道,“其实,我们还准备修复那艘解体的帆船,如果你认为帆船的修复过程有拍摄价值,也可以把这些都拍摄下来。”
“好的,张总,我会把修复帆船的过程也拍摄下来。”陈龙道,“拍摄这些内容很简单,应该不用再追加预算。”
“你只管放心大胆地拍!”张达道,“只要支出合理,我会同意增加预算的。”
陈龙欠身道:“那我先谢过张总的好意!”
他现在算是明白,老同学陈凯奇为何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明达影视公司。
相比为了几万元的预算增加而抓耳挠腮的尴尬,还是加入一家资金实力雄厚的影视公司,要舒心的多。
若不是因为他是个纪录片导演,陈龙真想毛遂自荐,申请加入明达影视公司。
‘要不,回头我也研究研究电视剧怎么拍?’
看着热闹的码头,陈龙如是想道。
一天后,张达等人云集在一间大型实验室中。
对宝藏的鉴定和维修工作,都将在这里进行。
陈龙提前指挥着摄像师们架设好了位,这会正在采访一位外表温文尔雅的老人。
鉴定组的负责人向张达介绍道:“张总,这位是金陵大学历史系的黄梓畅教授,他主攻的史学方向就是西方的中世纪史,所以我们特地邀请他来为我们把关。”
“原来如此。”张达点头道,“黄教授看起来挺健谈的。”
“是的,黄教授一直在带金陵大学历史系的课。”负责人道,“他的课,在学生里人气很高的!”
张达闻言,了然地点了点头。
“张总,前期开箱的部分宝藏,我们已经开始进行维修。”负责人请示道,“现在我们准备继续开启宝箱,您看?”
“开始吧。”张达点头道,“我也在现场观摩观摩,看看这次的成果如何。”
“我觉得,宝箱里应该会有一些珍贵的宝藏!”负责人道,“常言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哈罗德王朝是个短命王朝,但好歹在嘤国有过数十年的统治。
他们败亡时带走的宝藏,应该会有几件国宝才是!”
张达笑道:“那就借你吉言。”
20分钟后,接受完陈龙采访的黄教授走了过来:
“张先生,您好!”
“您好,黄教授!”张达和对方握,“谢谢您过来帮忙。”
“不用客气,这次您打捞到的哈罗德王朝的宝藏,对于我的研究也很重要。”黄教授微笑道,“对于哈罗德这个短命王朝,即便是嘤国本土留下的史实记录也寥寥无几。
通过观察您打捞到的这批哈罗德王朝的宝藏,或许可以发掘出更多关于哈罗德王朝的史实。
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未来希望就这次打捞成果,发表一篇关于哈罗德王朝的论文。
因为论文需要借鉴这些属于您的宝物,所以我会以校方的名义,向您支付一笔研究费用。”
“没问题,您可以使用这些宝藏来完成论文。”张达道,“原本我也没准备把这批宝藏私藏起来。”
黄教授微笑道:“好,那我在这里先谢过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