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王孙自可留,三

A+A-

    高力士稳稳站着,?身子纹丝不动受了她的礼,颔首温言。

    “咱们儿的情分,岂可由着旁人挑三窝四。”

    起从前,?便是惹了她的委屈出来。

    惠妃嘴角一扁,低声道,“阿瞒若还记得从前情分,今日何用阿兄走一趟。”

    李隆基与武骊珠这点儿官司了几十年不腻,高力士早已见惯,只觉好笑。

    “杂家多此一举。其实娘娘这尊真佛镇在宫里,?旁人哪入的了那一位的眼?”

    “那可不一定!”

    “娘娘放心,?今日杨氏已过了诸位皇子的明路,?再没有偷偷送进宫的道理。”

    惠妃眼皮一跳,娇声叱骂,?“王洛卿那个狗奴,?阿兄几时肯替我除了他?”

    高力士连声笑道,?“不忙不忙。”自飘然而去。

    排云馆内,?惠妃既去,?诸人皆如散了缰绳辔头的野马,?哗哗啦啦散开。寿王与哥哥们生疏,摆出生人勿近模样,自寻了殿内一角捧了梨浆闲坐。

    十六王宅的宫人皆受内侍省辖制,并非各府私奴,?自长史起,见贴不近寿王身边,?便都顾着趋奉在惠妃跟前有脸面的郯王妃、忠王妃,不意冷落了太子。

    鄂王、光王一向与太子和睦,见薛氏扭着脸不理人,?下人们又一团热火围着旁人,便拉了太子站在廊下笑。

    郯王已有三十二三岁,与行二的太子年龄相近,时候彼此作伴情分极深。

    后来赵丽妃宠眷深厚,性情也一日比一日骄横,凌驾于王皇后及刘华妃之上。待确立储君后,太子越发自以为骄矜,不肯跟无宠的长兄往来。

    不过郯王忠厚,并不以为意。加之太子雅好丹青书画,郯王喜欢游猎歌舞,更疏远了些。

    这当下郯王看薛氏独个儿坐着,黄黄脸儿颇可怜,便好意向她劝慰。

    “弟妹休做糊涂想头,阿娘言语刻薄些,忍得过一时就好,待此事过了,咱们自在府中乐咱们的,谁也管不着。”

    薛氏干巴巴应道,“多谢大伯开解。”

    郯王妃看见了,心里酸酸的,故意隔着人扯开嗓子喊。

    “大郎,人家是太子妃!跟咱们不是一个牌名儿上的人物。咱们起早贪黑进宫去给娘娘请安,她可从来不来。偷得好些空儿,遭两句话寸寸也是该。你还替她操心。”

    郯王妃虽是长嫂,因郯王不受宠爱的缘故,亲事做的随意,门户颇低微,在妯娌之间落个垫底。当年薛氏曾无意在人前提起,遭她嫉恨多年。这几年惠妃声势日壮,郯王妃巴结得力,在薛氏面前渐渐也抖了起来。薛氏嘴笨,十句回不出一句,常吃亏。

    英芙笑着岔。

    “大嫂笑话儿呢,二嫂还当是真的。”

    郯王也不爱与惠妃亲近,私心里倒是喜欢薛氏做派,一甩袖子骂道,“管天管地!你还管老子喝酒放屁!”

    他是个粗人,在家也爱走下三路。背着人郯王妃忍得,今日各家亲眷都在,郯王妃自谓在惠妃跟前得上话,比郯王腰杆子还硬些,如何吞得下污糟气,丢下英芙便叉腰与郯王对骂起来。

    薛氏坐在当中,苦着脸只当不闻。

    郯王夫妇成婚十余年,知根知底,最知道针往哪处扎能出血。郯王妃见骂了半日似隔靴搔痒全无效果,越发气恨,扬手操起薛氏案几上的桑叶饮漱口,边翻着白眼冷笑。

    “我婆婆在世时连个六仪之位都没挣上去呢,你能耐,你替她求个追封的后位呀?!冲我撒什么邪火儿!”

    郯王生母刘氏从前在临淄王府没有品级,因生育长子有功,圣人初登基时封了美人。开元十三年因出宫开府,接连封了十多位亲王,连带着给各位生母晋级,才加封了婕妤。

    诸亲王之中,除开忠王生母被人彻底遗忘外,就数刘氏的品级最低微。至于后头华妃的位份,还是去世前三个儿子跪在榻前哭求出来的。

    刘华妃死在开元十四年,在场的诸位亲王都记事儿了,提起来不免替郯王难堪。要为皇室开枝散叶,本朝数刘华妃功劳最大,足足养活三个儿子,比惠妃还多。可是圣人就是不喜欢她,华妃之位空悬了十多年,死到临头才给。

    郯王站着吃了两盏酒,本来顾虑满屋子弟弟、弟妹,不好意思动粗,却听王妃骂的不堪,连乌糟旧事都翻出来嘴,不免心头火起,扬手把琉璃盏扔了出去。

    他常年游猎之人,不比太子斯文,咣当一声砸落了七八步开外棣王妃的钗头凤,吓得她面上一滞,扯开嘴角放声大哭。

    郯王妃见状撸起窄袖,抬脚想从薛氏案上跨过,又被排行的仪王妃、颖王妃扯住。

    他们夫妻吵得热闹,杨太夫人随着众人乱劝了两句,与相熟的光王妃寒暄了两句,便提着裙角悠悠晃了出来。

    夫妻兄弟吵架架,甚至以命相搏,她在李家宫廷出入了四十年,早看腻了。长安城的权力中心从太极宫转移到大明宫,又到兴庆宫,杨家就是个不倒翁。

    倒是如今,全家只有不贴心的长子杨慎怡还做着个不大不的官儿。

    要想延续杨家世代荣耀,单指望咸宜是不行的,幸亏她还有一颗棋子可走。

    天时晴朗,杜若站在水边,碧蓝如洗的天空中细碎云朵密布,像猫沾了满爪面粉踩过一匹蓝布,留下深深浅浅的白印。

    沿湖四面曲桥,梁柱上描金五彩,精巧华丽,雕花窗格上蒙着碧色窗纱,被暖风吹得四下通开。新出壳的鸳鸯在浅滩处扑腾,随老鸟学习泳姿。几只白鹤优雅立于水间交颈梳理丰满羽毛,悠然自得,十分恩爱。

    一株樱花横逸而出,泰半临水,花朵繁密簇拥,挤挤挨挨。风过颤颤轻摇,轻薄如缭绫的巧花瓣翩翩飘落,染得水上芬芳娇艳。

    斯情斯景如堕画中,她看得入神,想再踏前两步,忽见树下绣榻上坐着个年轻郎君,勾肩垂头,露出半张面孔,头戴赤金簪冠,身上簇新的赤红夹暗金团花圆领袍鲜艳夺目,腰上围着金玉带。

    这般装束,不是亲王也有三品官。

    杜若不敢惹事,抱了头就想悄悄从旁侧道退下去。

    偏太夫人自排云馆溜溜达达走来,一路东张西望,堵了退路。杜若左右张看,只得钻到太湖石后。两丛生发兴旺的含笑修剪成人高,正好挡了她。

    太夫人一露面,那人便站起身,恰背对着杜若,语调温煦,垂头喊了声。

    “舅外祖母安好。”

    杜若认得太夫人。

    她的同学杨子佩与杨子矜都是太夫人的孙女。

    眼前这人唤太夫人‘舅外祖母’,杜若凝神细算了算辈分,便明白他是跟着惠妃在喊。也就是,他是位皇子。

    杜若顿时吓的倒抽了一口冷气,偷听皇子话,该当何罪。

    她揣度着不如即刻请罪认罚,抬眼时恰风起,他站在樱花之下,肩背挺拔,姿态潇洒,一袭赤红圆领袍衫上泛着点点织金,洁白盈透的花瓣随风旋落拂在肩头,恰恰擦过肩上几缕发丝。

    杜若不由得挑唇一笑,竟舍不得动了。

    先皇后王氏无子,而惠妃并未封后,故而诸位皇子都是庶子。

    若按礼制,皇子们只应当承认太原王氏是母家亲眷,可是他随着惠妃称呼太夫人,就等于尊惠妃为嫡母。虽与礼法不合,但杨家是惠妃的舅家,他尊奉惠妃,杨家面上也有光。

    杜若暗想,他倒是会做顺水人情。

    果然,太夫人听到这句称呼,满意的点了点头,才以外命妇身份向皇子行礼,半中间就被他拦了。

    太夫人含蓄地露出笑意,慈爱地道,“三郎是个懂礼数的孩子。”

    杜若微微蹙眉,啊,原来这便是忠王李玙,英芙的夫君。

    便听李玙道,“方才娘娘往后堂去了,舅外祖母想是少来王府,走迷了道儿,我带您过去。”

    太夫人忙摆手。

    “这儿风景好,咱祖孙俩难得见面,不如散散。”

    她掸了掸绣榻上的落英,先坐了。

    杜若听得狐疑,不明白太夫人这句‘祖孙俩’从何起。

    圣人李隆基和王皇后都不是杨家的亲戚,从太夫人语意来听,显然也不是指李玙刚刚承认的惠妃。

    杜若心中一动。

    ——难道,

    忠王的生母姓杨么?

    这却奇怪,弘农杨氏是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族中如果有女子入宫伴驾,即便是庶出旁支之女,品级应该也不低。

    可是从没听过本朝有姓杨的妃嫔啊。

    而且,不管这位杨氏品级如何,太夫人这般称呼都属僭越,既越过了李玙名义上的嫡母王氏,又忽略了眼下内廷事实上的主母惠妃。

    杜若隐约有些明白了。

    今日太夫人恐怕是特意找到这里与李玙攀扯情分的。

    可是看李玙的反应,只怕是想敬而远之。

    她不由得盯住了李玙的背影,只见他垂眸沉思了片刻,微微侧头,见无内侍、宫人在侧,才为难地轻声回答。

    “阿娘走了多年,玙实是不记得了。”

    他的态度过于冷淡,显见得与杨家形同陌路,并没有什么‘祖孙’情分。

    太夫人也听出他颇有怨怼之意,便叹了口气。

    “三郎怨,我也无话可。莹娘性子安静,不得圣人喜爱,咱们家在京外混了几年,累她吃苦了。”

    李玙只垂着脸不应。

    “你也这么大了,又生在帝王家,外祖当年有什么为难处,想来你也能明白。”

    李玙径自负手而立,风过处,落英缤纷,洒在他的肩头,红地碎花,别有情致。他伸手拂过,却还是沾了满身。

    “往事已矣,不知舅外祖母今日寻玙何事?”

    太夫人已垂垂老矣,舔着脸殷殷恳求,李玙却还是坚持不肯改口。

    杜若在暗处听着,倒觉得心有戚戚。如今她虽已屈服,情愿为家族争一把恩宠,但何尝不想如李玙这般口能对心,不用虚与委蛇。

    太夫人呵呵笑了两声,只得也站了起来,掏出帕子抹了抹嘴角。

    “今日应选诸女,不知三郎可有瞧得上的。”

    李玙淡然道,“方才殿内娘娘也问,玙不是了么,想求个绝色。”

    太夫人眼珠一转,笑道,“韦英芙端庄贤淑,听闻待庶子们也好,是个贤惠人儿。要叫外祖,女色不过区区节,男儿大丈夫,倒是事业要紧。”

    李玙凝神听了,露出不解神色。

    “阿耶广有天下,福庇四海,万事挑于一肩。我们做儿孙的唯有承欢膝下而已。不知舅外祖母所事业,是指何事?”

    自两汉以降,历朝惯例,皇帝都在确定储君后将其他成年皇子送往京外就藩。

    独本朝,则天皇后已不准皇子随意出京。待圣人登基,连王府也不许自行修建,而是通通豢养在一处。以至所谓亲王者,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活生生养出一群废物。

    从前则天皇后临朝,政局不稳,三五七年一场政变,人人自危,故而上位者提防皇子情有可原。如今圣人坐稳天下二十几年,无兄弟父子可争锋,独享尊荣,权势已极,仍然这般戒备,朝野之间多得是不堪议论。

    政事微妙,人人避而不谈,李玙大喇喇出来,倒堵得太夫人难以继续。

    杜若无暇细想,只见李玙怡然自得,自腰间摸了一柄玉笛出来把玩,随口道,“听闻宁王府中有一柄紫玉笛极是难得,玙算隔日上门去会会。”

    宁王李成器是圣人的长兄,曾做过太子,后来将储位让给圣人。李家人都爱好曲乐舞蹈,宁王的笛子据传与李龟年不相上下。

    李玙分明顾左右而言他,可惜太夫人性子执拗,有九牛拉不回头的固执。

    “韦氏大方,不像寻常女人专盯着夫君房内,比太子妃薛氏强得多了。我瞧她必是个能容人的。”

    李玙漫声应道,“英芙甚好。”

    他只做闲聊样子,招得太夫人心里急切起来。

    “我们家子佩,论起来是你正经表妹,虽容色不及杨氏、杜氏,出身却不寻常。你是圣人的三子,身份高贵,娶妾侍怎可挑些出身不明的女子?或者官之女,于你有何助益?我们家好歹是惠妃的舅家,你纳了子佩,她哥哥杨洄尚了咸宜,大家关起门来一家亲。往后圣人有什么好事儿能落下你?”

    杜若听得心头一跳,太夫人竟有意将子佩献给忠王做妾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