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终章完结
隔日早朝之上得知皇阿玛前往尼布楚后, 心疑的人不再刨根问底,就当是太上皇自愿前去,为人难得糊涂是真。
过于较真的官员都被发配到尼布楚去追随太上皇, 可见新帝的手腕与胆量,前车之鉴摆在面前谁人还敢当面造次。
胤祚早朝之上下旨命胤祺、胤祐、胤禟带兵前往喀尔喀蒙古。
“那里有一座银矿, 整个蒙古必须实质上归一。”胤祚受够了表面上维持的假相, “武力解决也好, 智取也罢,朕所需要的是真正俯首称臣。”
胤祚不缺备战的粮草、银子,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个拿蒙古开刀。
之所以派三人同去,一来老五、老九亲兄弟不缺智商,老七办过的事见过的人多有经验,再加上喜欢奇袭的布木等人,配置相当可观,先把隐藏的内部隐患解决掉,有了银矿才能大力推进基建。
有用武之地是好现象,找到银矿更是大功一件,有事情可做总比关在宫里强百倍, 三人纷纷跪下接旨。
“找到银矿所得产出有你们各自一份。”给个大大和甜枣吃,胤祚实际上盯的是不为人知的金矿, 要想马儿跑得快,这点甜头舍得出来。
这等好事落到头上, 三人高兴的眉眼带笑, 个个拍胸脯保证会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包君满意。
第二道圣旨,命十、十三、十四前往两江,针对混乱的盐课、漕运、纺织三大重心开刀, 三人交给信得过的卫冬,背后的暗卫皆可动用。
“先斩后奏的权利给你们,确保自身安危为重。官场之上腐烂的人和事一并处理干净,凭借调查拟一份推荐折子,盐课征缴问题商定章程。”人放出去见见世面,正因为没经验同样会被两江官商看轻,卫冬等人才更容易下手。
三人喜不自禁的接了旨,面面相觑同一个表情,终于能出宫放风了,听江南好风光。
“我呢?”胤祉那叫一个心急如焚,其他人可都有能立功的差事,他不乐意呆在宫里一事无成。
“带着你的人整理文渊阁,重制明史。”胤祚格外强调一点,“真正的不经篡改的明史,还有科举考试也由你督办。”老三在修史上有一手,刚好物尽其用。
胤祉高兴了,跪下领旨。
散朝后胤祚留下了老四,开口第一句话是:“要么站着死,要么跪着生,收起你心底的不愤与可笑的野心,我有一百种方法处置你,就看你的表现。明着告诉你不要妄想去救皇阿玛,他现在正同太子在一处,想必会有一个不错的晚年,热热闹闹的每天有百种心情绝不孤单。”
胤禛看向胤祚,不知道什么好,清楚的知道所言非虚,事已到此还有什么能坚持的?别的兄弟都有差事可做,独他……
胤祚快刀斩断麻:“要么就送你去国外学习,不要总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眼界开。”
“容我考虑一日。”胤禛确实需要一个人坐下来好好静一静。
“可以。”胤祚命梁九功送客。
抽了个空胤祚去见关在宗人府的老八,面对面坐下来喝茶。
“我以为你会当个一两年的傀儡,然后才会想办法联合十四反抗。”哪怕被关在这里,也有零星的消息得知,胤禩看到一身龙袍的老六前来并不惊讶。
“你呢,有什么算?”胤祚看在老八有几分聪明劲可堪一用的份上,没把人彻底搁置当不存在。
“老四什么章程?”胤禩要先听胤祚如何安排老四才能下定决心摆正位置。他得承认不如老六,对方能被皇阿玛推上皇位并不出奇。
“还在考虑。”胤祚大大方方的了当时的对话内容,怎么做要看胤禩的选择,铲草除根有时候是能解决问题,但是他不想变得失去人性,细究起来,老八并未暗害过他,做人不能太无情,冤有头债有主要不是康熙一早纵容兄弟互争,不争没有出路可言,就不会造成手足相残的现状。
胤祚不是个理想主意者,该有的防备不可或缺,人是独立的个体,思想层面不尽相同,他能容忍一部分,比如贪财恋权,过了底线万万不行。
“你……”真没想到,胤禩被胤祚给出的条件惊了一跳,低笑数声,“太子不如你!”大实话,论胸襟真的天壤之别。
“也给你一天时间,大好的年纪空耗在这种地方,白吃了这些年的皇粮,好好做事至少还回来。”胤祚多余的话不再言,起身离开。
“等等。”胤禩几步上前拦住人,“我还想知道一点,为什么皇阿玛认为你是最合适的傀儡,或者除了孤臣这一身份外,还有什么是能让皇阿玛放心的真正原因?”一直以来深埋在心底的谜团问出口。
胤祚无所谓道:“我身边全是皇阿玛的眼线,一举一动皆在其掌控中,你觉得这不是傀儡是什么,自生下来便是提线木偶,看似比你们过得潇洒恣意,也不过是在刀尖上行走罢了。”底牌是不可能透露的,他还想活到百八十岁,和聪明人谈话最好藏个心眼,人心最是易变经不起考验。
胤禩闻言仔细回忆所知种种,叹道:“也是。”
胤祚这次真的走了,回去看看孩子们。
到年号,钦天监送上来的一批吉利年号没一个能入胤祚的眼,历史上后期的年号拿来用也不太合适,以‘宁’字头的年号叫起来怪怪的,又不能学历史上的老四,雍后面加个正字,当初康熙给他取‘宁’这个字,是想告诫他安分些,自认从未安分过,是以再取个‘宁’字开头的年号,总感觉某一天会翻车,干脆叫‘永兴’得了,了不算还得再算一卦,简直……
两个月后,卫冬传信让人最为头疼的漕运最先解决,整件事中起到最大帮助的是船帮新任的领头齐容,其次是监察漕运的官员,内容详细记录全部整顿的经过。
“齐容?”熟悉的姓名跃入眼帘,胤祚没忘那个狼眼一般的少年,果然能力出众。
蒙古那边也传出好消息,先智取挑拨离间制造内斗,而后逐一击溃,大仗了数十场,负隅顽抗的人已经躺下,不久便可全面整体收割。
时隔半年过去,国内发展欣欣向荣政令通达,老四、老八的才干没的,除了时常互相较劲外,朝堂之上已经少有不做实事的官员存在。
如张英父子、年羹尧等人放到地方上任用,胤祚如今彻底接手康熙留下的暗卫,监察百官之能正式启用。
两个孩子胤祚还是送到尼布楚,脱离宫中生活当个正常孩子来养,再大一点进学后送去沙俄那边,跟着彼得的儿子学习。
当然传统的文化不能落下,那边不是有康熙在,这半年来已经足够老爷子想清楚是否安于现状。
胤祚不担心亲人成为质子,国内发展不输于沙俄,还在加快进程,国力强大同沙俄之间的关系才能继续友好下去,彼得命中有一死劫,只要把人救下,友谊的船在他在位期间翻不了。
胤祚不可能一直在京城窝着不出门,需要学习的地方有不少,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学现卖。
一有时间胤祚就去莫斯科看望康熙和孩子,老爷子虽看他总是不顺眼,对孙子却不错。两个的也争气很会哄人,就连横眉冷对的胤礽都拿孩子没辙。
真正能够心平气和坐下来闲谈是在两年后,父子三人喝着茶赏着院了里繁花盛开的景致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你可真是清闲。”皇帝做到老六这份上,胤礽羡慕不来。
“能者多劳,我只需要把控大方向不出差错便可,呆在宫里不如出来走走放松放松,好多东西都得从头开始摸索,活到老学到老。”胤祚给胤礽递了果盘。
“我想回去看看。”虽已经熟悉这边的环境,生活上已无语言上的不适,胤礽想家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毕竟是沙俄的地盘,再友好不过是客人。
“等铁路修好,快了再有半年。”不是不让胤礽回去,胤祚的计划摆在那里,不希望出现新的变故。
胤礽也就嘴上,没抱太大的希望,换了他是老六会直接拒绝,哪怕是废太子,朝堂之上无人敢提及,身份仍旧高贵,难保不会有人歪主意。
出乎意料竟然答应了,胤礽不由自主扭头去看皇阿玛。
康熙看淡了,回去与否都一样在哪都不自由,失了权柄能活成现在的样子已经很不错了,他不会过分要求,心知了也白搭,以胤祚这混账的尿性只不定表面答应得爽快,背后憋着坏招。
“我不回去,两个孩子的课不能停。”孩子比混账玩意有意思多了,何必非得回去一路上舟车劳顿还受闲气。
康熙能理解胤礽回去的目的,无非是想看看其他兄弟过得如何,再就是扣留在京的家眷如何了?
皇阿玛不回去,胤礽略显底气不足,“那就再等半年,希望快点通车,听火车跑起来比马还快。”
“主要是为了方便运送货物。”国门开放海外货物大批流入,国内的货物不少卖到国外,如今又有两个银矿一个金矿底,国内资源的消耗在攀升,胤祚正在主意学学彼得吞掉更多的国,周边临近几个光是纳贡还不够。
兵在练一天没停,可这用以练兵的敌人不好找,国内匪患已清零,就连反清复明组织都端掉大半,剩下的几乎不再冒头,变得狡猾起来极善于躲藏。
好在对百姓的教化没白费苦心,识字的人多了起来,加上时政报纸的发放,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如白莲教此类蛊惑人心的歪门邪道消失在大众视野。
话题扯远了,胤祚就是不想养的兵白费粮食,放出去抢地盘扩张版图,尤其边境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人力。
父子三子转而聊起孩子的学业,胤祚起把众兄弟家的子都包送到国外学习,学成与否再其次,主要是眼界开,下一代人才能有革新的方向,坐吃山空可不行。
康熙思虑良久点头同意,胤祚的心胸确实比胤礽强。
胤礽不得不佩服老六,自己的儿子也能同去很是欣慰,真要是换成他当政,哪怕不赶尽杀绝,也不会让老六的下一代有出息。
胤祚亲自动身将一众辈妥善的安排在国外读书,留人了保护,要求他们学会自立,不要等着每个月的生活费,男孩子要穷养见识见识社会的黑暗,才能懂得钱来之不易。
转眼一个十年过去,康熙七十岁离开人世,胤祚见了最后一面,将人运回京下葬。
胤礽亲眼看到国内的巨变不敢相信的瞪大了眼睛,头一次笑得比哭还难看,见到众兄弟更是感慨万千,坐下来用了一顿家宴,各自的心态早已不复年轻。
胤祚在儿子有能力接任时彻底放权,回尼布楚陪着大猫一家久居,偶尔去莫斯科同彼得一起出使海外,晚年活得格外潇洒,万事不管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享年九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