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开办乡学 今天的更新有点少

A+A-

    晋阳地域辽阔, 有几百户的人家住在晋阳城的外郭之地,与田地比邻而居。

    盛夏时节,路上还有不少人顶着大太阳在走动。

    农人要时刻注意给田里浇水, 免得禾苗枯死了, 行商的走卒贩夫得挑着担儿趁着正热的天气卖绿豆凉汤,预备要考科举的士子坐在家中亮堂的地方看书。

    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

    青河县, 朱家村。

    村中的里正趁着中午休息的时候把大家召集起来,脸上喜气洋洋地宣布道:“大喜事啊, 公主要选到年纪的孩子去念书。”

    “这是咋回事啊?那咱的孩子也能被选上?”

    “没错,五岁到十五岁的男娃女娃都能去县里的乡学认字儿, 公主出钱给娃儿们备好了吃食,请了教书先生。”

    朱大郎家里有两个十岁女娃和五岁的男娃,他肩上扛着锄头, 这会儿就皱着眉头,盘算起等娃儿们走了谁干活儿的事情。

    “怎么女娃也能去啊?我还指望着她在家里多做点儿活儿呢。”

    “是啊, 那咱就送家里男娃去, 女娃可以留在家里帮忙种地。”

    负责传递官府政令的里正大声呵斥道:“要送就一起送去,公主点名了要找几个伶俐乖巧的女娃去她身边,到时候一看半个女娃人影儿都没有,整个村子的人都要被问罪。”

    朱大郎仍旧不满意, 碍着公主的旨意不敢违抗, 只能眼珠子滴溜溜地滚了滚,眼露精光地道:“那留一个女娃在家干活儿,剩下两个送去挣个前程, 里正大人,您看这总是可以的吧。”

    里正想了想今天从县令那里听来的指示,好像是去上乡学的人越多越好, 不过也没不送去会咋样。

    “随你、随你。你可得想清楚,现在晋阳做主的是谁?你不趁着这个机会给自己姑娘去求一份前程,和我有啥关系?”

    朱大郎心里就是那么一慌,他又不是傻,一定要阻拦自家闺女儿得个好前程,反正不管谁上进了,家里人都能跟着多点好处。不过是以前觉得儿子能去考科举当官,闺女儿长得也不咋样,随了他,黑不溜秋儿的,性子还虎,对家里头就没啥助力。

    现在朱大郎琢磨了一下,觉得好像事情有点不大一样了,听起来闺女儿还能给他挣个前程回来。

    “里正,里正,你多。”

    “不了,你自个儿回去和婆娘商量。”

    里正摆摆手,反正去的姑娘越少,他家里姑娘被选上去公主身边,以后当女官的机会越大。他是要肯定把家里几个到年纪的娃都送去公主开设的乡学的,被选上了那就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那都是一步登天了。

    县官不如现管,朝中的什么势力分配就连县令都不在乎,他一个的里正去掺和什么,他只知道今后的晋阳城做主的是公主就够了。

    这样的对话发生在晋阳的各个地方,到了十天之后的期限。

    陈令之作为掌管王府财物的录事,自然是要跟着公主亲自去下面看看这乡学办得怎么样,有没有人谎报人数,糊弄了事。

    供养一个孩子的笔墨纸砚和吃食是一笔持续支出且不的费用,每三十个孩子又要聘请一位教书先生,束脩和修缮乡学屋子的钱财也是省不得的。

    陈令之就要仔细核对一笔笔交上去的钱财数目,不能有所错漏。

    宋瑶光弯弯眉眼,道:“今日来的人比我想得要更多。”

    陈令之拱手一揖:“公主一切为了百姓,百姓自然铭记于心。”

    宋瑶光笑了一下,“谢詹事做的不错。”

    土地是一切的根本,买土地需要钱财,考科举做官不仅有钱拿,还能减免土地的赋税。如今能够有一个办法增多土地,简直是轰动性行为。百姓们恨不得携老扶幼来参与其中,但是乡学只收五岁到十五岁的蒙童和少年。至于比十五岁年纪更大的已经算是大人了,得挑起重担。

    他们不能够脱产来认字读书,甚至于学习儒家、法家、墨家、道家这些他们平日里用不上的东西。

    “扫盲夜校班也可以办起来了,总要让晋阳的百姓知道怎么写自己的名字,看得懂官府的文书上写的什么,将来才不至于被人蒙在骨子里就一辈子。”

    “公主是郑州县令隐瞒朝廷减免税赋一事?”

    宋瑶光眼睑毛微垂,略微一点头,语气中有些怅惘:“若是百姓有一个能看懂字,也不至于让那等贼厮占据县令之位这么久。”

    陈令之一身黑色的官服,袍袖和衣角处是云纹,神色严肃,这毕竟是一件大动荡,二皇子都受到了呵斥。

    “臣明白。晋阳绝不会重蹈郑州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