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希望
听了江老师的话,季雪和刘厂长鼻子都酸酸的,孩子们学校条件太艰苦了。
一所学,两排房子,拢共不到十间,老师的办公室和教室都是连在一起的。
要不是操场中央竖着的竹竿,那竹竿上飘扬着的五星红旗。
绝让人想象不到,这竟然是所学校。
学校共有五个年级,不像城里有幼儿园或者托儿所,还有六年级。
这边的孩子,都没有经过幼儿园,大多数到了年纪,就直接就过来上一年级。
有些的六七岁,大的甚至九岁、十岁才过来,这还是村里去家里给家长做工作,硬是给拉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
不然,大概就只能在家放牛干活,等再大一些就直接出去工了。
一年级的学生是最多的,有五十多个。
但年级越高,生源越少。
到了五年级,顶多只有二十几个了。
大部分学生,上到三四年级就辍学了。
江老师,“这边经济条件差,家长们普遍没什么文化,也没那么多的意识要培养孩子。
很多家庭养孩子,就为大点能出外工挣钱。
对于上学,觉得,能认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成了。
其实,很多孩子都爱学习,想要念书的。可惜,机会很少。”
江老师自己就是附近村子的,也是村里十几年里,头一个考上师范生的姑娘。
她深知家乡的落后,也一心想要改变现状。
毕业之后,她就申请回到了条件最差的杏花沟学。
她时候就在这里上的学。
学校就是这副破败的模样。
等她师范毕业来工作了,学校仍旧这样,一切跟过去没甚差别。
她心里难过极了,一心想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也帮更多的穷苦孩子改变命运。
“条件确实差。”季雪神色凝重,问江老师,“本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田吗?”
“嗯。”江老师道,“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就出去工。这里的人都是这样的。”
季雪扭头望了望后山一片苍翠,疑惑的问,“我们来的时候,看后山有片桃林,长的挺好的。我想,山上的土壤应该不错,或许可以再做点别的。”
江老师笑道,“你们是现在来的,山上还翠着呢,再过几个月,山上的柴草就都砍光了,光秃秃的。
没错,山里土壤的确好,都是沙土,种的红薯又糯又甜。
种的花生个个饱满。
可是,不行啊。
后山离村有点远,这种点东西,才长好就容易被偷了。
就那片桃林,我知道,每年到桃子成熟的时候,主人家就搭个棚子,天天在那看着呢。
就这,都防不住人家偷。
所以,人们都不愿再种了。
再者,就种点田,收点粮食,家里够吃就行。然后,出外工,外出工挣的都是现钱,比在家里刨地强。”
“哦。”季雪听了连连点头,“种地不容易。”
这时,货车里的东西,都已经搬了出来。
在一至三年级的门口,搬出来十几张课桌,上头放着捐赠的运动服,图书以及其他学习用具。
还有两张课桌拼了个主席台,上面铺了一块红布。
还有一只大喇叭,上头也绑着块红布。
康校长拿着大喇叭,看各年级学生有班主任带队,在操场上站好队。
等队伍站好,康校长拿着大喇叭,开始「喂喂」了两声,然后,开始话,“各位杏花沟的老师,同学们,中午好,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
康校长用着蹩脚的普通话,着欢迎词。
然后,请陈县长话。
陈县长的话很简短,大致就是「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康校长又请季雪和刘厂长话。
但是,大中午的,考虑到孩子们还等着回家吃午饭呢。
季雪和刘厂长也就简单的了两句,主要的意思:就是想通过这次活动,来帮助更多的人。并且,这种活动以后会一直持续……
讲话结束,在陈县长和康校长的主持下,季雪和刘厂长也和学校的几个老师一起,参与了分发工作。
每个年级,按排队顺序,上台领取捐赠物品。
图书和体育器材是捐给学校的,到时候由学校决定分发到各个年级,或者,由学校统一管理。
季雪是建议学校搞个图书馆,学生们可以借书看,这样书籍就可以循环利用。
体育器材,则由周老师保管,他是学校唯一的一个体育老师,五个年级的体育课都是他上。
这次分发的就只有运动服和铅笔本子橡皮这类文具。
文具类好发,但是运动服的话,季雪觉得尺寸偏大了些。
一二年级的只能发一米五的。
三到五年级,就只能是一米六到一米七的了。
季雪为此,感到抱歉,因为事情办的急,没有合适孩子们的尺寸。
哪知,这些孩子们拿到大尺寸的衣服,个个反而更高兴。
这些运动服包装的很漂亮,面料做工都是上乘,比商场里卖的也不差。
村里孩子,平时都是家里买块布在裁缝那做,没有什么款式可言。
有些家里孩子多的,老大穿了,给老二穿,老二穿不上了,再给老三。
一件衣服,补丁加补丁的,挺多的。
拿到这么好的衣服,尺码也大,起码够他们穿好些年的呢。
大家都高兴,觉得这样的衣服穿起来才值。
一年级的学生,有了这运动服,起码能穿到四五年级。
四五年级的孩子,上初中也能穿。
这样的捐赠活动,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季雪也是全程面含微笑,不过,心里挺沉重。
刚穿过来时,觉得季家的日子就够窘迫的,没想到农村里的孩子,条件更差。
学生们拿到捐赠物品,开开心心的放学了。
康校长就热情的邀请大家伙去他家吃饭。
陈县长知道康校长家里条件也不好,他们这一行,加司机摄像等人,一共十个人。
这要是在康校长家吃一顿,怕是要将他家大半个月的伙食都吃光了。
“老康啊,饭就不吃了。我们还得赶回县里。”
“那怎么行?你们这老远的来了,连口饭都没吃上……”康校长心里不好受。
陈县长握着他的手,“老康,下回,等咱们那批新课桌审批下来,我一定跟你好好一杯。”
“好,好,那可一定。”康校长满心期待着。
陈县长重重点头,“一定。”
就这样,来的匆匆,走的也匆匆。
康校长和学校的几个老师,一直站在学校门口,目送着三辆车子一路颠簸的向远处驶去。
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色和对未来的信心。
穷,并不可怕。
有政府以及社会那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他们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好,社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