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医书

A+A-

    二娘子的嫁妆事件,被三娘子闹了一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邹氏仍然没有定下嫁娶成例,季氏的谋算落空。

    不止落了空,听邹氏特意将庶子们叫齐,通通训了一顿,过后,季氏跑去上房伏低做,伺候了好几天邹氏,回来后就闭门不出。

    季氏的儿子是她的底气,同时,也是她的软肋,只要邹氏有心捏一把,季氏就得乖乖低头俯首,再不敢造次。

    妻妾的这次较量,顾大伯完全不掺和,回家来要么去中院跟老爷子老太太话,要么去前院歇息,就算回了上院,也当没看见季氏欲语还休的眼神,照例和邹氏一起歇下。

    这一次也让邹氏下狠心要教导一番三娘子,每天逼着三娘子抄佛经,抄不满两个时辰,不准出门。

    抄佛经和捡豆子还不一样,只要错了一个字,就算前功尽弃,必须再从头抄起。三娘子可没那个耐心,开始两天,没少糟蹋纸,心又不净,字写的也不好,抄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法见人。到第三天,终于到达了三娘子忍耐度的临界点,她做了同玲珑六岁时做的类似的事——打翻书桌上的笔墨纸砚,将佛经撕成了破纸片儿。

    邹氏不得已,用竹尺抽了她十尺。初秋衣裳薄,竹尺又宽又厚,邹氏抽的也狠,一尺子抽在三娘子身上,三娘子立刻哭的撕心裂肺,十尺子一完事,三娘子就哭着跑去了中院。一进院,就大哭起来,唬的老太太一针戳到肉里,也顾不得疼,急急从屋里出来问:“出什么事了?”

    玲珑也紧跟着出去。

    三娘子也没进屋,直接捋起裙子给老太太看,老太太一看,“哎哟”了一声,腿肚子肿了老高,一条一条的,血丝都沁出来了。”

    三娘子不话,只管哭,只管喊疼,哭的老太太心疼不已,不由怒道:“可是你母亲动的?”

    三娘子哭着点头。

    老太太顿时生气,孩子幼时不上心,如今性子都定了却想着掰了?教导就教导,怎么能动打孩子呢?这么大的姑娘被打的又哭又嚎的,难道是值得称道的事?

    玲珑见老太太面有怒色,忙拉了三娘子回屋,这一路嚎着过来,家里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定一会儿就都跟着来中院,这么不管不顾的站在院里嚎算是怎么回事?

    三娘子见了玲珑,迟钝的羞耻之情终于涌了上来,又觉得委屈,又觉得难为情,撞开玲珑,自己捂脸跑进了屋。

    玲珑给她撞的一个踉跄,不由暗想:这性子,邹氏看到肯定得气死,不准还会补个几尺子。

    老太太仍然生气邹氏动打孩子,但对三娘子这种性子更是头疼,又念着她此时正委屈,也就不必计较了。

    可惜中院这里没有药膏,老太太也没办法止住三娘子的疼痛,只能听她继续抽抽噎噎。

    没一会儿,二娘子先来了,三娘子见了二娘子,扭头就哼了一声,二娘子无奈的苦笑了一声,再不敢教,只得温声:“腿可疼的利害?给我看看。”

    完就撩了三娘子的裙角,卷起里裤想看伤的利不利害。

    三娘子偏不领情,一把扯过裙角,咚了两下脚,将里裤咚下去,不高兴的:“惯你会做好人,都这会子了,难道你能替我疼不成?快罢了吧,做这副模样给谁看呢。你是女儿家典范,我是那不受教的,若伤了你的脸面,母亲又要教训我何苦过来看我的笑话。”

    二娘子气苦。

    老太太这时开口:“三娘子,不可与姐姐这般话,伤了情份。”

    三娘子更觉气恼,一转身趴到炕上又哭起来:“你们都偏着她”

    这下子,老太太也不好话了,二娘子更是眼眶子都红了。

    玲珑让黄绢打一盆温水来,待三娘子哭声停了,自己亲拧了帕子给三娘子擦脸,捋了乱糟糟的头发,重新给梳起来。

    果然刚梳好头发,四娘子五娘子带着妹妹们就来了,一众妹妹也没笑话她,只问她缘何哭泣,问的三娘子脸都红了,只能含糊没事,就是抄经抄的疼,心里烦闷。

    四娘子:“若是疼的利害,每日睡前用热热的帕子敷一敷,三哥哥先前疼的时候,父亲就是这么交待的。你或可与母亲商议,每日抄经分成两次,上午一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这么抄,就疼的不利害了。”

    二娘子:“四妹别理她,母亲让她抄经是为了磨她的性子,如今不过抄了两天就不耐烦了,以后可怎么办。一家子的姐妹,才会因为你疼关心你,别人可会关心你半分?若是想通了,便回去接着抄吧。红绫,将我屋里的那卷经书送到三妹妹书房。”

    三娘子又想反驳,看二娘子脸色实在严肃,心里有些发怵,便低下头不话了。

    二娘子又对一众妹妹们:“眼看着你们一日大似一日了,母亲事务繁忙,顾不得一心教养你们,你们自己心里也该有个盘算,或是静心念书,或是学着做一做针线,总归不能再成日里嘻嘻闹闹着只顾玩耍,好歹学几分道理才是。我近来无事,若有想识字的,可跟我学,若是想学针线,就去向你们二姐姐请教二妹妹,你这样可好?”

    玲珑:“啊?哦,我平时多半在祖母这里做针线,如果姐妹们有兴趣,自然可以过来。”

    利害还是二娘子利害,借着这一场闹剧,把姐妹们的教养任务拉到了自己里,还光明正大的将玲珑用起来了。

    老太太自然不会拆二娘子的台,不仅如此,她还得给二娘子搭台子,因为二娘子做的事是正经事,有二娘子教,这些娘子们以后就有了着落,再不会像现在这般散养着。

    确是好事。

    于是老太太笑呵呵:“你们以后多听听你们二姐姐的话,她的心是为你们好的,认了字知了礼,闲时做做针线,这才是女孩儿家该有的德行,别人看来,也是咱们家的规矩。”

    别管愿意不愿意,既然老太太都开了口,便只能遵从。

    晚间,邹氏往各屋送了些布匹针线,那意思,便是让女孩子们学着做针线活儿了。

    自此,几个娘子早上给各院问过安后,上午就跟着二娘子认字,下午去中院跟着玲珑学针线,晚间才聚在一起耍闹,不过早上要早起,晚上耍的不敢太晚,申末就睡了。

    二娘子给妹妹们教认字,就是单纯的认字,虽然用的是前院送来的幼学范本,但她只管教认字,绝不会解释注义,且一天只认五个字,多一个都不肯。

    后来二娘子的嫡二兄维梓又给了两本佶摩诗选,女孩子们读读诗佛的诗也无妨,不怕会坏了性情。

    老太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不诗书移了女子性情之类的话了。

    玲珑趁试着问:“既是佶摩先生的诗能读,那少陵先生的也能读吧?抑或是太白先生的?总之不读义山诗温家词,都移不了性子吧?”

    老太爷睕了一眼玲珑:“却是别想,原我也不许你们读诗的,是你大伯读上一点也无妨男儿沉溺于诗词歌赋,于仕途经济无益,女儿沉溺于诗词歌赋,则与女德无益,终日思情悠悠,如何静下心来操持家事?只这一集,看过就罢。”

    大白话就是:少想点儿风花雪月不切实际的东西。

    唉,心知会是这样的结果,读不读诗对玲珑来,完全不重要,上辈子该背的都肯过,虽然忘了不少,但看过一遍,该记的又记起来了。问题是,那些背过的诗词,她用不上啊。

    她要是敢把诗词绣在帕子上,顾祖母最先就饶不了她,帕子烧了不,不准也得被罚抄经。把诗词绣在帕子上,不叫风雅,而是招摇,招摇对一个女孩子来讲,就叫——不安于室。

    真是好神奇的逻辑,完全的没有道理可讲。

    得,还是先认字吧,繁体字,认着不难写着难,一天五个字,得用指虚写百八十遍,才能完全学会这些字。

    下午做针线活儿,玲珑扔给她们一块布,先练平针,什么时候针脚走均匀针迹走直溜了,再教下一项。她自己却用指量好布,咔嚓咔嚓一阵子,剪出许多片布,别住一头,接着从另一头开始飞针走线。

    这就很奇怪了,六娘子捏着自己缝的歪歪扭扭的针迹,好奇的问:“二姐姐,你是做什么?”

    玲珑回答:“给我大兄缝秋衣。”

    四娘子更怀疑:“你都没给大兄量着裁衣,这衣服可能合身?”

    玲珑觉得此时应该给她一个高光时刻,可惜没有,她只能浅笑着回答:“家里父母兄长们衣服的尺寸,我们姐妹都在心里记着,平日里都思量着做了,料想着兄长们长了个头,便会将衣裳放宽放长两寸,这件衣裳,也是放长了两寸的。”

    “这式样也怪的很,与我们平日穿的不大一样?”

    玲珑点头:“嗯,这是双层夹衣,所以做起来略费事了些,缝的时候要留下暗口,备着天冷往里添拼好的夹层。多数人家的秋衣都是这么做的,冬天也不用换,只需往里添些保暖的披头就好。”

    “披头却是什么?”

    “是絮了棉絮的半片夹,先缝成垫子样的片夹,再裁剪成夹层同等大,顺着留出来的暗口添进就成。”

    “何不干脆裁剪成棉衣?”

    “徽南的冬天比冀中暖和些,但偏湿冷,若下了雨,淋湿了衣裳便不容易干,得用火烤很长时间才行。外衣里添了半片夹,衣裳湿了以后,拆出半片甲再晾起来,干的就快些。我家的半片夹惯用灰兔皮,添衣裳里,即防淋湿,又比棉衣暖和,待天气转暖,取出半片夹,便又能当春裳穿了。”

    “原来如此。”

    着话,玲珑已经缝好了半副夹衣,但几个娘子连一块布片都没串起来,老太太看着那几行长长短短的针痕,干脆转开眼。

    就,怪让人着急的。

    四娘子是个伶俐性子,和三娘子有时候不对付,但她又觉得下面的妹妹们没意思,尽管和三娘子时有争吵,多数时候,她还是愿意和三娘子在一起的。

    这两人爱较劲儿,认字时较劲儿,做针线活儿也较劲儿,一个缝了两片布,另一个就得缝三片,一个戳了朵花,另一个就得多两片叶子,要是压不倒对方,熬灯夜战都得做完。

    这可苦了五娘子,她就是两人认定的裁判,但凡了一个不成,必要受那一个的一天白眼,两个若都好,却是同时受两人的白眼,还要被呸一声,再骂一句“马屁精”。

    这不是专欺负老实人么?

    五娘子实受不得两个姐姐的作弄,索性在认字时,一直跟在二娘子身边,做针线时,又躲在老太太身后,低头不语,认真的和里的布片较劲儿。

    一整个秋季就这么过去了,等玲珑将衣服都寄出去,几个娘子的针线活也有了长劲,能凑合着绣出花枝了。

    晚秋,中院的梨树上结出的梨,纷纷落了地,这是本地土梨,味道尚可,口感不好,咬一口又柴又硬,皮也厚,家里不喜欢吃,只有鸟雀喜欢啄着吃。今年中院人多热闹,鸟雀不敢来,梨子就一直挂到落了地。

    玲珑不由感慨,顾家的两个院里的果树,海棠酸涩梨子柴,没有一株是可心的。

    梨子不能晾成片,吃又不好吃,玲珑觉得扔了太浪费,就打算用土梨熬一锅秋梨膏。年代太久远,真正的配方她已记不得了,只记得要放胖大海、罗汉果、陈皮、炙乌梅、炙甘草,好像还放冰糖枸杞子什么的,配比也不记得了但做法依稀记得,那时视频中的美食主播大多都是熬过秋梨膏的不能再想了,再想的话,又没办法好好生活了。

    上面那些东西,除了胖大海,其他的药店都有卖,玲珑托了维检堂兄,各自买了二两,然后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梨子是不能削皮的,连同梨皮一同切碎加了冰糖熬,熬出梨汁后,再加罗汉果陈皮乌梅炙甘草继续熬,两刻钟后,熄火,滤出梨汁,扔掉梨渣,继续熬煮,直到煮到浓稠

    秋梨膏熬出来了,玲珑也被顾祖父逮住审问:这方子是从哪里来的?

    玲珑一句都答不出来。

    顾祖父:“此乃成方,家中无医书食谱,你是从何处得了此等方子?又是如何知晓陈皮甘草的功效之用的?”

    玲珑吭嗤了半晌,压下了“神奇老爷爷”的念头,不发一言,扑通一声跪下。

    这事就没法解释,她没偷没抢,偏还不能,只能跪下了事。

    整整跪了一下午,跪的膝盖都青紫了。

    顾祖父这才:“除非不得己,否则不许随意使用成方制药,不可卖弄,亦不可私用药方谋利,若有人问起,你只从书中学得便是。”

    玲珑点头,瘸着腿,一拐一拐的回去,黄绢红着眼端来热水给她敷腿。

    大约四日后,玲珑的腿还是紫青一片,中院那里却送来了几册书卷。

    玲珑犹疑不定的打开一看,却是一套前朝的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