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书院考试

A+A-

    许久,已然过了巳时,书院不再招收子弟;一名夫子站在前面,招呼他们分所报名之班排队,安顿好后带着他们进入书院。

    柏江书院依山而建,林木错落有致,黑瓦白墙,灰白相间,山墻起伏,且有亭台、歇山楼阁、飞檐翘角映在青松翠柏之中,若隐若现;书院整体建筑南北对称,由卷洞圆门和诸多石门与道相连,其间道蜿蜒曲折,颇有曲径通幽处之意。

    众人四处张望,只觉书院当真气派,能留下来在此读书也算人生一大辛事,更加坚定了要考中的念头。

    绕是常年住在常平侯府那样气派的侯府里,见着柏江书院穆苏也不由得赞叹,这样雅致精妙的徽派建筑,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心旷神怡,不同于侯府高宅大院的压抑与庄重,这番景色不得不佩服古代文人的智慧与品味,这已然完全是一幅水墨画。

    夫子引着众学子到了书院正中央的树人堂,堂内正前供奉老子、孔子等圣贤画像,下首置一讲台想必是众先生授课之地。

    堂内面积十分大,摆放了许多课桌,众学子听从安排依次坐下,讲台上便又来了一名身穿夫子服的先生高声道:“书院只此一堂考试,甲班取二十人,乙班取三十人、丙班取四十人、丁班取三十人;依考试名次取人,多余不取,报名所报班便是参考此班,不得改,未曾录用则未中。”

    听闻夫子此言众学子顿时有些心慌,每班只取如此少的人,今日前来参考的可是少有千余人;这可相当于十取一的比例,许多学子心中懊悔应当报低一点的班级,只要能进了书院就行。

    特别是报了甲班的学子现下都有些冒虚汗,只取十人,这可比其他班还要严苛;有人不服气便起身询问夫子:“夫子,学生不明为何乙、丙、丁班取三四十人,甲班却只取十人,这未免有些太少了。”

    见有人先出头,其余众人见状也都分分开口询问。

    夫子也不慌张淡淡看了一眼率先询问的学生,淡淡开口:“甲班为书院学识积淀最深,学问最好的学生;其中每人皆有举人功名在身,且已有下场会试的资格,报了甲班便证明你们对自己的学识有自信,能够比拟举人冲击进士功名;历年乡试约有十万人报考,乡试最后录取一百人左右,比例为一千人取一人,如此才有资格参与三年一次的会试,进行与三四万举人一同相较取一百五十余人得贡士功名,再参加殿试这才能鱼跃龙门取得进士功名光宗耀祖。”

    夫子完一番话停了下来,再看一眼那学子冷冷道:“你才同一百余人不到相较,一百人取十人的会便已胆怯何以参加乡试、会试乃至殿试?”

    学子捏着衣袖不停的擦拭额间的汗水,特意为今日参加书院考试穿上的彰显功名的秀才服显得有些尴尬。

    “学学生知错,夫子见谅。”那秀才脸颊通红,只得支支吾吾道了歉行礼后立马坐下。

    如此一番,堂内众人也都不再敢言语,一时之间偌大的树人堂里竟然安静的没有一丝声响。

    安静下来后书院书童们依次派发试卷,所有试卷派发完后;另一夫子上前点燃堂前香炉里的一柱香道:“香燃尽便交卷。”

    夫子话落后,便敲响一旁的编钟,正式开始考试,堂内齐刷刷的只有纸张翻阅的声音。

    穆苏打开丁字班的考卷,先将考卷通篇阅览了一遍,心里有了大概的把握,随即从书箱里拿出笔墨与砚台,开始慢慢研磨。

    丁字班的考卷没有那么难,至少没有平日里穆苏做的外祖父出的题卷难,第一道大题便是通篇的帖经题,穆苏刚刚匆匆扫视过一遍,并没有答不上来的,只是这样的题不得马虎万万不能写错了字,不然便是因失大。

    穆苏研好磨,提笔开始答起题来,既然试卷没有那么难,他便有时间好好的书写一下,赏心悦目的书写可是拿高分的关键,毕竟先生批阅这么多试卷难免心浮气躁,更何况这可是最注重一好字的古代。

    很快答完,检查一遍无误穆苏开始答接下来的墨义题;这题也是他拿的,不过穆苏想要精益求精他先是看了一遍考题随后在脑海中组织最精炼准确的语言,然后再写上答案。

    这两道题占整张试卷的比例极高,约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毕竟十岁以下的孩童能将四书五经全都参透已是不易。

    将这样大的两道题拿下,穆苏也松了口气,越发胸有成竹,再看接下来的策问题,微微皱了皱眉头,看来这策问题便是此次考试的分水岭了。

    此题大意是问,古时有一七岁孩童为一耕读之家的独子,家有几十亩良田,称得上富裕,祖上几代读书科举想要考上功名改换门庭,但科举之道难于登天,无甚根基,考了几代只孩童父亲得中童生,却也四十有余,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再继续科考专心在家教导儿子,希望儿子继承父志,祖上几代心愿改换门庭。

    父亲自对儿子悉心教导、颇为严苛,日夜刻苦;孩童年幼身体娇弱吃不得苦,生了大病,母亲哭泣哀求夫君莫要如此,痴狂于科考一途,岂非要家中断后?

    父亲想要出言反驳,但几代单传子嗣单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问:若汝为此孩童应当如何?

    穆苏指微微摩挲笔杆,暗自思量这题好不刁钻,若是听从母亲之意就此放弃那么便认为此子心性并不坚毅,或是贪生怕死吃不得苦。

    可若是秉承父志答不畏艰苦,继续读书,又置性命于不顾,家中断后,也是不值当;如何答皆为为难。

    同他前来一同应考丁字班的孩童皆才不超十岁,同这题中的孩童年龄相当,很有代入感,而他们这些孩童想到读书要葬送了性命肯定是不愿的,穆苏觉得应有大部分孩童会答性命为重,功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

    这样一来书院的夫子定是不喜的,若无求学之心还来书院干嘛,是否日后有一点艰难险阻便要放弃?

    感叹一声书院这题出的可真诛心,若是稍微成年一点的人许是会答不畏艰苦,毕竟也都知道只是纸上而已,总比放弃来的好;可孩童们就不会有这般七窍玲珑心,以及不畏生死的决心了。

    思量一番穆苏开始动笔,他就来个鱼与熊掌兼得之法;他答大病之后先安抚伤怀的母亲,好好将养身体,之后向父亲明志自己仍然想要科举读书,考取功名改换门庭,然后向父亲言明身体的重要性,请父亲教导他学习五禽戏锻炼身体,学习与休息安排得当,不放松读书,也不贪多损耗身体。

    如此劳逸结合方为上上策。

    将这道题答完之后,穆苏轻轻吐了口浊气,扭动了一下酸软的腕;开始答后面的文章,试帖诗穆苏放在最后面答。

    为时几个月的练习与教导,他已经能写出中规中矩的试帖诗了;虽不出彩但也挑不出太大的差错,穆苏觉得这样就好。

    终于将题纸全都写满,穆苏放下中的毛笔,微微阖眼,让酸涩的眼睛休息一下;过了片刻睁眼静静开始过滤一遍他的答卷,仔仔细细检查有没有哪里答错,有没有错别字,好及时纠正。

    检查完后,抬头看了一眼前面香炉里的香还有极的一截,再看了一眼堂内的学子仍在奋笔疾书;穆苏感慨外祖父当真是厉害,平日在家时便每日给他出一套题,让他在规定时间做完。

    现在便能觉出厉害来了,外祖父肯定把他做题的时间给缩短了,不然为何他能如此快的做完。

    可见一个好的先生是有多么重要,穆苏心里觉着真幸运,这辈子他还是有福的,投身侯爵世家,外祖又是书香世家,科举还能得大儒教导;上天也极为眷顾他重生这一世了。

    穆苏神游天外,香炉内的香已然燃尽;编钟再次被敲响,夫子开口让所有人停下笔,不准再作答。

    随后门外书童们鱼贯而入开始收众学子面前的考卷,不少考生面容悲戚,他们有的人还没答完,有的人则懊恼自己答的不好。

    不过这都于事无补了,收完试卷夫子上来告知,十日后再来书院看录取通知,到时会张贴在书院门前的告示栏上,现在就请各位学子各自散去。

    夫子走后,学子们便三三两两结伴离去,一同讨论此次考试的题目真难,答的如何,对比答案,探讨学问。

    穆苏收拾好书箱,也准备出去;抬头却见江淮正背着书箱定定看着自己道:“穆兄,我们一同走吧。”

    盛情难却,穆苏只得答应。

    两人便一同前行,江淮话多不停着今日的考题,问穆苏答的什么?

    穆苏一一回答,江淮的脸色也是忽好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