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中了

A+A-

    

    中文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听到这话,杜青山眼睛一亮,“祖父的确非常想念姑姑,尤其是想念姑姑做的点心,回到京城就住在家里,祖父我一定很开心。”



    姑侄叙话,聊得开心。



    杜青山自然而然地就把今天发生的事情跟杜娴了一遍。



    杜娴想了想,感慨万千,“跟杜家村的这一对老两口的做法相比,我父亲就非常好。当初大火过后,父亲以为我没了,还专门回来,在杜家祖坟这边立了衣冠冢。”



    “一直以来他非常自责,当初没有能力保护我,早早死在宫里。其实那时候我知道,父亲已经尽力了。”



    杜青山点了点头,“她们做得的确很过分,好在杜青松还有点良心,记得自己妹妹曾经对家人那么好。”



    杜娴也点了点头,“杜青松这几年的表现的确不错,他祖父祖母耍无赖的时候,都是他出面赔礼道歉,所以那家人看上去颇为自在。”



    “不忘恩的人,还能相处。有杜青松这个明白人在,那一对老两口翻腾不出什么风浪。以青松的聪明,也不会让他祖父和祖母跟着去京城的。”



    杜青山点头,“当初姐姐敲打杜青松,也是这个原因。好在,他没让我们失望。”



    侄子回来,杜娴想尽办法,给侄子做好吃的。



    日子过得快乐,而又安心。



    杜青松请了道士,选了日子,三天后,在杜家祖坟之地下葬。杜青梅有了坟冢,有了石头墓碑。上面记录了她的生平,虽然短暂,但也算是波澜起伏。



    不仅如此,棺椁里,杜青松还给妹妹杜青梅放了一套首饰。这是用他赶考积攒下来的银子,亲自去挑选的。



    这套银首饰,不贵重,但是杜青松的一片心意。



    希望妹妹能够在地下安息,也希望妹妹能够早日投胎到富贵人家,就不用轻易丢掉性命。



    这一桩事情,终于妥善解决,成为杜家村,乃至青山县茶余饭后的谈资。



    杜族长从儿子那里得知,青山不希望他们建造娘娘庙,反而让他们开发娘娘山,建造娘娘镇。



    事关整个杜家村,杜族长做不了主,专门找王里长商量。



    这个村子,除了杜姓,另外一个大姓,就是王姓。



    王里长仔细想想之后,“族长,娘娘镇咱们要建造,娘娘山咱们也要开发,到时候把娘娘庙建造在山上。这些人来看景的时候,还能拜拜娘娘,岂不是更好?”



    杜族长犹豫,“可是我听青山她姐姐不想高调。”



    王里长不以为然,“杜老哥,要是别人建造生祠,或许德不服众。可青雪,她功德无量,令人敬佩。



    你还记得青雪创造的针法,可以解决产妇难产,还大出血的针法吗?”



    杜族长点头,“记得,当然记得。在前朝,青雪上报给吴县令,吴县令上报朝廷,但没人重视。当时当今皇帝登基之后,才全面推广。”



    “对,这就功德无量的事情。”王里长回答,“当初青山在吴县令的支持之下,教授青山县的稳婆学习。这几年,咱们青山县几乎没有难产的死婴和产妇。若是全大新都得到推广,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也一定能挽救很多女子的和婴儿性命。”



    杜族长深以为然,“这样的功德,惠及千千万万百姓。不行,我要写封信,让青山送到京城,让娘娘看到。这个娘娘庙,咱们一定要建造。”



    王里长召集了村里其他人,他们也纷纷赞成。



    盛情难却,杜青山写了一封信,然后让人送去京城。



    在等成绩的时候,杜青山很清闲,没事做,就来到学堂,给孩子们上课。



    杜家学堂,经过修缮,也算是窗明几净。



    现在不仅有杜家村的三十多个孩子在这里读书,就连周围村子又有人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现在已经高达七十多人。



    王夫子的学堂人少了,就被杜族长聘请过来这边教书。



    王夫子也愿意,反正两个村里离得不远,每天坐着牛车过来上课,中午在这边吃饭。



    现在看到自己的四个好学生,王夫子也很开心,一起讨论学问,如何教孩子读书等等。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放榜之日。



    杜青山虽然不在,但留了侍卫在府城等待。



    侍卫身高体壮,很快就挤进去。



    看到第三名是他家少爷杜青山,十分高兴。继续往下看,哎呦,杜青玉考了二十六,杜青松三十八,王振山这个人更加幸运,最后一名。



    得到了这样的名次,侍卫赶紧骑马去报信。



    学堂里,侍卫在的门口大喊,“少爷,中了,中了。”



    正在附近闲逛的杜族长听到这话,立即跑过来问:“除了青山中了,还有谁中了?”



    “另外三个少爷也中了,杜青玉二十六名”



    杜族长一听孙子杜青玉也中了,顿时眉开眼笑,“我儿子中了,中了第二十六名。”



    王里长听到声音,大喊,“我儿子呢?”



    “中了,最后一名。”



    王里长才不管这些,哈哈大笑,“最后一名,那也是举人,我儿子是举人老爷了。”



    杜老头这几天一直生杜青松的气,但听到外面喊中了,也坐不住了,能不能成为老太爷,就看杜青松能不能中举?



    杜老头跑出来,得知杜青松也考上了举人,特别高兴,对老妻:“行了,你是长辈,还跟晚辈生气?现在青松考上举人了,以后再考上进士,就是官老爷了。”



    原本还在生气的杜老太,此时听到杜青松考上了,也很高兴,“老爷子,你也出去找族长问问,要不要办酒席?怎么办?咱们可不能比别人差。”



    “那当然,扬眉吐气的事情,当然不能被别人比下去。”杜老头心里高兴,喜滋滋地出去显摆。



    学堂里的四个年轻伙子,听到考上了,也松口气。



    王振山替杜青山惋惜,“青山,这一次你亏了。



    若是没有厕号的影响,你一定能考上解元。”



    “你不是也在厕号吗?应该也受到影响。”杜青山笑笑,并不在意。



    王振山摇头,“那不一样,我用了你给的药丸,提神醒脑,而且我也不敢开差,注意力集中,并没有受到厕号影响。我还觉得比平时思维敏捷,考得更好。没有你的药丸子,我不定就落榜了。”



    秋日黄昏,夕阳给王村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纱,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村子中间坡上的一户人家,三排破旧的茅草房,每排几间,前院二百多平米的地上铺满了红彤彤的辣椒,第一排几间房的屋顶上也铺满了辣椒。站在远处望去红房子红地,很是喜庆。



    三个穿着打补丁衣服身体瘦弱的女孩拿着树枝站在院子里,驱赶想要偷吃辣椒的鸡。



    这三个女孩是三姐妹,最大的今年六岁,名叫王盼弟,中间的四岁王招弟,最的两岁多王求弟。



    她们是这户人家家主长子长媳的女儿。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辣椒是她们和家里的长辈从地里的辣椒树上摘下来,洗干净摊开到打扫干净的地上晒。



    这么多的辣椒都是秋辣椒,用来做干辣椒,一部分自家吃,一部分卖掉。



    空气里充沛辣椒呛人的气味,三个女孩不时的打喷嚏,不过,她们的脸上没有不耐烦的表情,因为晚饭不喝稀稀的粥,而是吃大米饭。



    王家人口多地少,产粮食少,一天两顿饭,早饭吃糙米和精米混合煮的米饭,菜还不放油,晚饭吃糙米熬的寡淡的粥,连最简单最省钱的凉菜都没有。



    自从王家家主的二儿媳李青青进家门服家主后,早饭的饭是纯精米,炒菜要放油,晚饭从稀粥变成了糙米和精米混合煮的米饭还有菜。



    米饭吃进肚子,半夜不会饿醒了,也不会饿到胃疼难受,还有新鲜放了盐的菜吃,生活有滋有味,幸福感倍增。



    老二王招弟生着一张圆脸,鼻子单眼皮,皮肤微黑,头发稀黄,梳着辫,目光有点怯懦,瞟了几眼厨房,从哪里面已经飘出来猪油香味,肚子再次咕噜叫,忍不住道:“我看见婶婶拿了好多辣椒还有一点大蒜,晚上是不是吃辣椒啊?”



    “是吗?”长姐王盼弟长脸眼睛大鼻子,鼻梁还有点塌,皮肤比王招弟还要黑些,目光没有神采,身材比同龄孩童瘦,语气有些担心的道:“可是辣椒要卖银钱。”



    前两天她娘张花也就是张氏,做了炒辣椒,只炒了四个,都装不了一盘,就被爷爷、奶奶骂了。她担心李青青被爷爷、奶奶骂。



    “吃辣椒。我要吃婶婶做的辣椒。”三妹王求弟身高不到三尺,瘦干肤黑,淡黄稀疏的头发扎个朝天辫,像个发育不良的豆芽,年龄很,话已经流畅了,只是一辣椒,就馋的忍不住流口水。



    “一会儿就能吃到大米饭、辣椒。”王招弟自言自语,内心欢喜笑了。



    王盼弟特意道:“要等爷爷、奶奶、爹回来才能吃。”



    她们的娘张氏腆着大肚子从堂屋里走出来,朝她们高声骂道:“天要黑了,还不知道把辣椒收起来?



    眼里这么没活,蠢死!”



    张氏今年二十六岁,跟王志已是第三婚。



    她头婚嫁的是木匠,可惜木匠短命,新婚半年就去世了,连个孩子都没留给她。



    二婚嫁给了比她大十岁的屠夫,这个屠夫有一个女儿,她对继女挺好,可是这个继女年纪竟然会谎,污蔑她虐待,屠夫偏听偏信打她,有一回把她打的昏迷一天一夜,她为了活下来不得不跟屠夫和离。



    三婚嫁给了比她两岁的王志。王志家境贫穷,身有残疾,是主母刘氏初婚带过来的,王老头的继子,不过好在王志没过亲是头婚。



    婚后,两人一开始感情挺好,后来张氏一连生了三个女儿,王志生气没有儿子,对张氏心生不满,不怎么去张氏娘家,对三个女儿也不怎么搭理。



    如今张氏又怀了第四胎,她和王志极其盼望这一胎是男婴。



    “收辣椒。”



    “快把簸箕拿过来。”



    “簸箕好大,我拿不动。”



    三姐妹丢掉树枝,拿来簸箕,把地上的辣椒捡到簸箕里面。



    张氏有些费劲的蹲下来跟着女儿一起捡辣椒,还不时的赶一赶过来凑热闹偷吃辣椒的鸡。



    这群鸡二十三只,不到两个月,公鸡的冠子还没长起来,就会打鸣了,吃不到辣椒气愤的喔喔打鸣,鸣声不长声音低,像个太监。



    母女四人收辣椒的时候,厨房的李青青、王桔正在生火做饭菜。



    李青青今年十六岁,穿着打有补丁的青色棉质长裙,腰上系着一根灰布带,显出纤细的腰身,身材瘦高,浓密的乌发梳着圆髻,戴着一支雕有蝉纹图案的木钗,长着鹅蛋脸,皮肤微黄,柳叶眉、大眼睛、高鼻梁、嘴巴,眉清目秀,目光有神,容貌比张氏好看许多,在王村数一数二。



    她出身贫寒,娘家在几十里外山脚下的泉村,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



    娘家为了给她三个哥哥弟弟娶媳妇,把她们三姐妹的聘礼全部扣下来,没有给她们嫁妆,连嫁衣都没有,就这么让她们嫁人了。



    李青青微薄的嫁妆还是两个已经出嫁的姐姐想尽办法凑的。



    以她的容貌,摊上这样贫穷的娘家,嫁不到镇子,只能嫁到村子。



    好在王村比泉村富裕些,王家好歹能够吃饱,不会饿肚子。



    王桔是李青青的姑子,也是王家家主最的女儿,穿着破旧的灰色衣裤,今年八岁,大圆脸,身体干瘦,两道粗眉毛,大眼睛凹陷,看上去脑袋大身子,营养不良。



    她是早产儿,从生下来至今老生病吃药,家里在她身上花了许多银钱。



    长年生病花钱,导致她的性格内向沉闷。不过,她跟刘氏、张氏一样勤劳,眼里有活,哪怕身体不好,也不会闲着,干力所能及的活。



    农家生火孩子都能干,不过,李青青炒菜对火候有一定的要求。



    这两个月来,姑嫂二人做饭,姑子生火,嫂子做饭菜,配合挺好。



    李青青把煮好的大米饭从锅里盛出来放进木盆里,再用木盖盖上防止凉了,近十口人的饭,木盆又重,她双把木盆端到堂屋的八仙桌上,返回时王桔已经脚利索的把大铁锅洗干净了。



    家里只有一个灶眼一口铁锅,又做饭来又炒菜。



    新媳妇李青青愿望之一是添一个灶眼添一口铁锅。



    “妹妹,把火弄点。”李青青语气活泼,还有点激动,今晚要用辣椒做一道新菜给家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