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风月(九十六)

A+A-

    几年以后,母亲,与“父亲”,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各自的家族,准备为此张罗亲事。

    这时,人们才发现,当初的戏言,竟已成了真。

    “父亲”执意要娶母亲,甚至到达了以死相逼的激烈地步。

    母亲听闻后,有些无奈!她也没想到,“父亲”居然会愿与她成双结对,共度一生。

    或许“父亲”还不懂事,不想过早地离开自己。母亲合理地想像到。她与“父亲”一起生活了这么久,当然了解“父亲”的日常习性。

    别看“父亲”已经长大,那副成熟的躯壳里,可还藏着一个傲娇的孩子呢!

    先将就着吧!等哪天“父亲”懂事了,可能就明白了自己的荒唐之举。那时再从其身边离开,自寻良家吧!母亲这样安慰着自己。

    母亲私下答应了“父亲”的求婚之举。她实在不想自己亲密的伙伴,为了婚姻一事,白白葬送了性命。

    两人的结缘,犯了关世家的大忌。动怒的家族掌权者们,联合起来,将她们一同流放到了放置废弃实验品的禁忌之地中。

    被流放到禁忌之地,也没什么可怕。这里更加幽静,更有利于推动关研究进程。

    少了外界的风言风语后,母亲还蛮喜欢这个山清水秀的无人地。

    有时,研究累了,“父亲”还会拉着母亲的,去溪边河,戏水捉螃蟹;或者去峰顶山头,赏夜观日出。

    两人,还是像时候那般,一如既往地亲密。

    时间,似乎不能割离她们之间的情意。

    坐石台上等日出的那一段时刻,母亲偶尔会发觉,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

    童年的她们,也会坐在峰顶的石台上,期待日出时的光彩耀人。

    那时,露水刚凝,虫儿才醒。未睡醒的笨松鼠,还会因为撞上树干,掉落到树木下的柔软草地上,从而惊扰起一群胆的山雀儿。

    “父亲”会把脑袋搁在母亲的肩头上,眯着惺忪的眼眸,不住抱怨太阳先生的偷懒。

    待母亲发觉“父亲”没有了声响,进而转头查看时,会发现身边那只迷人的妖精,又睡眯了过去。

    晨光照散在妖精洁白的脸颊上,明媚动人,华彩耀人。

    这一刻,时光静美,微妙香洁。

    母亲不禁为之动情,暗许心愿:愿伟大的关之神,能让这美好的一幕,再现于未来!

    后来,心愿成了真,母亲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人心变了。过去的景象,便失去了它原本的光彩。

    有些人,有些事,还是保留在过去,更加美好。

    身边的妖精,依然迷人。可那位观看妖精的女子,心乱如麻。

    母亲对“父亲”生发的情意,只停留在友情之上,无法越界,发展成为爱情。她也不认为,自己跟“父亲”的情意,最终会发展到爱情,甚至是恋情这一步。

    她们本都是女子,惊才艳艳的旷世奇女子,何来男女相恋一。

    母亲原以为,“父亲”对自己的喜欢,只是源自一种孩子式的依恋。这种孩子式的依恋,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被抹除。

    五年,十年过去了,“父亲”对母亲的喜爱,依然没有消退。母亲开始意识到:“父亲”真把这份情意,当成了“爱情”来对待。

    母亲接受不了这种奇特的爱情。她没法把对“父亲”的喜欢,当成那种男女式的喜欢。

    爱情固然可以神圣美好到不分性别,但母亲还是接受不了这种奇特的爱情。她更渴望那种正常的男女之恋。

    或者,母亲还没做好准备,去接受这种偏离世俗的双女式恋爱。

    很抱歉,她准备不了。

    从到大,母亲都把“父亲”,当成了最亲近的闺蜜。

    忽然要把“闺蜜”转变成“丈夫”,这对她而言,实是一件很荒谬的怪事儿。

    母亲,有她自己的恋爱幻想,她幻想:有一天,白马银枪的王子,横扫掉一切的障碍后,阳光自信地,走到愿为之守护一生的女子面前。那时,万丈光芒,刺穿黑暗;神女现世,轻吟咏唱。这整个的世间生灵,都在祝福。王子也幸福地低头,等待女子接受戒指的那一美好时刻,然后壮烈地死去。

    故事唯美,结局凄惨。这即是母亲所信奉的黑暗恋爱。

    母亲早把自己当成了非人存在。她怎么会痴迷于那种无聊的恋爱过程。

    她的爱情观里,恋爱上升到最幸福时,对方必须死亡。

    死亡,是种美的艺术体现。恋爱最幸福时的死亡,更是种美的极高艺术的体现。她享受这种艺术绽放的迷幻过程。

    因此,即使母亲接受了双女式恋爱,把“闺蜜”当成了“丈夫”,那么由于爱情观的影响,“父亲”最后必然会夭折于母亲的怀抱之中。

    出于私心,母亲还舍不得“父亲”的夭折。

    她习惯了“父亲”的傲娇,习惯了“父亲”为她的出头,也习惯了“父亲”对她的疼爱。

    两人一起生活了这么久,早已把彼此,融为了自身的一部分。

    母亲承认,自己对“父亲”,也怀有一种孩子式的依恋。这种孩子式的依恋,同样未随时间的发展,而被抹除。

    不过,她跟任性不懂事的“父亲”不同。她分得清“孩子式的依恋”与“恋爱”之间的差别。

    出身于家规严谨的名门望族,加之自幼学习古经旧典,母亲对于传统的恋爱观念,十分清楚,也十分认同。

    这样的常理熏陶下,母亲从幼年起,并明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她处处心,免使自己跟“父亲”的情意,滑入扭曲的恋爱之中。

    她还时刻提醒“父亲”,两人的关系,依然维持在友谊的度量之内。

    结果,“父亲”还是迷糊过头,混淆了“友情”与“爱情”的界限。真是一只长不大的任性妖精。

    面对这样的任性妖精,母亲依然维持着儿时的宠溺。

    就在这种“宠溺”和“对正常恋爱的向往”之中,母亲一直纠结自己该选哪一个目标,所以总是心乱如麻。

    其实,母亲主动陪伴了“父亲”这么多年,就是最好的抉择答案。

    如果没有变化,母亲会一直陪在“父亲”身边,直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