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又来一个大活
:
果然是无人区,这部电影因为特殊原因可是被压了四年才上映。
宁远听完宁昊讲的故事梗概,也没话。这部片子是肯定要拍的,压四年也得拍。宁远又不缺那几千万过日子。
“行,你这头就开始筹备吧,演员选角什么的就开始吧,回头把预算做好。”
宁昊点点头。
随后宁远放下档期表,看着那边玩的王卓,见到她毫无反应,就敲了下桌子。
“嘿嘿嘿嘿。”王卓漏出一个略显尴尬的微笑。
宁远正向调侃她几句,桌子上的响了。宁远一看来电,是大舅李明堂。
“我王同学,你不是准备退休了吧?”宁远挂了电话调侃道。
王卓收起,直接趴在桌子上,直接“装死。”
电话里也没什么别的事,就是让宁远晚上一起吃饭,并要给他介绍个人认识。
宁远自然应允下来。
记住址26kw.cc
“哈哈哈。”
“你是魔鬼吗,都不叫救护车抢救一下?就直接给我送火葬场了?”
“本人不在。”
宁远笑着道:“晓棠,联系火葬场。”
晚上的时候,吃饭就选在了宁远家的安宁酒店,除了大舅和韩山平意外,还有一个来人让宁远意外。
t市一号。
“有这个必要?”
“”
而两杯酒喝下去,这才明了来意。
t山方面想要邀请一位国内的一流导演,来拍摄一部大片。
这是大舅介绍了以后宁远才知道,宁远虽然心里很诧异,但表面还是很热情的打着招呼。
对方虽然级别不低,但对于宁远来谈不上任何的威慑性,而对方显然也是知道宁远的背景如何,所以双方这顿饭吃的面上也是很和谐。
宁远这边听着对面这位一方大员在非常真切的话,心里却很吃惊。
想不到这个活,到他里了。
“我们的城市文化底蕴很深,评剧、皮影等都起源于这里。但是,外界对这些都知之甚少。t山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急需进行一次有力的城市宣传,而用电影的形式无疑是最有效、最好的方式。”
“就想到要用艺术的方式记录大地震给t汕人带来的伤痕和苦难,以及t汕在灾后重建中经历的一系列变化”
除此之外,这背景就在这明面上摆着呢。
如果没有宁远吗,这种任务肯定最后会落在跟中影关系密切的华艺上,毕竟对方有一个大导演冯晓刚。
不过这也很合理。
毕竟宁远目前本人就是国内一线大导演了,还是在商业片上非常出色的导演。国内票房成绩可以是独树一帜了。
并问了对方一个问题。
“咱们这边想要投资拍摄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但是有宁远在,名气、能力、票房、关系全都占优势的人在,理所当然的成了第一人选。
宁远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就把这活接下来了。
“第一种是投资5000万,这个拍摄水准呢,大概就是云水谣这种水准的电影。”
“第二个是投资2亿左右,拍摄水准,大概就跟夜宴十面埋伏这种程度差不多。”
这句话给对方问住了,t汕方面虽然希望邀请国内一流导演,拍出一部“大片”的意愿,但是对于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其实也没有全面的概念。
宁远想了想,然后给对方提出了三个选项作为参考。
随后谈到投资份额上,t汕方面提出要最少投资一半的份额,“我们必须成为大股东,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主旋律’。”
宁远对这种法很认同,这时候应该没人想到这部戏上映会拿到非常好的票房。
“第三个就是投资3亿左右,水准差不多就跟今年暑期档最热门的那部赤壁相当。”
对方想了想,就选了2亿这个档次的制作水准。
事情就算定下了。最后也算是宾主尽欢。
回家后,宁远直接去书房了,6年的时候老爹宁世南就在万岁军里,还参加了地震后的救援工作。
韩山平代表中影方面也投资了600万,毕竟这种主旋律电影,全让中影投了也是应该的。
最后的投资比例就成了t市6000万,银禾传媒5400万,中影600万。
宁远当然明白父亲的是什么意思。
“好不好拍,这个事也不能推啊。”
“这个电影可不好拍啊。”
听到来意之后,宁世南叹了一口后跟宁远了这样一句话。
宁世南就跟儿子讲了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宁远则拿着笔记本,不断的记下一些内容。
回去以后又开始查资料,因为他记得,原的大地震是改编自一本,但宁远忘记这个的名字了。
宁世南点了点头,这种事情,不管难不难,到了这就不能往外推。哪怕是明知道事情干的好坏都得挨骂,也得认。
“当时我们接到命令的时候是晚上,立马就吹集合号了,全员开往震区”
而后闲着的王卓正好被宁远叫过来一起跟着改编剧本。
“剧本初稿就交给你了。”宁远把交给王卓之后道。
随后宁远终于在睡觉前,找到了这本,名叫余震,是一个名叫张玲的女作家写的。
第二天宁远就开始让人联系了那个作家,买下影视改编权,随后就开始改变剧本。
王卓愁眉苦脸的点点头,“我知道了。”
“这个,不要完全照搬,首先方登的养父母的身份,换成军官和军医,还有就是方登被养父猥亵的情节也删掉,总之,可以体现出父爱,不要有多余的情感。这个禁忌类的我就不在提了。第二是原本的视角,是这个灯,也就是方登,但是剧本视角,你要给我换成李元妮,也是就她母亲的视角,来进行叙事。”
“这题材?”王卓质疑道。
宁远道:“这电影是t汕和银禾中影联合投资的,初步预定的投资是2亿,不排除后面还有追加的可能,这个意义有多重大你知道了吧?”
故事以灯的视角出发,描述的,是她在那23秒后,长达32年的“余震”,是她被这个天灾毁的彻彻底底的人生。
灯三次想自我了断,却又呼救,这是很矛盾的,她被折磨的想死,却又想活着,所以在她每次鼓起勇气后,她又会向别人求救。
这也是宁远在看过之后发现的。
原的里,也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叙事,而是将所有时间点都打乱,以记忆闪回的方式进行描述,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故事的主角,始终是灯一个。
所以,元妮总是在丈夫女儿的遗像前,插几支香,用盆子泡着几只番茄,她每年买课本教具都买双份,每年都去翻一翻方凳的坟,将课本放进去,每年祭拜他们父女的时候,总一遍遍念叨着新家在哪儿,回家的路怎么走,总是一个人死死守着念叨了20多年的家。
方达要接她离开,她不愿意。
而电影里却悄悄地将视角放到了“妈妈”元妮身上,元妮成了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可是,和灯一次次求死不同的是,元妮早在那场余震中,没拉住丈夫的,在那个二选一的选项中,选择儿子方达的时候,已经死了。
活着,不过是剩下一个用来为丈夫女儿赎罪,为方家赎罪,照顾儿子长大的躯壳。
站在里,灯的角度,妈妈选择了弟弟,放弃了她,而站在电影里,元妮的角度,她却是亲“杀”了自己的女儿。
方达要她给自己找一个老伴有个照应,她也不愿意。
方达要给她买房子,她不愿意。
虽然电影在故事处理上,尽量往靠拢,但仅仅是叙事角度的替换,其实就能看出,大地震后,留在她们心中的“余震”,是天差地别的结果。
视角很明显不适合改变电影,所以宁远还是的选择原电影的中的叙事模式。
同时宁远还给冯晓刚特意打了个电话,邀请他共同执导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