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牙好
商量了一个多时,孙家人开始分头行动。
孙七爷亲自带人去大湾村胡家,事情就是由这里起的头,这看似普通农民的一家人,后头有大背景。
先把他们安抚好了,事情会好办一些。
孙七爷做事倒是十分干脆,到了胡家亲自赔礼道歉,弯下数十年没弯过的腰杆时,没有半丝含乎。
然后开出赔偿条件:
一,大湾村米厂物归原主;
二、除医药费外,赔偿被撞伤的徐彩霞五十万元人民币。这还是在对方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万一落下什么后遗症或是残疾,再加三十万。如果人救不过来,一次性赔偿一百万。
不可谓是不大方,诚意是给得足足的。
一百万,对胡家人来,那不只是没见过的一笔巨款,连梦都没梦到过。
可不敢做这么离谱的梦。
其他几个人看似都呆住了,不话,没反应。
石常理勉强稳着心神,按照林欢颜的交待,这事他做不得主,要和外甥女商量过后才能决定。
孙七爷也不逼他,和颜悦色地,他想直接和伤者的直系亲属,就是石常理的外甥女谈谈。
石常理正犹豫着怎么回他,“嗷”地一声从炕上扑过来一道人影。
从炕上扑来的是郭碧玉。
老太太才知道自己大闺女被伤成了什么样,又是残疾又是救不过来的,现在还昏迷着没醒过来。
一向温和懦弱的老人家,生平第一次,爆发了!
看不见,看不见那话的人,看不见自己家屋里来的人都站在哪坐在哪,看不见土炕和地面之间的高度,看不见鞋子摆在哪儿
也不必看了,什么都顾不得。
只管张着两只,往那话音传来的地方扑。
只想抓住那人,那个教育出一个故意开车把人往死里碰的辈的人,那个温温和和语气平稳地谈论着,她女儿要是死了就给一百万的人,撕碎他!
从没和人动过这样大肝火,从没这么激怒到不能自已,从来也没和人动过打过架。
所以,在郭碧玉的自我感觉里,她是在“扑”。
在其他人的眼里,她却是在“滚”。
直接张着就从炕上滚到地下来了。
屋子里一阵阵的惊呼。
有叫“老婆子的”,是胡铁匠;
有叫“妈”的,是卫常理胡彩云;
有叫“老嫂子”的,是跟着来的村长村支书;
还有叫着“老太太”的,是孙七爷和他带来的人。
扶的扶抱的抱,总算把老太太又弄回了炕上。
孙七爷探着身子,伸右扶着炕沿,关切问:“老太太怎么样嘶!”
一个的身影,直扑到孙七爷的腕子上。
那身影是从屋门角落里扑过来的,在此之间,一直安安静静的,没发出过半点声响。
进屋后孙七爷就看到了这个姑娘,还夸了句:“这谁家丫头,长得真好,白白净净的,眼睛也又大又好看。”
人是在胡家屋里,当然是胡家人。
七爷这一句,是为了缓和气氛,也是变相的向胡家示好。
此时再看这姑娘,那脸,确实白,白得如纸、白得如霜,白得吓人。
那双眼,也的确是大,大大的睁着、瞪着,好似有团火在里面烧着,好似看到了自己的杀母仇人。
于是炕上地下两边都开始忙活。
炕上的给老太太抚胸口,顺气,劝着她别急别怒别冲动;问磕到哪儿了,哪觉得不对劲儿,动动脚看有没有伤着的地方
炕下孙家人围着他们家七太爷,要把那姑娘给弄下来,有想掰嘴拉头发拽肩膀的,全被孙七爷给制止了。
这个时候可不能再把这姑娘弄伤了,那和胡家的事就完全没得商量了。
于是就都在那劝,劝姑娘松口。有赔礼认错请好话的,有给买衣服买鞋买好吃的的,有吓唬警察来了要把她抓走的
不管怎么,那姑娘就是不松口,反倒是越咬越紧,中间都不带松松嘴喘口气的。
也算是门绝活儿。
其实他们不知道,早在半年前,林家院子里欣表演的那才叫“绝活儿”。整个人脚离地,光靠一张嘴一口好牙,在林凤英腕子上吊了好几分钟。
这还得是孙七爷运气好,刚低着身子看郭碧玉的情况,这才没让欣没把全部功力使出来。
炕上的郭老太太终于“唉”了一声,长长叹了口气,弱着嗓子:“我没事儿,让他们走,滚出胡家去。”
见老太太没什么事儿,胡家人才都转向了炕下头的欣。
卫常理让欣松嘴,欣不理。
胡铁匠到底是老实人,在跟着劝,欣也不理。
胡彩云就在一边看着,不出声儿。
她倒真觉得欣咬得好,解恨。
要不是自己这个年纪干那样的事儿不好,她都想上去咬一口。
最后还是郭碧玉了声:“欣啊,乖宝,让他们走!咱去医院看你妈。”
欣这才松了口。
闹成这样,自然也没办法往下谈了,孙七爷捂着腕子,带人走了。
欣在后头跳脚:“我妈要是有事,我就和你们家拼了!我妈要是活不过来,我让你们全家赔我!我去把你们,你们姓孙的家里所有的房子,都一把火烧了!”
孙家单是在河东县这一支,大大就有二十几房,一把火是真烧不完的。
可现在,这家里却真像着了火,整个河东孙家,都像是被架在火上烤着。
孙七爷亲自带人去胡家赔礼,争取达成谅解,留在家里的人也都没闲着。
他们给南方那位和孙老九合作的孙家人打电话,给在其他市县的亲戚打联系,向厅部级的那两位亲戚求助。
南方做生意那位孙老九的堂兄,一听事情闹成了这样,立刻推了个干净。
事儿都是孙老九一个人办的,和他半点儿关系都没有。
他只是有意向,只是这个生意可以研究研究,既没和老九签合同,也没注资,更没让他和人打架、抢人家米厂。
其他市县的亲戚有的根本帮不上忙,有在政商界吃得开的,一听这事儿牵连到的那几位,立刻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