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工商业初发展

A+A-

    看着跪在地上的朱棣。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相视而笑。

    “四弟,都是一家人,我还能不相信你吗?”

    “何必如此!”

    “快起来吧!”朱标把朱棣从地上拉起来。

    “老四,看来你没让咱失望,更没有被什么皇帝位迷住眼睛!”

    “好好的跟着你大哥做事吧,未来有比这皇位更好的东西给你!”朱元璋话的语气难得的缓和了一点。

    可见他对朱棣的选择还是很满意的。

    完这句话,他甚至还站起来拍了拍朱棣的肩膀。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让今年刚满十二岁的朱棣眼圈忍不住微微有些泛红。

    等朱棣也离开,大殿里只剩下朱标和朱元璋的时候。

    朱标沉吟了一下这才道:“父皇,之前听你和刘先生话,以后是要严查贪官吗?”

    “没错!”

    “咱从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你没吃过苦,不知道这些当官的若是贪污腐败,甚至搞官商勾结那一套,会对老百姓造成多大的伤害。”

    “这段时间你也看过这一方世界的历史了,除了洪武一朝,后面全部都是贪官横行,整个大明就是被这些贪官给生生败坏的,咱不整治他们,整治谁?”

    “咱不但要治吏,而且还要继续加大力度。”

    朱标闻言不由叹了口气道:“但有一点父皇你想过没有,官员的俸禄如果定太低的话,那他们面对诱惑的时候,就更容易把持不住。”

    “毕竟他们握大权,替您管理着整个帝国,越大的官儿,面对的诱惑就会越多,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想要贪腐实在是太简单了。”

    “我读明史之后发现,有明一朝就没有不贪的官儿,连张居正都不例外,因为他若是不收受贿赂,别人虽然会敬重他,但同时也会害怕他,远离他,不敢和他共事,到头来他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倒是像海瑞那样的清官才是罕见的。”

    “所以张居正的改革失败了!”

    “自己身子不正,自然根基不稳。”

    朱元璋犀利评价,到这里他又忍不住重重哼了一声道:“再了咱可是仔细给那些当官的算过的,他们的俸禄足够他们吃喝,甚至请几个仆人照顾一家老了,和他们比起来,我大明朝多的是吃不上饭的老百姓,他们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更不用风吹日晒,一生劳碌就能享用不尽,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至于敢伸贪的,咱就砍了他们的,杀了他们的头。”

    “标儿,你还是顾虑太多了,咱告诉你一个道理,这文官就像是地里的韭菜,割掉一茬,后面马上就会冒出一茬来,你不用害怕没人替你治理这个国家。”

    “倒是对他们太仁慈才会坏事。”

    朱标:“!”

    他发现自己大道理永远也不过朱元璋。

    看朱标貌似很受打击的样子,朱元璋不由呵呵一笑道:”标儿,咱知道你的意思,高薪养廉的道理咱怎么会不懂,但现在国家不允许啊!”

    “现在国家初立,正是百废待兴,需要老百姓修生养息的时候,咱不可能收太重的税,无论是商税还是农税都是如此。”

    “现在的税收也就勉强够用而已,多出来的一些还要以备不时之需,用来赈灾救民呢,可是没法子提升官员俸禄了。”

    朱标闻言点了点头。

    这个问题实话其实挺无解的。

    一千道一万还是生产力的问题,生产力不提上去,国家就穷,国家穷官员俸禄自然就低,官员俸禄低,自然就要贪,然后国家就会变得更穷。

    这是一个魔咒。

    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大都不超过三百年的根本原因。

    “我有一个建议!”朱标突然开口。

    “什么?”朱元璋脸上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情。

    “我想再成立几家官营商行,包括造纸、制糖、纺织、等等所有明末有技术改进的行业都要涉猎,然后在明初建立工坊。”

    “这些工坊具体的经营要找适合的商贾去经营,朝廷不干涉具体的内部事务,但可以派人进行监督,同时每年给这些商贾发放净收益的一部分作为酬劳。”

    “而剩下的盈利一部分可以补贴国家,一部分可以用于继续扩大生产,父皇觉得怎么样?”

    朱元璋闻言眼中顿时一亮。

    两年前,朱标建议成立了皇家钢铁商行。

    这家商行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十二个大型的冶炼工坊。

    一方面工坊冶炼的铁锅、农具等用具大大的缓解了民间铁制品稀少的现状,而且因为用到了新的炼钢之法,所以这些铁制品质量

    &p;lt;enter&p;gt;--&p;gt;&p;g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p;lt;/enter&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