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第1章底蕴

A+A-

    大连港的四个船坞之中,正在建造的是华夏的鲲鹏型航母,也是华夏海军的未来。

    其实华夏已经建造过一艘实验性的航母,那就是皇室的华夏帝国号邮轮,上面虽然没有舰岛,可甲板就是按照航母的标准制造。

    也正是那艘邮轮让华夏积累了航母建造的经验,有了建造初代航母的底气。

    四艘航母的设计上大量参考了原时空二战前英国建造的胜利号航母的设计,可以理念是极为先进的。

    就连舰载的航程、战斗力都比之一战后的竞技神号、百眼巨人号等早期航母使用的舰载优秀。

    现在的华夏海军已经不需要再考虑英国和德国的态度,凭借着自己可以生产无畏舰,加上白头鹰送上的大礼包,华夏在无畏舰数量上比起英国还多了三艘(英国佬的船刚刚又下水了-中)。

    皇家海军的多艘薄皮大馅战列巡洋舰,在韦旭看来虽然很符合英国人的需求,但占据超级无畏舰八成的建造花费,比起同吨位的无畏舰多了一半多的建造预算,怎么看都是不合算的。

    英国需要战列巡洋舰那是因为人家有着遍布全世界的领土,需要的是支援速度,依靠的是背后庞大的本土舰队撑腰。

    华夏则暂时只需要考虑西太平洋、南洋、以及不怎么重要的印度洋,都是短途作战,还有着南洋诸多港口可以作为军港补给。

    战略需求决定了双方在战舰上的建造思路不同。

    三亿华元建造的五艘超级无畏舰也不是白白花费建了五艘比较坚实的靶子。

    哪怕是韦珣知道海军的未来是航母,哪怕是韦珣一直盯着航母的研发,给出不少先进的建议,受限于舰载的航程和载弹量,初代的航母战斗力实际上不少情况下

    是不如超级无畏舰的。

    在韦旭看来,航母还没有进入列强竞争时期的时候,超级无畏舰的战斗力依旧十分可观,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建造五艘超级无畏舰,还是六万五千吨级的庞然大物,自然不能像之前建造无畏舰那样同时开建。

    华夏海军部的建造方案是批次建造,边建造边修改。

    第一艘铺设龙骨没有问题之后,还需要完成最少七成的组装,确定设计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之后才开建其余四艘。

    大张旗鼓的要建造五艘超级无畏舰,那只是虚张声势吓唬人的。

    白头鹰实力大损,英德可能会两败俱伤,华夏这个时候开建航母,目的自然是走出近海,走向大洋。

    从原本的战略防御姿态到如今的战略进攻姿态,华夏的海军从早期单纯靠从德国购买到现在可以自行建造无畏舰,尝试建造超级无畏舰,其中的艰难,不是一星半点的。

    原时空的日本借着一战大发战争财,这才有了二战时强大的联合舰队。

    现在华夏底蕴更强,时间更早的称霸西太平洋,在印度洋也没有敌,可以海军的格局已经改写。

    哪怕是华夏屡次发起对外战争和遭到敌国进攻,但华夏的发展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甚至借着和日本、沙俄的战争,华夏获得大量的外汇(战争贷款)。

    在这些资金流入市场之后,反而加快了工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华夏建国之后就和德国建立紧密的联系,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华夏的重工业几乎是从德国一点点买来的,不仅付出了真金白银,像是冶炼、开采以及一些特殊的技术,都提供了数年的优惠价格提供半成品才获得。

    借着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对抗,德国本身的资源不足,为了获得新的工业资源补充和生产力补充,德国不得不将大量的技术转给华夏。

    同时,德国在获得贸易优惠价格之后,大洒金银,将高附加值的工业设备和在华贸易所赚到的财富购买了大批大批的钢材、橡胶、合金以及委托代工各种配件。

    这也是开战到现在两年多,德国的国内没有太大的资源短缺的原因。

    工业可以靠买,靠优惠以资源换技术获得。高端人才的教育却是需要依靠一个愿意全心全意帮助华夏的顶尖强国。

    急需盟友的德国恰好又是华夏最佳的合作伙伴。

    面对协约国阵营的压力,需要华夏牵制甚至协助击败沙俄的战略需求,华夏本身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外交需求,华夏庞大的人口产生的庞大市场的贸易需求,华夏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的工业原料需求,这些都是德国想要的。

    而德国也有华夏最为需要的东西,发达且先进的工业设备和生产技术,不会轻易对外转让的军工技术,底蕴强大且位居世界前列的高端教育资源,这些都是华夏最缺乏的。

    可以德国和华夏十几年来的合作,几乎让双方完美的互补,都得到了所需要的东西。

    尤其是华夏,在十几年的合作中,相对来是占了大便宜的。

    要是华夏向英法靠拢,或者和热衷灌输皿煮自由同时又大搞排华的白头鹰,在生产技术、工业设备、教育方面都不会得到人家真心实意的帮助。

    尤其是教育,乃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之一。

    华夏的留学生在德国,几乎可以是倾囊相授,虽然不少价值极高的东西需要华夏付出代价,但最少学的到。

    现在的华

    夏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大力扶持,终于不再需要德国的大力扶持。

    工程师、科研人才这个华夏最大也是最难补齐的短板在十几年将近二十万留学生的辛苦学习后,不仅为华夏提供勉强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更是让华夏的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得以顺利的进行。

    尤其是重工业发展、化工行业发展、战舰制造、发动这些极为重要的军工相关行业,华夏几乎是全面师承德国。

    不过接下来华夏和德国的关系可能会走向对抗,至于是全面的对抗还是仅是双方各自布局,然后良性竞争,那就不知道了。

    (创作不易,书友们请到塔读阅读本书,塔读免费阅读的,算是对作者的支持吧,你的支持是作者码字的动力,书友q群55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