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镇元
玄奘想了想,他知道金蝉子与镇元子曾有奉茶的交情。何况那镇元子乃是道家上真,却又不归道门所管,连那金阙玉晨大帝,也不能符诏。故而其中自有因缘道理。
便道:“既然是镇元大仙邀请,又有老师的引荐,自无不去的道理。”
白毛鼠听了,不由开心不已。尤其是这玄奘称呼,也让她甚是欣然。
当年白毛鼠与玄奘也有几分传授的交情,虽然并不是真的师徒,玄奘却也未曾懈怠。如今称呼出来,白毛鼠便看向行者,道:“死猴子,可得叫我一声‘师祖’了。”
行者道:“你个臭老鼠精。莫以为有几分道行,就与俺见教,当心俺一棒子打死你!”
白毛鼠道:“可别凶我哩!凶我,也得叫我师祖!”
“呔!还敢欺俺!”行者拿棒作势要上前打去,玄奘当即道:“徒儿,休得放肆。”那行者听到玄奘开口,即泄了气,丧气地退到了后面。
白毛鼠见状,颇为讶异。这六耳猕猴不似悟空,野性难驯,却如此听这玄奘的话,不由得让她更加意外。
她却不知,这些日子,玄奘和行者每日赶路,但到夜晚,却会在梦中切磋。直到如今,已真正诚服了玄奘,故而有此一。
白毛鼠与众人交谈了几分,那八戒见她生的美貌,凑近了便称呼“姐姐”。她也不恼,咯咯笑着。带着师徒四人一起向五庄观的方向而去。
不一日,行过了八百黄风岭,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却是到了瀚海。
白毛鼠道:“此乃瀚海之南,再往北走,行过两千里,便是那竭国的地界,昔年苏子便是在那里传道。不过此处却无船只,得行写神通法力方可。”
事已至此,师徒四人也便不甚顾及,叫那白马化作一条白龙,张着龙须,足有百丈巨大,驮着五人越过了瀚海。
过了瀚海,又餐风宿水,行罢多时,白毛鼠来时容易,回时行走,却也不焦躁。玄奘见了,也是钦佩的很,看来这白毛鼠老师的道行果然非同可,这些年来在五庄观的修行,使得其境界越发高深。
弟子尚且如此,何况师父?想到此处,玄奘对那镇元大仙也更加期待。
又数日,见有高山挡路,只见那座山,真是好山,正所谓:日映晴林,叠叠千条红雾绕;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幽鸟乱啼青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
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崖前草秀,岭上梅香。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
如此美景,令人饱足眼福,白毛鼠便道:“到了!这便是那万寿山!”
玄奘仔细回想,果从那金蝉子的记忆中,记起了万寿山五庄观。这万寿山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吸天地灵气,取日月精华,便为那镇元子所得。
玄奘道:“那五庄观就在眼前,我等快些脚步,让那大仙等了许久,无礼得很。”
三个徒弟闻言,谨遵师命,一同赶路,很快来到前处。便见那松篁一簇,楼阁数层。不一时,来于门首观看,果真看到个洞天福地,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遂都一齐进去。又见那二门上有一对春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这好去处,与那花果山也不逊色也!”众人不禁赞道。言谈间,二门俱开,那里面急急忙忙,走出两个童儿来,长得粉妆玉琢,煞是可爱,见了白毛鼠便称呼道:“师姐,可回来了,师父已就等多时了!”
八戒连忙凑上前去:“两个童儿,我们远道而来,不知有没有什么招待的?”
两个童儿避开,脸上浮现出嫌弃之色,幸好看到玄奘,方才缓和了几分,道:“有是有,但却不是给你的。须得请圣僧去吃。”
便请玄奘进入到了五庄观中,遍观观内景色,俱都美不胜收,及至正殿观看。原来是向南的五间大殿,都是上明下暗的雕花格子。那仙童推开格子,请玄奘入殿,只见那壁中间挂着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设一张朱红雕漆的香几,几上有一副黄金炉瓶,炉边有方便整香。
奉请座下,两个童子去请老师。很快,便看到一个道人从内殿缓慢走出,那道士穿一领百衲袍,系一条吕公绦,持拂尘,仙风道骨。一眼看去,便知是神仙中人。
师徒四人不敢无礼,都站起身来,见礼对待。那道人正是镇元子,看到四人都来了,也是抚须微笑,道:“圣僧奉法旨前去西天取经,乃大功德,大造化也。今途径我五庄观,岂能不作招待?”
玄奘连道:“不敢”。镇元子却让白毛鼠去打来了四枚草还丹,供师徒四人食用。
那八戒见了人参果,当即大喜,拿起一个就要往嘴里塞,塞了一个,又想吃第二个,被行者打在上,道:“呆子,你好不知知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像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可。”
镇元子闻言,抚须笑道:“如有缘,纵千万个也吃得。只是须得明心,方能得知。”
那八戒连忙起身道:“大仙,你看看,我一口就吃了,什么滋味都没尝到。你的缘却是如何,要怎么方能得有?”
镇元子道:“若你等有人能拜在我的门下,受地仙教化,自有吃不完的草还丹供养。”
镇元子此言,竟有要收徒之心,这倒是让师徒四人都没想到。他四人原以为镇元子是念在当年的交情,故此才来招待,但如今此言一出,却似乎又并非完全如此。
玄奘便问道:“大仙,不知此言何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