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赶集

A+A-

    黄豆芽的身体底子实在太弱了,虽然最近养得好一些,但走久了还是会累,再加上舍不得家里的两个孩走这么长的路,所以每次姑侄三人上山都要赶着驴车。

    家里虽然不缺柴火了,但赶着驴车来山上一趟,不拉点啥回去总感觉亏的慌。所以黄豆芽就一边在山上找木耳,一边把带木耳的枯木砍回家。

    黄豆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以前砍的柴火,堆放在院子里,经过了一场春雨,竟然长出了新的木耳,这可是意外之喜啊。

    因为家里不缺柴了,所以黄豆芽也不费力气了,留着力气专挑长了木耳的枯木砍。

    木耳一般生长在阴湿、腐朽的树干上,就算是力气的黄豆芽,用砍柴刀也能砍下比大腿还粗壮的树干。

    这些木头拿回家,放在阴凉处,再往枯木上浇浇水,十根枯木总有七八根能长出木耳的。

    这些枯木长出来的木耳,要比黄豆芽上山采摘的木耳产量还大,不光够家里吃用,还攒下不少干木耳,放在布袋里,跟家里的粮食一起存放着。

    不过随着天气愈发热了,木耳也不爱长了,不过这些木头就算是长不出木耳也浪费不了,最次最次还能当柴火用。

    初一是镇上大集的日子,黄家五口人和两家驴全员出动,金氏把自家院子托付给了赵老太。

    其实就算是家里没人,基本上也不会丢东西的,毕竟整个村子总共就那么几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穷得叮当响,也算是民风淳朴了。

    再加上村口大树下还坐着一帮闲聊的村民,大家的院子都没有篱笆,谁家院子要是进人了,离老远就会被村民发现。

    不过老太太一个人在家,让她帮着照看一下,也能给老太太找点事干,要不然这老太太该一个人偷摸上山了。

    赵老太是个闲不住的,总想往山上跑,但是身体又不行,家人怕她在山上摔倒,所以每次上山都有家里人陪着。

    这回赵家人都出门赶集了,生怕老太太不听话,往山上跑,就嘱托一起移民的其他人家,故意找赵老太帮忙。

    老太太是个热心肠,这么多人家找她照看家,她就尽职尽责地守着,一点不敢乱走,时不时还要挨家走一遍。

    黄家之所以把两驾驴车都赶了出去,倒不是家里的东西多,只要是为了多帮村民拉点东西,再加上移民里还有几个岁数的孩子,正好能一起坐车赶集。

    卖豆腐就是靠着村里的各家各户吃饭,黄豆腐不介意自己吃点亏,释放一些善意。

    毕竟这些村民大多数都是老实人家,今天占了你家点好处,明天人家也会想法子还回来的。

    除了移民的男人帮们去镇上买过东西外,女人和孩们还都没去镇子上逛过。

    这次正好是农闲了,镇子离得也不算太远,大家就一起去凑个热闹。

    黄家一大早就迎来了一大帮客人,全都是要跟着爹娘赶集的娃子,吃过了早饭就早早来守着了,生怕被自家爹娘落下。

    黄豆腐套好车,把豆皮和草鞋放到了车上,就准备出发了。

    黄豆芽和黄念文一个车,两人轮换着赶车,金氏带着女儿一个车,村里的几个孩子分别上了两个车。黄豆腐则跟移民帮的大人们一起在驴车后面走。

    路上碰见挑担子的村民,黄豆腐也热情地着招呼,用自家驴车帮他们拉拉货,反正镇子离得也不远,车上多拉些东西,也不怕累到驴儿。

    一路上,赶集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二十来人的队伍很快就扩成了三十多人,这么多人并排走在路上,有有笑的,还挺热闹的。

    见识到了关外人的稀少,黄豆芽也不幻想集上人流摩肩接踵、前磕后碰、喧闹拥挤了。只盼望着集上人别太稀稀拉拉就行。

    出乎意料,集上的人还是挺多的,已经有些习惯冷清的黄豆芽,突然见到这么多人,还挺不适应的,感觉整个镇上的人都出门赶集了似的。

    众人刚进入镇子就已经感受到了集市的热闹。尘土、汗气、吆喝声混成一片。两边店铺前是各式各样的筐筐篓篓的摊子,一个挨着一个。

    摊子后面蹲着卖主,正卖力地吆喝着、招揽客人。排头的摊位大多卖得是菜蔬瓜果、豆麦黍米、五谷杂粮、鸡鸭猪羊,品种还挺全和,紧接着就是卖各种木器、铁器和锅碗瓢盆的杂货摊子。

    一摊一摊的货物,都被人们俯下身看着、嘴问着、手翻着、钱买着。

    等到后半段卖的就全是吃了,是一个个油锅、汤锅、烘炉,有的支着布棚,有的就在太阳下面。卖着丸子汤、粉汤、油炸糕、烤饼子、杂粮煎饼、大包子、馄饨、刀削面……,吃种类横跨南北。

    吃摊上的食客明显比卖农产品和杂货的人多,尤其是馄饨和刀削面摊位上的吃货们,八张桌子坐满了人,还有不少人直接端着碗坐在台阶上吃。

    馄饨和刀削面家的老板忙得满头大汗,擀面杖在案板上敲得啪啪响,油晃晃的面团在案板上噼里啪啦翻来覆去,刀削面一根根飞到开水锅里……

    除了食客,还有一帮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围在摊位前,看老板表演刀削技术,把路都堵上了,黄豆腐跟食客和看客们协调了一下,这才空出了路,驴车得以前行。

    相比于筐筐篓篓,黄豆腐家的两辆驴车还是挺扎眼的,停在集市的最后面,还没等黄豆腐把车停好,就已经有人过来询问了。

    黄豆腐和金氏把豆皮和草鞋摆在车上,让赶集的人不用弯腰,就能看得清楚。

    相比如草鞋,大家对豆皮的热情更胜。黄豆芽刚进镇里就从驴车上跳了下来,此时正隐在人群中观察着自家的买卖。

    眼看着自家的豆皮都快卖光了,草鞋还没开张呢,心里焦急,心下一横,决定当一回鞋托。

    “这草鞋不错呀?摸着挺软啊,穿着能挺舒服,不扎脚。”黄豆芽趁着人多的时候,挤到自家的驴车前,拿起一双草鞋,装成买鞋的客人,故意提高了声调,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鞋可是乌拉草做的,能不软嘛!不仅软,还特别的结实,我脚上穿的这双鞋就是自家编的,从我家开荒穿到现在,一点没坏。”

    姑子的操作把金氏都看懵了,仿佛要重新认识下自家姑子了。黄豆腐常年混迹于集市摊位,倒是很快就反应过来了,顺着自家妹的话,开始吹嘘自家的草鞋。

    “我家草鞋不仅软,穿着脚还不臭,可透风了。我爹穿一天,都不用洗脚了。”黄念文早早就跟姑“串通”好了,此时也开始对自家草鞋自卖自夸。

    “这么好的草鞋才要一文钱,老便宜了!”黄念花紧跟着哥哥,奶声奶气地向着众人推销自己的草鞋,不过她生性腼腆,完姑教自己的这句话后,就害羞地躲进了娘亲的怀里。

    “给我拿两双吧!”黄豆芽把兜里仅有的两文钱递给了自己大哥,装模作样地选了两双草鞋,然后拎着草鞋扬长而去。

    黄豆芽拎着草鞋专挑人多的地方走,时不时装作整理头发,把鞋子拎到自己的脸旁边,让众人能看得更清楚。

    赵晟自己做了几件石凳和石臼,卖得要比石匠店里的便宜些,卖得十分顺利。

    因为来得早,赵晟摊位上的货物都已经被定下来了,此时就等着散集时,客人来取货。

    没有货物可卖,赵晟就坐在石凳上观察行人,就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拎着两双草鞋在他面前已经走了三趟了,走路慢悠悠的,撒是悠哉。

    赵晟第一次看到黄豆芽,就被这个漂亮的姑娘吸引住了目光。这还是他第一次如此认真地量一位跟自己同龄的姑娘。

    中等个头不高也不矮,身材瘦削却不干瘦,头发有些泛黄,但却梳得光滑顺溜,弯弯的眉毛下是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趁得脸了。

    瓜子脸,尖下巴,秀气的鼻子,脸上的婴儿肥都快瘦没了,明明应该是一副弱柳扶风的样貌,但古铜色的脸蛋却给她添了几分活泼。

    当她看向两边的摊位时,便不时用雪白的上齿咬着下唇,在柔嫩的皮肤上留下一道细长的红印,她整个苗条的身躯都透着某种骄傲,偶尔还有一点儿严肃,撒是迷人。

    “等她再经过摊位旁,就跟她句话,就问她在哪买的草鞋。”赵晟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气,就连搭讪的借口都想好了。

    只可惜当黄豆芽再次经过赵晟的摊位前,赵晟正忙着把石凳往客人的筐里放,生生地错过了机会,遗憾之余又松了口气,毕竟他没有跟姑娘话的经验,生怕弄砸了。

    眼看着就散集了,金氏已经带着孩子们去置办货物了,只留着黄豆腐在照看两个驴车和半筐的草鞋。

    托黄豆芽这个鞋托的福,家里带来这一筐的草鞋,卖出去十八双,这趟集算是没白来。

    集上人越来越少了,黄豆芽生怕自己被认出来,当时头脑一热就当了鞋托,但是被人认出来,总归是败好感的,就只敢在自家摊位的附近晃悠,等着一会儿散集了,跟在车后面,等出了镇子再上车。

    金氏带着两个孩子置办完货物就回了车上,黄念花见到自家姑,刚要招呼,就见到姑冲自己摆手,这才想起来姑交代的事儿,赶忙用手把嘴捂上,然后欲盖弥彰地不看自家姑。

    村里人好了在镇子口集合,等黄家人赶车到了镇口,众人已经早早就到了,黄豆腐让大家把买的东西放在车上,这才驾上驴车往家走。

    因为众人买了不少货物,村里的孩子自然就不能坐车了,就连金氏也跟村民一起走在路上,只有黄豆芽领着家里的两个孩子坐车。

    “还有草鞋卖吗?”赵晟跟在莲花山村村民身后走了一里地后,终于鼓起了勇气,找了个借口,跟黄家人搭上话了。

    听见有人要买草鞋,黄豆芽赶紧停住了驴车,只见一个肤色微黑的瘦高青年挑着一副担子,快步跑向自家的驴车。

    见有人对自己编的草鞋如此看重,竟然追着车来买,黄豆芽的心情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成就感爆棚,从心里美到脸上,脸上的笑容遮都遮不住。

    赵晟见黄豆芽笑了,忍不住有些脸红,赶紧低着头在筐里挑拣草鞋。

    赵晟挑了五双草鞋后,利索地递给黄豆腐五文钱,然后就自然而然地跟着莲花山村的村民们一起走。

    黄豆腐是个健谈的,尤其是赵晟刚买了自家五双草鞋,对这伙的印象很好,就跟他攀谈起来了。

    赵晟来自赵家村,是吉昌镇治下的十个镇子中离镇子最近的村子,莲花山村人要往镇上去,正好经过这个村子。

    黄豆腐跟赵晟聊了一路,送走了这个年轻人时,黄豆腐还有些意犹未尽,心里已经把这个刚刚认识的老弟当成了好朋友。

    作者有话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