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血肉磨坊
郭荣一锤定音,座下武将们即便心有怨气,却也不敢多加辩驳。
如今之郭荣大权在握,无人敢对他的决定置喙。
“范再遇一事已定,接下来便是泗州降卒的安置。”郭荣环顾众臣:“诸位可有什么好主意?”
现在的郭荣看起来精神奕奕,完全不像个刚从病床上爬起来的伤患。
论重要程度,安置泗州降卒并不比安置降将范再遇低。
为迎战南下的周军,淮南各州都是疯狂扩军。
就以泗州为例,泗州的在册人口才不过八万,但在编军队却足有一万五千余人。
虽然由于战事折损了九千,可这余下六千士兵该如何安排也是个大问题。
淮南其余十三个州的情况与泗州大抵相同,周军日后征服这些州也会遇到安置降卒的问题。
若是能妥善解决泗州降卒问题,那此次的经验便能顺势推广整个淮南。
次相魏仁浦出列道:“陛下,若是按照惯例,处置降卒共有三种办法。其一,是将降卒新编一队,或是随禁军征战,或是就地担任新占州郡的州军;
其二则是特赦降卒,令其自由选择留军待命或是归乡耕种;至于这第三种办法,则是将降卒发配往各处矿场。”
郭荣略作思忖,道:“如今泗州百废俱兴,不如就让这些降卒就地担任州军,以维持泗州治安。”
魏仁浦面露难色:“以往通常都是采取这个法子,只是如今泗州降卒太多,一个泗州恐怕不够安置”
在周朝,一个内地州的州军通常不会超过三千人,只有边境的边防州是个例外。
待到整个淮南纳入周朝图,泗州就将成为内地州,六千州军大大超出了内地州的州军容量。
郭荣当即指示道:“他们本就是泗州百姓,多余的直接放归乡里耕种便是,泗州经此一役,空闲土地总是有的。”
但魏仁浦依旧表示行不通:“这恐怕也不行。”
郭荣脸上泛起怒意:“为何不行?”
魏仁浦将头埋低,拱道:“陛下,淮南两年经历两次战事,淮南各镇主帅皆施行坚壁清野之策,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废置。
如今正是早稻播种时节,可淮南依旧战乱不休,可以预见淮南在未来一两年内定会陷入饥荒,届时淮南各地极易叛乱,伪唐也会从中挑拨,若是放任泗州这些降卒归乡,那日后这些降卒便会沦落为叛民,扰乱我朝治理淮南。”
大战之后必有灾荒。
更何况淮南在两年之内两度遭到周朝入侵,淮南各州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无人耕种。
待到战事结束,一场席卷淮南的大灾荒是不可避免的。
泗州守将范再遇征召百姓参军,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城防力量,另一方面也是用军费来弥补抛弃田地入城避难的百姓。
如今这些士兵都成了降卒,养活他们的重任就落到了周朝上。
可周朝也没有余粮。
就连南征的军粮,周朝也是勒紧裤腰带才挤出来的,哪来粮食养活泗州乃至淮南十四州数以万计的降卒?
郭荣用力一拍扶,指着魏仁浦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究竟该如何安置这些降卒?”
魏仁浦心里苦,凭什么他要当被挨骂的倒霉蛋?
但如今政事堂三相就数他位置最尴尬,魏仁浦也是没得选,他必须做这个背锅侠。
不过魏仁浦见过的大风大浪多了,这点场面还不至于发憷,他语气淡然:“陛下,如今之计唯有采取第三种做法,将这些降卒发配至矿场,如今磁州官营铁场正缺矿工,安置数万降卒绰绰有余。”
魏仁浦提出的办法,就是将这些降卒名正言顺地“消耗”掉。
从古至今,挖矿都是个卖命活。
此时挖矿尤其危险。
危险除了来自逼仄狭窄的矿洞外,还来自冷血残忍的监工。
五代乱世,劳动力奇缺,朝廷经营的各个矿场皆面临工人不足的情况。
偏偏乱世战乱频繁,铜铁等金属皆是朝廷的急需品,这些矿场是绝对不能停工的。
普通工人不够用,那就让降卒或是罪犯来顶替。
降卒、罪犯进了矿场,就少有能活着出来的,他们只能得到勉强能够果腹的口粮,却要干着普通工人数倍的活,稍有抵抗就会迎来监工铺天盖地的鞭打。
面对超高强度的劳作,进入矿场的降卒通常活不过五年。
将降卒发配往各个矿场,便能用矿场这台血肉磨坊,将这些张口要饭的降卒悄无声息地碾碎为尘。
首相范质突然插嘴:“发配矿场这未免太过残忍了些。”
将降卒发配矿场的主意,是政事堂三位宰相一致决定的。
不过要想服郭荣,就得唱一出戏,魏仁浦当了黑脸,范质则来唱这个白脸。
范质这老儿,就晓得占便宜魏仁浦在心中默默埋怨一句,旋即正色道:“虽然有些残忍,但这已是唯一的办法,将这些降卒留在淮南只会助长即将到来的叛乱,还望陛下明察。”
郭荣面露愧色:“既然别无他途,那就照两位爱卿的主意办。”
身为皇帝,郭荣如何不知道降卒发配至矿场的下场?
虽然心中有愧于淮南百姓,但为高位者又岂能被几万条人命所裹挟?
身居高位,自然要采用最符合大局的做法。
要顾全大局,淮南的降卒就只能沦落为牺牲品。
不过这个残忍的命令不能是郭荣下达的,总得有人背这个锅。
如今魏仁浦愿意站出来舍身背锅,郭荣很是满意。
郭荣转头望向张永德,吩咐道:“押解降卒之事,就由殿前司负责,去往磁州路途遥远,切莫出乱子。”
降卒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若是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死期,又岂会坐而等死?
反抗、叛乱,在押解降卒的路上、在降卒劳作的矿场都时有发生。
张永德心中暗暗叫苦,拱回道:“臣领命,定会将降卒安然押解至磁州。”
行在中为如何安置降将降卒而争执,李延庆也没有闲着,他受冯继升所邀,来视察引线的研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