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坝决口
朱辰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对地图进行了标注和画线。
起初,朱辰也是毫无头绪,但伴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朱辰标注和画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引水分流,便是将暴涨的大水,引到别的地方去,而朱辰此时就是在画出引水的路线。
“这里是山川,不可开山,应该绕行。”
“可绕行太浪费时间,将这里的大水再分成十几股,变,如此一来就可以从农田附近过去,还能灌溉一条线上的庄稼。”
“此次大风潮,乃是运河码头发的大水,不管是汇入长江还是黄河,只怕都不行。”
“让它绵延数百里,给他容纳的空间,最后再绕回运河,如此大水可解,运河大水也不会少了分毫”
引水分流,是一件极为耗费脑力的活儿。
把水引向每一处,都要想好能不能引到这来,会不会对百姓造成危害。
朱辰一边考虑,一边画线,就这样一直干到了晚上,朱辰这才堪堪将其弄好。
“呼,终于好了。”
“引水分流是成了,将大水分流成百股,再从各地良田经过,将大水化为溪,如此大潮可解,还能给百姓们灌溉良田。”
朱辰脸上多了一抹笑意,其实他并不懂地理,但凭借着系统给的奖励,他竟然对引水分流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考虑。
不得不很神奇。
“等明天老爷子来了,把这画卷再给他看看吧,要是能行,也算造福百姓,不能就当磨炼吧。”朱辰心态很好,收拾好后,直接就回屋睡觉了。
同时,也就在朱辰睡下不久之后,皇宫外传来了一条八百里加急的消息。
一个太监跪在老爷子寝宫外,高举着那八百里加急的信件,急声大喊道:“皇爷,杭洲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朱棣是打仗的人,睡眠很浅,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能听见,此时太监在外面大喊,听到八百里加急,他猛地撑起身,掀开被子,朝外面快步走去。
“瞎嚷嚷什么?拿给我看看!”老爷子沉声道。
那太监连忙将信件递给朱棣,朱棣拆开一看,顿时神情一变,那张本就威严的脸,显得更加阴云密布!
杀意,在酝酿。
老虎,要吃人了。
八百里加急的信件,被老爷子狠狠扔在了脚下,怒喝道:“杭洲知府是他娘浆糊做的?大风潮持续数日,他竟然没想着防备大堤?这官他是怎么当的?”
决口!
如今杭洲已是连日暴雨,水位大涨,导致引起大风潮,如今大风潮还没消退,要是再决口的话,那就是灭顶之灾。
被淹的四县,至少会死伤一半的百姓。
要是再不及时处理水患,尸体在水里泡久了,紧接着就会引起一大片的瘟疫,事态将会更加难以控制。
所以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治水,赶紧治水,至于救灾的政策,早在之前就已经颁发下去了。
“去去去,去把那些文官找来,朕在尚书房等着他们。”朱棣满脸阴沉。
几个太监不敢有任何迟疑,连忙跑去宫外传旨。
很快,杨士奇等大官连夜进宫商讨国事,太子爷也连忙赶来了。
才刚进尚书房,摇曳的烛光下,朱棣就盯着他们:“消息都知道了吧?大堤决口了,赶紧想,想出一道引水分流的路线来,否则瘟疫一来,四县的百姓全死绝了。”
“想不出来,不要吃饭,不要睡觉,就给我坐在这想!”
“还有你,太子爷,那杭洲知府可是口口声声的太子党啊。”朱棣冷笑道。
虽然暂时还没查到杭洲知府是不是贪官,但明知道发了大风潮,却还不提防着大坝决口,那就是无能。
当官却无能,那就是罪,太子就是识人不明。
太子脸上的肥肉在颤动,冷汗直冒,连忙道:“爹,我们想,我们这就想”
朱棣阴沉着脸,坐在了一旁:“赶紧想。”
老爷子虽然残暴,好杀,造反上位,但却并不妨碍他是个重视百姓,重视民生的好皇帝,否则也不会有永乐盛世这样的法。
登基的第一天,老爷子就告诉子孙们,咱爷们得好好干,要不然百姓们会骂咱们是贼。
四县的百姓啊,要是都死了,他朱棣的脊梁骨还不被人戳破了?
就这样,太子爷和文官们从深夜商量到了天明,可引水分流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每一步都要考虑得面面俱到,否则又会引起其他灾害。
导致文官们的推进速度并不快。
老爷子坐在一旁,闭目养神,听着文官们叽叽喳喳,却迟迟没有拿出治水的路线来,这让朱棣的内心变得异常烦躁。
“我出去走走,你们继续。”朱棣沉声罢,直接迈步走了出去。
太子爷见老爷子走了,忍不住松了口气,看向杨士奇等人道:“快,继续想办法,杭洲知府无能,咱们中枢必须要赶紧拿出方案来。”
不知不觉间,老爷子就走出了紫禁城的宫门,朝着西大街走去。
那里,是朱辰的住处。
此时天色大早,那臭子想必还没有起床。
朱棣心中想着,快步朝那院走去,熬了一夜的朱棣,并未显得无精打采,仍旧腰背挺直,不显疲惫。
重重敲了几次门,还没见那子来开门,果然在睡懒觉。
朱棣一笑,邦邦邦的敲得越来越重。
门终于被打开了,朱辰出现在朱棣面前,睡眼惺忪:“老爷子,你来了?”
“天天偷懒,昨天我让人给你送的图纸,你看得怎么样了,有没有想出治水的好办法?”朱棣罢,直接走了进来。
满朝文官都没想出来,朱棣对朱辰其实不报太大的希望,只是想看看朱辰的作业而已。
提起这个,朱辰有了一些兴趣,连忙将昨日画好的那副图纸递给了朱棣:“老爷子,你看看怎么样。”
话罢,便期待起来。
哪怕能得到老爷子一句不错,朱辰心里都舒服。
朱棣有些诧异,接过了朱辰中的图纸,而后在桌子上摊开。
清晰的画卷上,映照着杭洲的大好河山,而在这些河山的四周,还标注着一道道的细线。
这一道道细线,如同一条条贯穿的溪流,疏通着大风潮引发的水灾。
朱棣凝眉细看,原本紧皱的神情,竟罕见的舒缓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