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脉

A+A-

    接到电话的时候,沈长林正在光线的型会议室,在跟制片人李晓萍还有光线的几个商务人员认真探讨绣春刀的拍摄问题

    插一句,张昭、李晓萍是光线总裁王常田的左膀右臂,两人分别执掌光线传媒的电影部门以及节目制作部门。

    没错,光线的招牌节目中国娱乐报道、音乐风云榜都是李晓萍任总制作人!

    这么吧,绣春刀不止是沈长林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同时也是李晓萍担任制片人的第一部电影

    按理绣春刀这样的电影应该是让张昭跟进,毕竟张昭才是更专业的制片人,但王常田偏偏安排李晓萍跟沈长林接触,而且负责绣春刀的制作、宣传业务

    原因很简单,光线内部有矛盾

    毕竟光线影业话事人是张昭,王常田插不进去。

    但是,光线想上市,证监会要求把光线影业并入光线传媒打包上市,一旦打包上市,就意味着电影业务需要交出去

    事实也确实如此,光线上市之后,张昭离开光线,伙同贾悦亭创建了乐视影业。

    这是后话

    沈长林当然知道李晓萍,她是之后光线的二把!

    最关键,原身已经做好了一切工作——比方,他跟光线的关系不错,上持有光线原始股本大概42万股,算是股东。

    所以,绣春刀才会跟光线合作

    扯回来,沈长林问得很详细,包括拍摄场地,服装、道具,当然也有演员还有副导演人选

    光线方面配置了四位副导演。

    一部电影当中的副导演,并不是一个人,在片场当中往往有很多类型的副导演,有的负责跟编剧探讨剧本,有的负责跟灯光、道具、舞美沟通,有的负责演员,有的负责后勤。

    基本上都安一个副导演的名字。

    绣春刀的导演、编剧都是沈林,探讨剧本这项省略了,其它方面安排的都是有好几年工作经验的人。

    除此之外,李晓萍也会前期待在剧组,毕竟沈长林才22岁,绣春刀剧组所有人都是光线招募的,李晓萍也担心他镇不住这帮人

    从长期接触来看,李晓萍觉得沈长林这个人有艺术追求,也有自己的想法,问题是性格有点偏软,书生气太重。

    这样的人很有可能镇不住剧组的老油条们。

    沈长林主要询问李晓萍剧组拍摄时候的注意事项,然后得出结论:导演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你看啊,道具有道具组,美术有美术组,摄影有摄影组,导演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人整合起来而已

    这个工作沈长林已经完成了!

    剧组都组建了,摄影是韩启明,根据沈长林的记忆,这段时间跟他这位摄影联系得很紧密

    ——分镜头最好跟摄影师一起做,否则,现场拍摄的时候,你还得跟掌的摄影师一些近景、远景、俯拍、仰拍之类的废话

    用数据话吧:绣春刀的分镜头剧本已经开始制作,按照规定的周期,五天时间做好分镜头,具体拍摄周期则是三个星期——因为你每一个镜头都已经考虑好了,不需要浪费时间还有镜头

    也是有了这些记忆,沈长林才有了信心,更有底气来光线

    真要从零开始做导演,他一个人带一个啥也不懂的队伍,然后拍出一部成本两千万,豆瓣评分5分左右的作品?

    想多了!

    李晓萍提问:“丁修这个演员很重要,如果绣春刀市场表现不差,完全可以接着拍,那我们可以考虑以丁修为主角”

    沈长林已经完全进入角色,点头:“对,我有这个想法,丁修算是游离于整个锦衣卫体系之外的角色”

    “演员你想找谁?”

    沈长林认真考虑了一下,然后摇头:“我没什么太好的人选”

    “包贝尔”

    “你认真的吗?”

    李晓萍尴尬笑了笑,顺便解释:“包很崇拜你,听绣春刀这个项目,一直想演”

    “我等一下”

    响了,沈长林掏出来一看,来电显示是蜜姐

    蜜姐?

    该不会是

    杨蜜吧?

    原时空,沈长林,不对,应该沈洋,是写华娱的,一般来,写华娱的套路都差不多,升级流,从默默无闻走上天王巨星,你要是够牛逼,就写演技,或者胆子够大,可以写后宫

    但不管你怎么写,都得有女性角色存在的。

    那几个5花基本都是,因为读者群体的关系嘛

    90后、5后还有95后,这群读者最熟悉的基本都是5花。

    &p;lt;enter&p;gt;--&p;gt;&p;g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p;lt;/enter&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