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刘伟超的仆人
听到这话,刘伟超在愣了片刻之后,终于恍然大悟,不由得哈哈大笑道:“你得是我昨晚叫得外卖?”
看到他这么笑,崇祯皇帝就知道,他肯定理解差了。
果然,就听刘伟超给他解释道:“那是我通过点了吃的东西,然后会有专门的人送上门的。用你能理解的话来,那是店里伙计,不是我的佣人!”
到这里,顿了顿之后他继续给崇祯皇帝科普道:“而且就算是伙计,那也都是读书识字的。其实我刚才应该得很清楚,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是读书识字的,至少9年制义务教育,都是有上过的。接下来如何,最为关键的,还是要看有没有读书的天份,而不是取决于能不能供的起读书不读书的钱。”
崇祯皇帝听得略微有点尴尬,同时也非常地差异,这个未来的世界,真得让他太难以想象了:“是朕朕孤陋寡闻了!”
“那是肯定的!”刘伟超一听,便笑着道,“我这个世界,对于你那个时代的人来,任何人都是孤陋寡闻的。科技的发展,超出了你们的想象。你以后会都了解到。”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他对这个未来世界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这样吧,我挂电话了,然后把玻璃的烧制法传给你。”
崇祯皇帝一听,连忙点头,甚至都想第一时间去挂电话了。
不过想到这样终归是太猴急,作为一个堂堂皇帝,实在有失身份,就忍住了。
可谁知,刘伟超却并没有主动挂电话,而是想起什么,问崇祯皇帝道:“对了,你重开了西厂,不会真得按照我所的,给了西厂特权,先斩后奏了吧?”
之所以问这个,是因为崇祯皇帝刚才动不动就要诛杀九族。这种人命关天之事,古代和现代差别还是有点大,作为始作俑者,刘伟超觉得有责任要考虑周全一点。
崇祯皇帝一听,有点不明白刘伟超为什么问这个,想了下,最终还是实话实道:“朕准许西厂先抓后奏。”
“嗯,这个还可以!”刘伟超听了,点点头道,“我之前先斩后奏是嘴快,你这做法更稳妥一点。”
崇祯皇帝自从和刘伟超联系以来,基本上都是被批评的,此时突然被刘伟超表扬了一下,顿时有点惊喜。
正在这时,就听刘伟超又问道:“那抓到的犯人,关在那里,谁来审讯定罪?”
崇祯皇帝一听,便理所当然地回答道:“西厂抓到人,当然是西厂来审讯,最后由朕来定罪!”
刘伟超一听,摇摇头道:“这样不太好,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应该从制度上尽量避免才好!”
“那朕该怎么做?”崇祯皇帝一听,立刻虚心地求教道。
刘伟超稍微想了下,就对他道:“西厂的权力太大,关押审讯最好由其他衙门来做。但你的文官系统已经烂了,要收拾好需要时间。不如就关到锦衣卫那边去好了。”
“可是,锦衣卫不也是烂了么?”崇祯皇帝是记得刘伟超之前过的话,“朕还正想着要抓那忘恩负义的骆养性呢!”
刘伟超一听,便点点头道:“该抓,不过锦衣卫中有一个叫李若链的人,在城破之时坚决抵抗,最终殉国的。你可以让这个人来当锦衣卫指挥使,可以牵制下西厂,不至于权力失衡!好事都变成了坏事!”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又是惊喜,终于又有一个会忠君报国的人了。
于是,他连忙又问道:“还有什么人是朕可以用的?朕如今太缺忠心的人了!”
刘伟超一听,在不查资料的前提下,脑海中立刻冒出一个有名的人来,便笑着道:“有一个,江阴典史阎应元!”
“啊”崇祯皇帝一听,有点出乎意料,竟然是一个最底层的官员,不由得有点失望。
不过随即,他忽然又一喜。因为他想到,这么不入流的官员,最终会让刘伟超脱口而出的话,那肯定是个有大本事的人,于是,他就好奇地问道:“这个阎应元有什么事迹么?”
“当然!”刘伟超露出佩服之意道,“建虏入关之后,横扫关内,各地官吏纷纷投降,就连南明朝廷都投降了,但是他率领江阴百姓抵抗建虏,死不投降,坚持了八十一日,最终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到这里,刘伟超对这首绝命诗还有印象,稍微回忆了一下之后,便缓缓的道:“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崇祯皇帝听了,默默的回味了下这首诗,随后点点头道:“好,这个人,朕用了!”
刘伟超听了,补充道:“江阴八十一日,我把有关的事情给你贴过去,他们的祠堂,我还去旅游过的。你回头看看吧!至于其他人,回头我查资料之后提供给你参考,现在,我先发玻璃烧制法给你。”
崇祯皇帝点点头,似乎是受那首诗的影响,情绪并没有之前那么高涨了。
对此,刘伟超也不在意,直接挂了电话,然后查了玻璃烧制法,还真别,有点花时间。甚至有的资料,还要他花钱买的,因为百度能得到的资料并不够详细。
并且这玻璃烧制法,有一个关键是高温,对于烧制玻璃的窑子要求也高,他不得不又查了这个资料,包括图片和详细明在内,一起给崇祯皇帝发了过去。
随后,把江阴八十一日也给崇祯皇帝发了过去。
最后,就给崇祯皇帝语音道:“其他历史资料,可能会有错。但是,这个江阴是非常大的一次事件,各处史料对照,还有地方日志中都有记载,这个应该是不会有错的。我之所以帮你,也是希望在你那个位面,我们汉人能少死一些人,尽量避免这些悲剧。”
“你的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先稳国内,再和西夷争夺世界,加油,好好干,为我们汉家儿郎争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