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 公心 微暖的阳光让人迷醉,但毕……
微暖的阳光让人迷醉, 但毕竟是快进入冬天了,这样带着冷风的日头晒久了,便是冷意站了上风。
贺子谦站在院门口凝神静听,里面静的如无人居住般, 可他分明可以隐约看见门里的插销是完好的, 外面没有挂锁,英英肯定在家, 但他来已经大半日了。无论是敲门还是低呼, 始终无人开门。
许是在睡懒觉吧, 难得有一个周末,他在门口徘徊许久,越呆越冷, 里面仍然没有动静, 他索性算真的去供电所走一趟,今出来时跟章家人要给他们找人拉电线,想起他们期盼惊喜的眼神,他的嘴角不自觉的扬了扬, 做戏得做全套。
拿着盖上红印章的介绍信, 贺子谦一路畅行无阻的进了所长的办公室, 询问了供电范围, 果然, 因电线只经过主干道,村里是不可能供电的,即使有人愿意花钱拉电线也不可能, 发不出那么电。
县城里也是每天限时供电,晚上只给居民供电,厂子不供电, 想起首都无论何时都灯火通明的样子,贺子谦却觉得有些心酸,本来只是想来看看,最后有个合适的头,听到这些情况他沉默了许久。
“刘所长,我父亲常,领导们一直惦念着农村的乡亲们,希望他们也能用上电灯,可事实是他们连煤油灯都不能敞开了用,老领导每每起都要叹气。”贺子谦饱含感情的道,他想知道更多的真实情况,总觉得目前的状况是不应该的,大搞重工业几十年,怎么才这么点供电能力。
刘所长闻言,有些激动道:“老领导一辈子起起落落,心里还总惦念着咱老百姓,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刘所长顿了顿,他在考虑要不要实话,这个年轻人身份特殊,若他真做成了这件大事,是不是有可能往上升一升,虽然在什么位置上都是为人民服务,他却想服务更多人民哩。
贺子谦看他神色几变,眼神中含了些鼓励,刘所长下定决心道:“贺同志,电路下乡也不是没有办法,一者向上申请,层层报批,什么时候申请下来也不一定,二者就是大队集资,集体请求供电,无须上面额外拨款,就简单多了。”
“既然有这两个办法,怎么没有一个大队通电的?”贺子谦有些疑惑道,这两个法子从表面上来看,可行啊。
“因为他们不知道可以这样做啊,咱们农民最是朴实,从来不会跟上面提要求。”刘所长微微一笑,眼中含着些得意。
“你的职责是什么?”贺子谦霍然严厉道。
刚刚还为自己的聪明感到得意的刘所长突然被贺子谦的态度给吓着了,结结巴巴道:“为人民服务。”
“那如今的情况,你觉得你好好履行职责了吗?”
“贺同志提醒的对,是我在工作中不够主动,我赶明儿就立即召集会议研究这事。”
听到开会研究,贺子谦心里冷笑,他从这种事情见多了,哪能不知道什么叫开会研究,研究着研究着就没影儿了。
贺子谦露出春风般的笑容道:“刘所长坐下,你真是个一心装着人民的好干部,我回去一定详详细细的把你做的事情都告诉我父亲。”
看着这位高干子弟神情激动的样子,刘所长之前的怨气瞬间消失了,反而又重拾了斗志,这真是老天爷送给了他一次立功的好机会,有他在,谁还能昧下他的功劳。
“那我明天就去找县主任汇报,只要他同意了,一切都好。”
“你不是电力供应不上吗?”
“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嘛,大不了让城里人隔一天供一次电。”刘所长信心满满的道。
贺子谦心里有些不踏实,这事的困难或许比他想象的大,这刘所长虽急于求上进,可方方面面都要解决,不是易事,农民会不会愿意,有没有能力集资拉电线呢?
不过有希望总是好的,他拿出一包带嘴的香烟递给刘所长道:“我今晚在县城住一晚,麻烦您明天派个人跟我一起到村里去量一量,看一看,跟上级汇报起来心里也有个数。”
刘所长看到高级香烟金丝猴,笑的眼睛都眯到一起了,这牌子可只有首都才有,他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位贺大少爷是为了什么来的了,其他村能不能通上电不重要,可一定得让楼子大队通上,到时候贺总肯定得记他的好。
不管这位刘所长心里着什么算盘,贺子谦目的已达到,等明天供电所去了人,章家就更要抖起来了,他想想都乐。
干完杂事,他该去干正事了。
买了两斤五花肉,一斤豆腐,半斤豆干,五斤红白糖,一些高级点心,还有六尺布料,包好后拎上去了文秀英家的院。
这回赶上饭点,他刚一敲门,就得到了回音。
文秀英在后院的大棚里忙活了一上午,正回到前面来做饭,就听到敲门声,以为是苏老师知道来找她拿回信的,没想到却看到了手里拎着大包包的贺子谦。
她刚想关门,就被贺子谦给挤了进去,她只好转身回屋了。
见文秀英额头上都是汗珠,贺子谦忙道:“有什么重体力活留着干啊。”
“留着?地里的活一年干一回还是十年干一回?”文秀英突然出了憋在心里许久的怨言,连她自己都有些惊讶,她什么时候指望过别人干活了,难道在她心里,对贺子谦有些依赖吗?
他总是走就走,来就来,哪里是她可依赖的,文秀英咬了一下嘴唇,暗恨嘴太快,再不出声,只留下贺子谦一个人絮絮叨叨的着话。
贺子谦细细解释了自己当初走的匆忙,只来得及留了信给她,家里现在什么情况也一一了,还有未来的算,此行的目的,除了订婚的误会还不好问出口外,其他都了。
文秀英用心的做着菜,加大了份量,话却是一句没多的。
直到她听到贺子谦低落的起今天去供电所的事,感叹起农民的不容易,文秀英却再忍不住了,还有谁更比她明白农民的不容易,前世直到五六年后才供上电,眼看着住在城边上的人,乘着政策放开都开了加工厂,那叫一个供不应求呀。
而农民家里产的东西,直接卖出去没啥利润,自己也要不上价,听人家多少就是多少,而她后来开过面包厂,知道这加工过的东西价钱可是翻了很多倍。
若能提前供上电,农民就可以在家里办作坊,往外卖东西,村里的手艺人不少,就是只能进城工,无他,没电呀,申村的果脯厂买了个机器,却是手动的,真是累死人。
文秀英抬起头,眼里发光道:“我有办法既省电又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