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 五福齐产业现生机 时光如流……

A+A-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而逝, 离那场振聋发聩的大会过去已经一个月了。

    学校里的人倒还没有什么大的感受,可徐漫每次回家的路上,都能明显感觉到不同。

    以往偷偷摸摸在巷子里买煎饼烤冷面的大妈大爷们, 已经不再草木皆兵见到“可疑”人物就跑, 现在胡同口也能见着人,而且见到熟人还会主动个招呼。

    有时徐漫赶时间,跟人完招呼不好意思, 也会临时起意买点吃的。

    现在虽然还是有很多需要票证,但粮食一类的, 自由市场逐渐开放后,很多农户也趁机发挥其自种庄稼的经济价值,显而易见的,路边的摊贩多了起来。

    徐漫倒也不是没有过做生意的想法,毕竟这两年姨生意做得更大,面厂也越开越多, 她手里闲钱还不少。

    而且她记得前世阅读的这类里, 很多人不就借着这个机会, 淘到第一桶金, 走在时代前沿,然后借着这股春风, 在遍地黄金的年代, 一路高歌猛进, 走上人生巅峰嘛!

    但这也仅限于想想, 因为她细细数来,发现自己好像没什么致富之路,做餐饮吧她没什么独门秘方,虽然做菜还可以但让她现在自己去做厨师不现实。

    都女人的钱最好赚, 可让她做服饰也不见得能比别人强,顶多是后世见的款式多能凭记忆画出几样,可终究没有长久之计。

    想来想去还是选择最直接最稳妥的,趁着得闲,带着几个孩子一起去市区到处逛了逛。

    其实出来是做正事,不过反正孩子们也放假了,带出来也好看着,而且别看几个孩子不大,但都是家里待不住的,生活几年对这里已经比她熟悉得多。

    她其实对后世的帝市更熟,对这个年代的认识,还得益于曾经跟着导师做语言变迁研究,城市环境变化作为一项背景研究,她当时也下了不少功夫。

    经过了两天多的探查,她最终选定了两处,一个地方是一排略显荒凉平房,原本的主人家在过去几年不幸离去,还剩一个女儿也在下乡时嫁了人,现在大学考回来了,拖家带口就想找个离学校近又能住的地方。

    破败的楼房她们自然看不上眼,离得远还交通不便,更别经过风霜后动不动就漏雨,墙体裂痕也不少。

    但这几年人在乡下,也没有多少钱,帝市之大居之不易。

    房子的主人看中了自己大学旁边一个三室两厅,想着一家人也能住,旁边就是学校公房,又安全。

    只是资金还差一大截,联系旧时亲戚无果,偶然间才想起自己爸妈还留了这么一块地方,辗转几趟办好了产权证明,就等着有人能看上,想着房不值钱地应该还是值点钱的。

    所以交易还算顺利,徐漫最后以三千块钱的价格买了一大块地皮,对方付完房价还能有所盈余,够一家人生活上半年过渡。

    二狗在旁边一直没有话,眼珠子轱辘转,到后面无人时才问徐漫买这烂房子的原因。

    徐漫当然不是凭空送钱的,她自己知道,几年后这个地方就会建这时代最大的商业中心,公交地铁会通不,大片商场建立起来,人流量剧增。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以后这块地用处多多了,要不是问了周围人都没有想卖的,徐漫巴不得统统收入囊中。

    不过现在的结果她也已经很满意了,经过不懈努力,她还在学校旁边和另一个地方分别找到一个四合院,虽然两个买下来,她兜里的钱也差不多只剩下四五千了,但看着手里的本本,顿时觉得自己家财万贯。

    更令徐漫没想到的是,好事接二连三,刚刚破完财,接到余友芹的来信,夫妻俩在学校这断时间一直研发生财之道,还真让她们找到路子。

    能义军本来就是种田好手,本分了二十几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跳出龙门,成为大学生。

    家里又个财迷媳妇,偏偏自己又是个不善经营的,只能努力专研技术,于是上学以后,就像瓜田里的猹,一个劲专研专业知识,认真种田搞实验,还真让他发现事了。

    他自对家里的土质气候最熟呀,做研究的时候想的都是家里的地,以此为样本会怎样怎样。

    这段时间学习,才认识一种叫葡萄的东西,他从到大接触的水果少,村里板栗李子梨子倒是有,但苹果一类的因为不适宜这边气候,属于“高档货”,在百货商场里还卖得老贵。

    葡萄这东西就更不用了,很多人甚至和他一样,见都没见过,故而也一直没人发现,家里其实完全有种葡萄的条件。

    但他也知道,越少见的东西不就越精贵,所以当下非常激动,就跑去跟余友芹商量,不想她媳妇风风火火,完全没有犹豫,当即眼睛就亮了起来。

    村后面还有不少荒山,土壤不算肥沃,平时也没什么用处,这么想来,倒是好办了。

    不过看着一副已经掉进钱眼里的媳妇,他还是顶着压力泼了一盆冷水,一来这些还未经实验,仅仅限于他的理论知识,是否真能挂果优产还不知道,二来他们的钱也不够。

    其实能义军原本只是想着自己家山头种一点,留来自己吃,走亲访友再有部分卖出去,这样就算不成功,也仅仅是一两年收成减少的问题,不至于对他们现在的家庭有什么大影响。

    但看着媳妇准备大干一场的样子,多少还是有点心虚,不得不及时提醒她。

    余友芹也慢慢冷静了下来,随即清点了一下家里的财产,然后刷刷提笔给徐漫写信。

    她心里有一股劲,而且她觉得能义军这么谨慎的性子,既然能种,多半不会有问题,而且是她先前想漏了,但看分田土后大家的干劲,就知道地将来肯定是抢手货。

    那趁着现在把山地盘下来,即便种不成葡萄,也还能种别的。退一万步讲,就算这次投资失败,凭着她们现在的能力,也不会一蹶不振,所以为什么不能试着赌一把。

    能义军虽然有所顾忌,但看他媳妇愈发坚定的目光,最终还是把话咽了下去。她既然想去做,他就陪她走下去。

    若干年以后,当两人在自己的庄园里,回想当时的踌躇,不免又是一番感叹。

    且徐漫收到这封来信也是眼前一亮,她前世虽然吃过不少葡萄,但老实,倒没有听过什么特别出名的产地。

    原因也很简单,这东西种类实在太多了,她就只知道吃,能叫出名字的实在不多。

    什么巨峰、夏黑、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维多利亚等等,她第一次听这么全的名字还是前世生病后,一个学生来看她带来的。

    那个学生毕业后就到了基层一线,那里正盛产葡萄,还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寨,周边所有研学教育的观光旅游基地。

    学生带着这些特产来看她,也聊起来近况,她才知道,那个在很多人眼中贫穷落后的山区,早已脱离了大家的刻板印象,就拿那一个村来,不仅全村发展葡萄,种出多种品种。

    而且全镇形成特色品牌,尔后引进资金技术,建起酒厂,带动县域市域经济增长,而那时市场上的一个葡萄酒品牌,正是她们村镇起源,后期不断发展起来的。

    因为她对整个酒市场都不了解,所以之前也就不知道,后来才会如此震惊。

    她没有记错的话,那位学生去工作的地方,就和能能他老家公社差不多的地理条件,不过由于时间变化,加上书里的不完全吻合现实成分,所以她也不敢确定是不是就是一个地方。

    绕是如此,也给了她不少信心。

    也没耽搁回了信,她当然不可能前世的事,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对这事干成的信心,当然同时给她进行了风险预警。

    最后她留足这一个月的家用,把手里剩下的钱都给寄了过去,至于余友芹的五五分成,徐漫自然没同意,虽然她着她们手里钱还不到四千,算起来还是她出得多,但想法是她们出的,更别后面的一系列事情。

    包山通关系要人情,种植需要生产技术等等,算起来她只是占了大便宜,所以只要百分之二十她都觉得自己有些黑心。

    然而一段时间后,余友芹寄回来正式合同,却坚持给她百分之三十,而且威胁她不同意就只能自己再想办法借,一会儿又哭惨起来。

    她态度坚决,徐漫也只能接受,想着以后有葡萄酒制作学习或者市场开发的情况,自己再慢慢出力就好了。

    签完之后她就没有过问再多,除了开始信件里所的后面酒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她简单提了一下,并没有过于深纠。

    毕竟现在她们还在第一产业的生产第一步,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后面的路还很长。

    但余友芹听徐漫这么,还是认真思考了起来。而能义军也是通过这封信,才知道还有这么多品种,又继续深入研究去了。

    接着余友芹和婆婆回去忙包山头的事,能义军则泡图书馆,认识各种葡萄,一家人各司其职。

    虽然徐漫对具体操作一概不过问,但余友芹还是会经常写信跟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