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天不亡我
但眼前这些趁着他们外出杀敌,而造反的兵士,更加可恨。
李宽用扶了扶头盔,而后看向一旁同样身着甲胄的娇身影,道:“柳姑娘”
“楚王爷不必多。”柳如烟的视线落在远处的战场,她握紧中的剑,一字一句坚定地道:“我定要亲自杀了李元昌,为我弟弟报仇。”
李宽轻笑一声,提了提方天画戟,笑道:“好!”
罢,他便挥动缰绳,以极快的速度冲入军阵中!
在李宽的大军发起冲锋信号时,汉王李元昌则是趁退了回去。
他看到李宽率领大军冲阵,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从一开始,李元昌主动出现在大军面前,为的就是激怒李宽,引着这群大军愤怒冲阵。
自己这边的兵力明显超出李宽所率领的援军,若是对方直接冲阵,那无异于飞蛾扑火,以卵击石。
转瞬间就会被己方大军围剿。
然而,事实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李宽所率领的大军宛若猛虎下山,势如破竹,叛军被这一冲之下,兵阵竟直接被冲散。
尤其是守护在李宽周围的那二十几骑银色甲胄的兵士,更是如同战神一般,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很快,李元昌便察觉到了不对,那些身着银色甲胄的兵士并非大唐士兵,他们身上的甲胄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军队。
换句话,这些银色甲胄的兵士是李宽的兵!
当然,若只是这些人神勇倒也无碍,毕竟自己这边人数占优,凭借着人海战术亦能将其耗死。
但最要命的是,这银色甲胄有些古怪,叛军的长枪刺在甲胄上,最多是留下一道白痕。
根本没有办法刺穿!
而那些兵士中的长枪却削铁如泥,轻而易举地便刺穿叛军的甲胄。
更别提那些未着甲胄的兵士。
不到半柱香的功夫,叛军已经折损百人,而且大多都死在李宽与他下的铁鹰卫的中。
而这时候,城门外的厮杀传到了守城玄武军耳中,他们皆是好奇望去,就看到远处的叛军正在与另一队兵士厮杀!
“援军!是我大唐的援军!”玄武军中有人看到了远处的唐军甲胄,激动的大喊起来。
“快去禀奏陛下!”
在听闻大唐援军赶来之后,李世民先是疑惑片刻,随即便露出一丝喜色。
“天不亡我,天不亡我。”
“好好好,可有看清随军将领是谁?”
李世民此时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双眼发光,“共有多少援军?”
兵士摇了摇头,如实答道:“启禀陛下,战场是在距离长安城三里处,距离太远看不清将领是谁。”
“大约有一千多骑援军。”
“一千多骑?”李世民闻言神情一怔,不由得微微摇头,长叹一声,“太少了,太少了。”
要知道城外的叛军有一万五千人,就算经过这些日子的伤亡,估计也有不下一万骑。
而长安城内现在只有一千余兵士,加起来也不足对方的半数。
如何能打得赢?
“呼。”沉思片刻后,李世民当即起身,道:“来人,取我甲胄,召集所有兵士,朕要亲自督战!”
“不能叫援军白白送死,我等出城协助援军,前后夹击!”
此言一出,顿时叫底下官员大惊失色,纷纷出言劝阻。
“陛下不可!陛下乃九五之尊,怎么亲自上战场!”
“陛下,若是固守城池,长安或许还能坚持,若是开了门主动出城迎战,一旦战败,那就是彻底的无力回天啊!”
“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啊!”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反对声颇大。
而李世民则是阴沉着脸,看着这些“慷慨激昂”的官员。
这其中不乏当年随他一同征战沙场的官员。
李世民微微阖上眼,满口苦涩。
“朕问你们,若是我等固守城池,那城外的援军,他们会落得何等下场?”
朝堂之内,鸦雀无声。
这不需要怀疑,若是他们不出城迎战,城外的援军只有一个下场。
那就是被活活耗死。
很显然,李元昌似乎也正是猜测到了这一点。
叛军帅帐中。
侯君集斟了两杯酒,看向毫无动静的长安城,嗤笑道:“这群迂腐的文人,现在恐怕正在极力劝阻皇上不要进攻。”
李元昌接过酒盏,轻笑道:“被圈养起来的家犬,怎么可能比得上野狗凶狠。”
“摇一摇尾巴就能讨食吃,无论是爪子还是牙齿,都不过是摆设罢了。”
侯君集笑道:“王爷笑了,您乃是真龙。”
李元昌摇摇头,笑而不语。
抬起酒盏,抿了口酒,眸中闪过一丝精芒。
“传我口谕,所有兵士集合,随朕杀出去!”
太极殿内的议论声仍未停止。
李世民心中升起一股无名火,这才几年?
才几年的朝堂日子就将这群大臣的血性全都磨灭了?
固守城池,还能守得住几天。
待到援军被全部屠杀时,就是叛军总攻之时。
李世民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才狠下心来,要开门迎战。
除了担心这一点之外,他心中最担心的还有一点。
援军若是看到支援而来,长安城却没有丝毫反应,那么这群援军的心里又会怎么想?
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心灰意冷,最后被叛军收编?
李世民不敢确定,人心隔肚皮,人心知冷暖。
深夜里,李世民登上了长安城门。
在一群兵士的簇拥下,他立在长安城门遥遥望去。
黑夜中。
远处的喊杀声隔着这么远,依旧清晰可闻。
但当李世民看到冲锋在前的那一道道银色身影时,心脏猛地一颤。
那道冲在最前方的身影,为何如此熟悉?
隔得太远,李世民看不清那道身影的脸庞,但隐约中,他感觉到那道身影,正是自己的孩儿李宽。
“宽儿。”李世民下意识地呢喃出一个名字。
顿时叫周边的大臣吓了一跳。
楚王爷?
率领大军增援的竟是当今陛下的皇子——楚王爷。
这一瞬间,李世民彻底想通了。
侯君集与李元昌蓄谋造反的消息,是房玄龄递过来的。
但房玄龄一直忙于政务,从未出过长安城,怎么可能在代州发现李元昌豢养私兵。
虽然房玄龄一直不肯究竟是从何知道的消息。
但是李世民隐约有过猜测,而今在见到那道银白身影时,他明白了。
是宽儿。
李世民不再犹豫,他此时身着许多年未曾着身的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