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光学镜头2

A+A-

    “持续两年的全面转制,姑苏乡镇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的全新局面,同时推进了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促进了乡镇企业的优化和发展。995年和993年相比,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减少了2664家,职工人数减少5万多,而工业产值却增长54%。”

    姑苏市的改革,也吸引了国家高层的目光,近些年不断有国家领导人,来这里视察,并表示高度赞赏。马由综合新闻和其他资料,以及今天周天宇如数家珍的介绍。明白了姑苏这个非特区、非直辖市甚至连省会都不是的城,却发挥出表率作用的原因。

    马由看重姑苏市,一方面是这里的政策及市场环境、0多年的工业化,培养和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技术工人。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里的中企业众多,容易培养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之前的一些思路,现在也渐渐清晰起来,他需要花费一点时间,整理一下技术资料,就可在这个地区先行实验。

    “选择在并购虎丘这家工厂,我们看重的是这家企业的规模、产权清晰,关键是附近有著名的虎丘相厂,我们近水楼台,挖掘人才相对容易。姑苏市改制较早,下岗压力不大,没有强制要求我们保留工人的数额。为此,我们这几个月从虎丘相厂、沪上海鸥相厂、金陵相厂、赣省凤凰相厂等0多家全国著名相企业,招聘了400多名工程师和技工,为了培养出能熟练操作高科技设备的技工,还招聘了200多名大学生。不过,顶尖技工、光学大师级别的人才没有招揽到多少。”

    “呵呵,光学大师级技工是呀,人才是企业的底蕴和发展潜力。尤其光学这样产业,既是人力密集型,又是技术密集型,一般企业很难达到平衡。”

    动

    镜头时代,国产相和镜头还有一点市场。但随着95年第一支美能达000自动对焦面世后,至今已0年,倭国的af镜头不断涌现。紧接着在去年佳能推出了第一支带防抖的镜头(ef5-300f4-),各种光学电子技术层出不穷,动镜头很快就被淘汰。华国的相工厂也彻底没落,甚至连以光学为傲的德国众多相厂,也因电子技术落后,仅残留徕卡、哈苏(镜头)等少量品牌。以至于摄影爱好者,无论专业还是业余,中都是清一色的倭国相。仅极少数发烧友,在胶片时代,还坚持使用动镜头和电子技术含量极少的德国专业相。再以后,数码相风靡全球,淘汰了胶片,也顺淘汰了动镜头和纯械的德国传统相。

    (笔者玩了40年摄影,资深发烧友,收藏了林好夫45、林好夫6、哈苏503、903、x-pn、徕卡r、m各年代型号、禄来、阿尔帕等数百台相和各种镜头。故事写到这里心中也是一阵唏嘘。)

    直到智能时代,出现了比照相、摄像更加庞大的镜头需求。华国企业才找到了会,诞生了一批镜头、镜片生产的企业。在镜头模块生产量方面,冲进了全球前三。但依然无力冲击倭国的照相、摄像市场。

    “董事长,你为何不从德国、倭国招揽一些高级光学技师过来呢?”

    “一是真正的金指那种光学大师级技师,全德国也就几十人而已。分散在蔡司、徕卡、施奈德、罗敦司得、禄来、福伦达、梅耶等众多厂家里。”

    马由到这里,突然想起福伦达现在日子很不好过,已被转卖几次,再过3年就将被倭国收购。蓝星集团虽然有超前的科技实力,但镜头这类传统制造业产品,消费者很看中品牌,若是将福伦达收购,自己生产的镜头甚至数码相

    、摄像等,开拓市场的速度更加快捷。脑海中让星儿将这件事记录下来,发邮件给文勇,让他安排去洽谈,蔡司也可以谈谈,看代价怎么样再比较。

    “倭国人嘛,暂时不会考虑。不过引进这样的人才,数量少了起不到规模效应的作用。其二还是保密原因,我们在模具制造、各种特种光学玻璃配方及工艺、新型树脂玻璃、镜片加工工艺、镜头结构设计、电子技术、变焦及对焦技术、防抖技术、精密组装设备、检测设备等,都拥有国际领先顺平,甚至还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工艺,也特别定制了许多先进设备。我们起步晚,只有靠更加先进技术和设备,来确保产品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准。”

    “其实你也不必对德国的那些工打磨镜头过于盲从,你知道德国蔡司吧?他可是世界光学顶尖代表。就这么一个光学巨头,就是因为他们保守,坚持工打磨镜头,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几近破产。的确他们有2位金指级大师,但人力总有穷尽时。”

    “蔡司坚持工打磨镜片这种老旧的生产模式,成为了米国最大的光刻制造商gca的送终者。因极度自信,蔡司给gca的镜头没有进行出厂前的全面检测。gca则因为光刻的交付压力太大,以及对德国镜头的盲目信任,也没花时间对蔡司交付的数百个镜头进行质量检查。这样就形成一个可笑的恶性循环,gca不检查镜头质量,就不会退回有问题的镜头,而没有镜头被退回,蔡司认为镜头质量没有问题,更坚持不做出厂检测。”

    “gca的光刻很快暴露出质量问题,器运行不久,因为镜头柱发生漂移,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生产线不得不一再停下来。光刻是芯片设备投资的大头(通常占比在60—0%),但只要前期生产的芯片收回成本后,就会变成印钞,因此,稳定运行压

    倒一切。”

    “蔡司的镜头质量问题导致gca交付的数百台光刻,受到客户大面积投诉,客户替换下的g线镜头多到用卡车来装。gca和蔡司的声誉因此受到毁灭性打击。结果你也知道了,gca已经倒闭。虽有0年代末光刻制造商过多,竞争激烈,而那时芯片设计落后、功能发掘不够,晶圆加工品质也不高,芯片运用的潜能还没有爆发出来,导致市场趋于饱和等原因,但蔡司工打磨镜头的质量问题,为gca的破产也做了巨大的贡献。”

    前世蔡司凭借行业影响力,收获不少神话,其中就包括“蔡司凭借匠人精心打磨镜头成就阿斯麦”。传中,他们给垄断光刻的企业阿斯麦提供镜头,用精度最高的打磨和最细的镜头磨料,依然需要“金指”级技师精心打磨,才能达到符合标准。而号称“金指”这种水平的技师蔡司公司也只有2人。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应该是阿斯麦拯救了濒临破产的蔡司。恰恰是阿斯麦逼迫,蔡司为生存所迫,改变了引以为傲的“金指”工抛光镜头的模式,大规模采用自动器。器取代工匠后,蔡司走向辉煌。

    那是在蔡司生死存亡关头,听阿斯麦收到三星一笔0套光刻的大订单,这意味着蔡司相应可以获得000个镜头的订单,订单量增长近倍,足够蔡司度过危。但利希腾贝格下只有2个“金指”,而完成订单需要近300个“金指”。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全自动大规模生产。

    飞利浦借给蔡司900万美元。有了这笔钱,蔡司上马了器人自动抛光系统,这些系统不再完全依赖“金指”工匠了,公司等于穿上“跑鞋”,光刻镜头产品正式走出过去产量低、质量不稳定的阴影,成为真正的行业翘楚。

    这些故事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发

    生,马由就没出来。

    “人眼显然无法和高精度仪器相比,再熟练的工匠,也不能保证和器一样稳定,所以蔡司以“金指”为主导的传统经典玩法,等于给自己戴上了镣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