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管墨学堂招生
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那几天里,洛阳城的老老少少们不管有钱没钱,都会出门逛逛庙会,结果这一出门就看见有人在贴布告,那些不识字的便问身边人道:“这是官府的文告吗?”
明代的识字率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城市居民,大约一多半都能识文断字,所以,听到边上的央求,有人便探头过去看了一眼,然后念到:“福顺联号创办管墨学堂,定于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之间,招收三十名生徒,包吃住及教授书数工商诸学,并签署长契,结业后由福源号并顺和店雇募,唯入选生徒要求如下,八岁以上、十一岁以下,能书写三百字之上。”
随即此人向边上人解释道:“这是有两家商号准备招收学徒,只限三十个名额,包吃包住,还教授写字、技术以及工匠行商的本事,而且只要能进这个管墨,管子和墨子,倒也契合工商之,对了,就是进了这个管墨学堂,学堂就和生徒签署长契,保证生徒在学堂结业后,能进入福源号和顺和店做工。”
“福源号、顺和店?”边上听的人惊讶的叫了起来。“福源号不就是卖字花的哪家嘛,也对,福源号是福王府王爷开的,顺和店也是福王府的王店,能进去做工,倒也是个好出路。”
是的,对于平民来,能给自家孩子找一个能长期饭碗是不容易,因此听福王府名下的商号王店要招人,顿时吸引了一大批人的注意力:“真的,假的,我可听今年王爷给福源号上下都发了大红封,就是刚刚入行的伙计都有一两赏银呢!”
这明显是托在话,但效果也是杠杠的,要知道刚刚入行的伙计就是常规意义上的学徒工,店主、师傅一般就管一个吃住,根本就不会给钱,就这样的,也能拿到一两银子、一千文钱,周围看榜的那就更心动了。
不过心动归心动,福王府的要求可不低啊,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还得会写三百字,真有这水平的孩子,家长可都是奔着儒童、秀才这一路去的,又有谁愿意把这样的孩子送去给人当工匠,做商贾呢!
但这批人犹豫没关系,反正相关的招贴已经贴满了整个洛阳城,以目前洛阳二十万的城市人口及数量更多的周边州县人口,区区三十名生徒总是能招募满的;只是管墨学堂的招收方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
在某家行会里,一名会首咬牙切齿的的:“几位,都听了没有,福王府要以学堂的方式教授出工匠来,这,不是要断我们的根吗?”
明代行会制度盛行,进而导致各种工匠的传承只能通过师徒方式进行,且被限制了一个师傅一辈子能教出徒弟的数量,某种意义上,固然避免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但也制约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如今福王府居然要打破传统,自然引起了守旧派的担心和不满。
其实,在朱由崧的指导下,福王府打破传统的事情也不止一件两件了,其中字花、蓝毬什么的都不了,最重要的变革就在于顺和店已经从就地收税的王府敛财构悄然转变为了一个逐渐成型的金融单位;当然,这种转变,目前还看不出什么端倪,自然也不会立刻影响了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何老哥,你想太多了,”边上人劝道。“顺和店和福源号都是王府名下的产业,招的生徒自然也是为了王府营造所、王庄而选的,跟我们市面上没有关系的,不必大惊怪。”
“曹老哥的极是,再了,那可是福王府啊!”另一位行首摇头晃脑道。“陛下亲子,国家亲王,你我在人家眼里跟蝼蚁似的,不要亲对付了,一个眼神,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效力了,所以,漫福王府跟咱们之间没冲突,就是有,我们也得隐忍了。”
“你们啊!鼠目寸光!”
何老哥听来听去,都是没关系和惹不起的,于是他勃然大怒,然后在众人诧异的眼神中拂袖而去
看着自己父亲一副恼怒异常的样子,放下中书本的何之浦赶紧上去搀扶,并同时发问道:“爹,谁把你气成这样了?”
何行首便絮絮叨叨的把事情跟儿子了一遍,然后解释道:“现在天子都在与民夺利,福王府要那么多生徒干什么,不就是准备日后跟我们抢夺生意嘛,这些只看到眼前芝麻大的一点,却不深思熟虑,简直就是竖子不可与谋。”
何之浦眯起眼想了想:“爹,几位行会里的叔叔的也有道理,毕竟福王势大,官府都不敢惹,我们民又怎么敢轻易得罪呢。”
何行首一把甩开儿子的,厉喝道:“你是中了秀才,不用担心其他,但你想过没有,你接下来保证能中举人吗?秀儿,将来一定也能中秀才吗?如果不能,行会里的这口饭,我们何家还是要吃下去,到时候怎么办?”
何秀才笑着重新扶助何行首:“爹,你消消火,儿子的意思是,福王府能不得罪尽量不要得罪,但这不是怕他们,正所谓有理走遍天下,福王府不是无懈可击的。”
何行首看了看何之浦:“吾儿可是有
&p;lt;enter&p;gt;--&p;gt;&p;g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p;lt;/enter&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