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商量读书
到村口放下村里搭车的三人,一家人赶车回家。
王氏一路上笑眯眯地,看着人心情就知道特别好。
晚饭,一家人吃着筒骨煲汤里的骨髓,吃过后知道这是个好东西,就是没肉不然早轮不到他们捡便宜了!
“以后村里赵屠夫那杀猪,要把筒骨买下来,骨头不打眼,这样我们还能吃的好”王氏。
李文山喝了口筒骨汤,他现在多吃点骨头补补钙,以后发育了到时候个子高点,看着他爷爷和爹身高都比较矮,村里人也都不高&p;p;qt;奶奶,过几天养只狗吧!这样会更好点。&p;p;qt;
王氏想了想道&p;p;qt;那明儿我去文婶子家里抱一只回来养,这样向那屠夫买骨头也是正常,就是太费柴火了。&p;p;qt;
李铁柱虽然原先嫌弃儿子乱花钱,但这吃进嘴里真香&p;p;qt;那没事,喝着这骨头汤我都感觉自己有劲很多,今年我们也囤了很多柴,够烧到农忙后,实在不够到时候再去山里砍些。&p;p;qt;
夜里张氏翻来覆去睡不着。
“怎么了?”李铁柱被旁边的动静打扰地睡不着觉了。
“山看着挺聪明的,我今天给白举人的夫人那结算了王母祝寿图,锦绣坊老板娘他们家是农家出来,考上举人整个家改换门庭,你我们也送山去私塾读书怎么样!要是能考上秀才,我们家就是读书人家了“张氏索性翻身坐起来。
“家里几个丫头出嫁了,爹娘年纪也大了,家里的活现在都是我和五丫在做,织布时间都少了,几亩田要种,要不是买头牛都有点忙不过来,我连出去打短工都少了”李铁柱叹了口气。
张氏脾气起来狠狠地拧了李铁柱的胳膊“怎么,你还想叫你才六岁的儿子下地给你干活。”
“
嘶,哪有,我们家家底薄,读书耗不起,山现在还,过两年可以再读书的事”李铁柱吸了口凉气。
“山不了,那老板娘儿子四岁就入蒙学了,再让宝在家是耽误他,我不管明儿我要跟爹娘让山入学”。
“村里没有村塾,我听那老板娘镇上私塾也不贵,教书先生还是个秀才公,秀才得好处可是多的很,不然让我们山去私塾,难道要跟我们一样做一辈子睁眼瞎嘛?要不是我在娘家时学几个字,哪有好活让我接”张氏继续。
“行,读书要花挺多钱的,咱们家一年扣除吃喝花用也就能剩个那么点银子,还要留点应急的钱”
“那我就多做点绣活,努力攒点我娘家侄儿去年入蒙学束脩等一年花费十两银子,这家里供山一两年没什么问题”
“行了,明儿和爹娘,让山去私塾开蒙,家里这几年也攒了点钱,本来是打算山长大点,再去买点田,毕竟我们农家人,土地就是***,到时候我们家也能成河对岸那余地主住上大房子,有奴仆伺候”
张氏听了李铁柱同意山去上学,满意地躺下,脑子里盘算着,这几年加上他娘给她,她也全部攒下四十多两的私房,按现在算也能供山读个几年,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还可以在城里当个账房先生。
房间里安静下来,夫妻俩各怀心思睡下。
天朦胧亮,王氏已经在厨房忙活起来,张氏也起身帮忙,开始忙活烧饭菜,婆媳俩做好早饭和家务其他人也都醒了。
李铁柱继续昨天的方法,已经把河里的鱼打回来,看着两木桶里新鲜乱蹦的鱼。
李铁柱道&p;p;qt;这河里鱼也不多,我砸了几个洞,就抓了这些。&p;p;qt;
&p;p;qt;
没事,这能抓到就是好事,家里也留两尾过年,其他我和你爹带去卖了。&p;p;qt;
“今天我和你爹去,鸡蛋糕做的不多”王氏看着他们。
“行,娘,家里就我照顾了”张氏回道。
看着李老头带着王氏驾牛车远去,李铁柱就去砍柴,真等下雪了,山里就砍不到柴火了,二丫和张氏开始忙活家里,李文山也背着他爷爷给他做的背篓去打猪草,顺便看看在山里能不能碰到点宝贝,这样他也好开口去学堂读书。
张氏叫住要出门的李文山“山”
李文山回头看着他娘“娘,有什么事。”
“娘送你去读书怎么样?”张氏拉过快到腰部高的儿子问道。
李文山刚想着念书,想着等鸡蛋糕销量稳定了再让家里人同意,没想到娘就提了“娘,真的,我想去”。
“没事,这几年风调雨顺我们攒了点,等你爷奶回来,我就跟他们,你到那念书可要努力,能考个秀才举人那我们家修坟冒青烟了!”张氏看着儿子有求学心,心里也非常高兴。
“那我去打猪草了,娘”李文山。
“嗯,你去吧”张氏看着向来沉稳的儿子居然蹦跳出门。
响午李老头他们回来了,爹娘歇歇喝口水。
“哎,张氏今天我和你爹可卖了不少,没想到卖光了还不够,数数今天卖了五百文”张氏喝了口水。
“那可太好了,这样家里有个稳定的进项”张氏高兴地。
“那是可多亏了大孙子,他想得方子好”
张氏也不想等李铁柱回来再了“娘,我这正好有事找你和爹商量”。
“什么事?”王氏问。
“爹娘,山年纪越来越
大,他这个年纪正适合上学,昨天锦绣坊老板娘儿子才四岁就入学了,我想着我们家山也挺聪明的,去读点书考个童生秀才也是改换门庭,实在不行也能当个账房先生”张氏开口。
“嗯,山要去入学,可村里没有村塾,镇上我们也不熟”李老头。
“娘,前段时间我娘家侄子入学镇上私塾,我侄儿正在那里上学,一年花费我嫂子十两左右”张氏绞了绞帕。
“爹,要不然直接送宝去县里,先生还有本事,同窗都是城里的”张氏张了张嘴开口。
“行了,等晚点我问问里长,里长家的云子在镇里上学,顺便问问张家村的先生”李老头开口。
“确实要问问,先生教的不好,那不是耽误学生”王氏看了眼张氏。
“老婆子,装点鸡蛋糕到时候用的上”。
傍晚李老头带着烟叶和鸡蛋糕“里长在家吗?”
里长婆娘看到李老头里的东西眼睛亮了亮“谁啊,李老头你在,在家呢!老头子有人找你”。
“哦,老李你这是”赵里长看到婆娘里提的东西,知道是有求于他。
“里长,是这样的您家云子不是在镇里读书,想向您打听下镇里老师哪个合适,家里就一根独苗,想着去认点字,以后也能当个账房先生”李老头。
李家情况还是了解,李铁柱跟他同龄,他入私塾的大孙子都比他儿子大,等他儿子可以娶亲,李铁柱都快六十了。
“李老哥,镇上私塾你还问对了,镇上有三个学馆,周秀才四十又五,五年前才绝了考举人的心,办了个蒙学,为人较迂腐,束脩二两银子一年。
沈秀才三十,年富力强,重心都在科
考,束脩四两左右。
我家芝子的先生马秀才三十有余,学业曾受过县丞称有望举业,束脩三两左右三节六礼,笔墨纸砚一年大约花费十五两。上次就听我家芝子回来过,他在县里书铺买书时,看到一秀才公,倾尽家资就为了买本书,那一本听有名家笔记,一本四十五两,听的老朽直诧异”赵里长看了看李老头。
“谢谢里长,告知我消息,不然我们家这些大老粗都不知道”李老头听得直咂舌,向里长道谢。
“事一桩,拜师礼为六礼,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干瘦肉条,你们准备好就可以去了”里长学着城里老爷模样摸了摸胡须。
“里长,张家村的先生,您可有听过”李老头问。
“张氏家族有个子弟经商富裕了,为家族卖了几十亩祭田,造福族里,请了个老童生教学子弟,但外村人附学束脩也不少,周围许多还是把孩子送镇上”赵里长把知道的消息告诉李老头。
“入学时间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现在靠近时间是上元正月十五,二十天左右”里长
“里长,我就不打扰了您了”李老头拱告别。
“怎么样老头子,先生都什么情况”。
李老头把里长那知道的消息告诉众人。
“我想还是拜师周秀才,束脩便宜,我们家山真会读书,也能学到东西”看着家里人都犹豫不决,李老头开口道。
一家人准备好拜师礼,李铁柱换上一身八成新的短打衣衫驾牛车带着李文山,李老头和王氏则一起往青鬥镇卖鸡蛋糕。
半个时辰后
李铁柱父子俩往镇上桂花巷前行,一栋白墙黑瓦房前停住,整了整衣衫,上前敲了
门。
“你们找谁,有什么事”门房开了道缝,伸个头出来。
“哥,我们是赵家村的,前来给儿拜师启蒙的”
看了看打扮是农户和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模样也猜的出是来求学,这农家子求学可谓稀少,毕竟普通人家供不起。
着关上门“那稍等,人先去通禀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