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121章 二合一

A+A-

    报刊的第一次发行,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百姓们看着报刊上的数据,得知不仅自家丰收了,全天下都一起丰收了,每家每户都有充足的粮食,国库也被填满了,不由得对国家更信任了。

    阴霾扫去,看向新的远方。

    在各地,国家统一发行的报刊,甚至被开发出了各种不同的用处。

    比如同一个村子的人共同买一份报纸,阅读完了之后,就可以拿它当做认字的教材。

    上过扫盲班的人当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上扫盲班的人,也能通过报纸认识几个字。

    报纸上面的内容是关系到自己的,什么亩产多少斤,平均每家每户有多少存粮等等。

    村民们别的事情记不住,但是对这种事情几乎是一听就记住了。

    时不时过来看一眼,然后再根据脑海中的内容,将上面一个个字都对上,每每读完一遍,脸上都会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他们现在居然有这么多粮食了!

    对于科举考生来,这份报纸就更有用了,原本只关注固定板块的考生们,当终于研究透彻之后,才有心思和精力放到别的板块。

    这一看,这不就是典型素材吗?

    农业,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有,有陛下的才智和伟业,也有一些能臣的政绩,还有天下百姓中发生的典型事迹。

    写文章讲究旁征博引,这些前不久才真实发生在大家身上的事情,往往是最有感触的,不定还正好是判卷考官自己的政绩,或者是他也欣赏的事情。

    “听这上面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都是专门请大儒来定稿的。”

    “这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旁的书籍写书的人怕是都没有他们厉害,咱们都学了那么多了,报纸虽然纸张用的脆薄,但是价格简直是太便宜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少了,每周才出一次,要是能天天出就好了。”

    按照原本的识字率,报纸是不可能卖得这么好的。

    但是扫盲班开了一期期之后,在百姓中,起码还是有了一两成的识字率。

    因为是官方发行,还有城静枫这块活字招牌,加上几乎每一个板块后面都是有名有姓的人,所以百姓们都对报纸很信任。

    朝臣们也都没有想到,报刊的效果会这样好。

    仅仅是一张纸,上面印一些功绩、成就、文章、展望之类的东西,就能一下子引起全天下的讨论。

    金銮殿上。

    连子明作为户部尚书,首先站出来汇报道:“第一次报刊发行数据已经全部统计完毕,共计销量一百三十万份。虽然一开始开销确实很大,但是若能保持下去,再来一次,原本投入进去的本钱就能全部收回。”

    朝中臣子们听到这个数据,都有一瞬间的愣神。

    要知道在人口鼎盛时期,大雍朝也才只有不到三千万的人口。

    被旱灾、饥荒、蝗虫这么一闹,现在大约之后两千万左右的人口了。

    若是真的卖出去,一百三十多万份的话,相当于全国上下每二十多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报纸。

    还有盈利,三文钱一份的报纸,居然还有盈利的余地?

    听户部的语气,报纸的盈利似乎还不低。

    城静枫坐在龙椅上,连子明的数据一连串涌进耳朵里。

    盈利是当然会盈利的,全国人民一人一文钱,总的加起来也是一笔不的数。

    宰弘济这个负责筹备的人也没有想到,最后的销量可以达到这么高。

    只是隐隐有种感觉,因为在第一批发行的报纸迅速被抢空之后,几乎是各地都紧急加印了三到五次。

    他能感觉到,不少人看他的眼神都更热切了。

    之前被他找的写文章上报纸的几个人,现在一见到他,脸上都是和煦的笑容。

    是啊,自古青史留名得又能有几个,而且都还是人死道消之后的事情了。

    自己写的文章,能被一百多万人看到,再经过百姓口口相传,几乎就是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你,这样的诱惑,可一点也不比青史留名。

    甚至连他都有些心动了。

    百官们也纷纷真心夸赞。

    “这个报刊好,有利于团结民心。”

    “若是朝中有什么大的政策改革,也能用报纸很好的引导舆论,更是有助于一方安定。”

    “也有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现在好多人都在讨论报纸上面的定国赋”

    看到了效果之后,大家对报刊的事情更加上心了。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越来越多有名望的人,都愿意通过报纸刊登自己的文章和见解。

    城静枫和宰弘济两人一起把关了第二次稿件的内容。

    这一次主要还是偏向歌颂盛世,建立权威性。

    通过有名的大儒,有实践性可能的干货,还有已经实现的成就等等方面,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一个高大的形象。

    ——报刊上内容就是权威的,肯定是对大家有益且真的很有用的。

    权威的建立,能吸引更多的人买报纸,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稿,一起建设出更好的内容。

    仅仅两次,发行报刊,不仅将国库起初投资的银钱全部收了回来,更是成功的建立起了前所有为的威信。

    报纸上有国家新的发展动向,报纸上有全天下发生的大事,报纸上也有大儒的文章,报纸上也有各种工具原理的介绍。

    对于百姓们来,就像是从一个封闭的区域,一下子通过报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世界。

    每周都有新鲜的事情冲击,每每都能引起很多的讨论,在讨论和争辩平息了差不多一两天之后,新一轮的报刊就又要发行了。

    若是你没有看过,或者是没有了解过报纸上的内容,可能别人在什么东西,都完全听不懂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等城静枫定下的以环保为主题的第三期报刊发行的时候,销量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第一次确定主题的报刊。

    不管是哪一个板块,刊登的全都是与农事有关的内容和文章。

    农业板块:干旱的元凶是谁?——[干旱的发生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标题加黑加粗,在一种正常大的字体中,显得尤为突出。

    不管买报纸是为了看哪一个部分的内容,几乎都被这标题吸引了。

    干旱居然还有元凶?

    难道不是老天爷不下雨吗?

    还有人能操控天灾?

    带着这样的疑问,不少人拿到报纸之后,第一时间就开始阅读相关内容。

    往下读了几行之后,总有种隐隐的熟悉感。

    往后一翻,看见署名是城静枫,顿时明白了这种熟悉感的来源。

    这不就是那种跟着学自然科学一样的感受吗?

    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不敢置信,多读几遍之后若有所思,再观察生活,仔仔细细的学个好几遍,最后醍醐灌顶。

    “虽然现在觉得不敢相信,但是以后多看几遍,肯定会感觉越来越有道理的。”

    “干旱居然和我们砍柴砍树,破坏水土有关系。”

    等看完了城静枫写的这个块内容之后,惊叹不已的同时,还有不少人继续往下看。

    有大儒书写出全国上下秀丽风光的文章,虽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期许,但是其中蕴含的对大自然美景的浓烈向往与热爱,也深深地感染了许多人。

    那种饱含生与活力,充满绿色和希望的描述,让人忍不住想要看看,若是真的实现之后,会不会真的这样俊秀美丽。

    城静枫也被这一篇内容所吸引。

    她当初提议这篇内容的时候,将自己的所看过的那本游记也分享给了宰弘济。

    本想着是可以给人一些灵感,却没有想到,大儒在游记描绘的美景基础上,还有绚烂又有力度的文笔,将这写实的美景添上了几分神秘朦胧的色彩。

    仿佛加上了一层滤镜,把人间美景变成了仙境,也仿佛铺上了一层薄纱,让人有种想要揭开看看的强烈**。

    连她都忍不住有些心动了。

    顺着报刊往下看,下面的内容就是给出的具体措施。

    看完了灾害的罪魁祸首,不少人都想着以后要保护环境,绝对不瞎霍霍了。

    看完了世间绝无仅有的美景,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甚至想要主动做点什么,让这样独具风韵的美丽景色来到自己面前。

    正热血上头的时候,看到具体的执行措施,就像是一下子被戳中了心窝。

    工部造出的仪器,生命力顽强的杂草种类,适合在不同地域生长的树木,植物,树木防护带的种植建议。

    在保护环境方面,个人能做的十几件事。

    若是一个城市想要发展绿化,早就好的生态,需要度过的几个大阶段。

    每一个板块都是与环保强相关的。

    在这一期的报纸发行之后,又是平地一声雷。

    尤其是干旱区域的人们。

    经历了这么多的劫难,甚至还有不少亲朋好友没有撑过来,这个时候得知干旱还有这种可能性,顿时有种痛心疾首的感觉。

    “咱村后山上那些树,每年都被砍伐,有的做了棺材,有的盖了房子,虽然有要求要补种,但是有多少人心疼钱,就装装样子。”

    “这样一回想,好像确实这几年风沙都变多了。”

    想到曾经的绝望和无奈,难民们是最先动起来,尤其是一个村子的村民们,都坐下来商量,将原本大家不以为然的事情,写进族规中。

    即使是没有遭灾的区域,想到水位下降,难民围城,蝗虫来袭,也忍不住心生后怕。

    凉州百姓的这种感觉是最强烈的。

    在火炕出来之前,砍伐树木烧柴过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在没有修建水泥路的时候,外面不管是马车经过,或者是军队策马奔腾,几乎都会带起滚滚沙尘。

    若是住在城里的人,平时感觉还好,一旦刮大风,也是会感受到那种砂石被风带着划过脸颊的刺痛感。

    “幸好我们这里多水,要是本就是水少的地方,怕就要真的和难民们一样了。”

    “要我,还是多亏了军师,不对,是多亏了陛下,要不是她提醒我们的,不节约水,不储备水,肯定撑不到秋收。”

    “当初陛下不就想让我们多种点树吗?不过后来都因缺水死掉了,然后又被难民扒了皮吃。”

    “多种树还是好,以后咱凉州绿树成荫,就像那个报纸上的那样好。”

    在天下百姓都振奋讨论的时候,一个个有佐证力度的文章也出来了。

    有擅史的大家,整理了有史以来发生的旱灾。

    虽然久远的史册可能有遗漏,但是光是近几百年来的数据,就已经足够有服力了。

    旱灾发生的地区,大多是少水的地方,但是历史上凡是有诗人赞赏当地美景,诗句出现的前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几乎都是风调雨顺的。

    近几百年间,人口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多,水土流失的情况没有统计。

    但是旱灾发生的频率也确实是在慢慢变多,从一开始的两百年中才发生一两次,到现在两次干旱才间隔四五十年的时间。

    在史学家抛砖引玉之后,给了人们新的思路,有熟读自古以来游记和诗歌的学子,也整理了许多资料。

    将对应诗歌文章描写的地点,年代都标注出来。

    然后再与历史上旱灾发生的时间一一对应。

    竟然有七成以上的旱灾都能找到环境被破坏的佐证。

    城静枫也深感这些人的博闻强识,她觉得自己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是寻常人若是想要做到这一点,那可真的是一点也不简单。

    饱览群书,心中有物,有足够的逻辑,还有勇气有胆识有自信,才敢将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公之于众。

    世间从不缺乏能人和天才。

    在第三期关于环保的报纸发行之后,一个接一个的人出来辩论,佐证,将报纸上带起来的对环保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

    在报纸的权威建立起来之后,城静枫头一次尝试用报纸引领民意,效果就出奇的好。

    在民间的讨论声和热情达到高峰的时候,城静枫也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条例。

    有引导百姓去主动爱护环境的,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归于各地的官员。

    要求对境内百年以上的大树做出统计和保护,不得随意砍伐;每年定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监控乱砍伐树木的情况,必须做相应的补种等等。

    并且将环境治理情况,作为官员升迁考核的额外加分项。

    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起码在短时间内,环境不会再继续恶化下去,至于改善,还是要一步步慢慢才能看见效果。

    全国上下都开始了环境的治理,官府在其中出的力占了大头,百姓们自发的维护和保持,也加速了治理环境的进程。

    环境的改变一时看不见成果,但是在大家沉浸于报纸带来的热度,都将目光和讨论放到环境治理上的时候。

    各个城池全力铺设的铁轨,已经进入了收工阶段。

    虽然一整条铁路很长,但是分担到每城池之后,工作量也没有大到完不成的程度。

    在秋收这一段时间中,城静枫陆续接到了各个城池传来的竣工的折子。

    待秋收完毕,宣传报刊的这十几天时间里,铁轨之间的衔接检查,还有路段提示障碍,也全部都检查结束。

    五条铁轨基本上将全国各大主要地区连通,辐射的面积,也算是遍布了全天下,若是拿一个圆顺着五条铁轨跑一遍,这个圆圈定然是经过了地图上的每一点。

    正当城静枫准备确定开通时间的时候,勤政殿外传来一声通传。

    “镇国大将军求见。”

    城静枫将笔放下,然后道:“宣。”

    魏定平日里进宫,大多一身朝服,若是私下求见,面上表情大多温和。

    不过这一次,却明显和往日不一样。

    城静枫问道:“将军为何烦恼?”

    魏定语气严肃的道:“陛下,凉州通报军情,匈奴来犯,从西边峡谷穿过来,抢夺了一批粮食离开了,其中还有刚刚发下去的土豆良种。”

    匈奴来犯?

    城静枫不可思议道:“匈奴经过之前那一仗,元气大伤,怎么还敢前来进犯?”

    魏定道:“我在匈奴的线人探查回来的消息显示,匈奴那边也有缺水的现象,加上上次那一役损失很大,现在情况很不好,内部四分五裂。应该是有的部落活不下去了,破釜沉舟。”

    城静枫回忆了一下在凉州瞭望塔上看见过的地形,很快就明白了匈奴是怎么进来的,眉头微微皱起。

    魏定敏锐地注意到她表情的变化,解释道:“我们从凉州带走了一半多的人马,剩下人还要留一部分在大营中,没有足够的人马执行之前的巡逻方案,所以才又让匈奴钻了空子。”

    城静枫也明白,她自己制定的方案怎么可能不清楚,那么狭长且地形复杂的防线,要想进行密不透风的防守,没有高科技辅助的情况下,再好的方案,也需要足够的人马来执行。

    城静枫道:“这点我清楚,自然不会降罪于他们,剩下的人还要进行密不透风的防守,几乎所有人不眠不休才能做到,我自然不会苛责。”

    她是确实没有想打,在前一年才损失了那么多人的情况下,匈奴还敢来边关进犯。

    她想了想,看向魏定道:“干脆一举拿下匈奴吧。”

    魏定也同时道:“我想直接出兵匈奴。”

    两人的声音同时响起来,在勤政殿中相互碰撞,交融。

    一个语气平淡,一个略带杀气。

    两个声音交织在一起,竟然也没有一丝违和感。

    “将军也这么想?”

    “陛下也这么想?”

    听到对方的话,城静枫和魏定同时笑了起来。

    城静枫道:“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与其每年防备,花费诸多心力,不如一举拿下,将广袤的草原,纳入我国的图。”

    魏定眼里也全都是认同,眼里甚至有了星光:“若是将匈奴全部拿下,草原上的马匹,也能大大增强我军兵马大的实力。”

    城静枫听到他这么,突然就想起京城中一个传言,是魏定曾经把他母亲的嫁妆铺子经营到破产。

    她问道:“将军难道没有想到别的好处吗?除了兵马和强大国力之外的其它方面。”

    魏定沉思了片刻,缓缓吐出一句道:“百姓可以吃的肉变多了?”

    城静枫突然感觉传言可能没有多少夸大,魏定在行军习武方面有非凡的天赋,但是在商业方面,可能确实缺了点东西。

    看着魏定疑惑的目光,城静枫举例道:“首先,草原可以做大型牛羊养殖,一方面提供农业劳力,一方面可以供应羊肉,还有羊身上的羊毛,可以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送到纺织厂,做成羊毛线,纺成羊毛衫”

    城静枫随口举了几个例子,多一个现在国内没有的大型生态圈,能提供和改善的东西那可就太多了。

    魏定听到不光是辽阔的草原,还有草原上的牛羊,甚至是草原上独特的温度差,都被城静枫考虑到,全都想办法利用起来,更是觉得自己当初的想法没有错了。

    不过自己好像确实差了这么一点意识,若是生在商人世家,怕是就要成不开窍的反面教材了,他托生还是有些运气的。

    魏定道:“现在秋收已经结束,过不了一个月,凉州天气就要彻底冷下来了,若是今年想要拿下匈奴的话,只能传令给守在凉州的军队。”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想等到开春,我留一部分军队给陛下,然后带着其余人马前往凉州,两边兵马结合之后,再一起攻打匈奴。”

    城静枫听懂了他心里的想法,虽然直接派凉州驻守的军队也能成功,但是因为人不够,可能会有一定的伤亡,他回去之后把握更大。

    而且城静枫感觉,对于杀害了他父兄的匈奴,他心里还是有仇恨,想要自己亲自报仇。

    不过有魏定在,肯定是伤亡最的。

    低头看了看桌面上刚刚正在看的奏折,城静枫道:“将军可以现在开始准备了,只要军队准备好了,可以随时出发。”

    魏定有些疑惑:“若是现在出发,一路到凉州,凉州就已经天寒地冻了,不便于出兵。”

    城静枫将边的折子递给身边的连画。

    看到火车通车的消息,魏定眼里闪过一丝惊喜。

    城静枫道:“只要军队准备好开拔,乘坐火车大约六七日就能直接达到凉州。”

    六七日!

    魏定动作利落的行了一个军礼:“京城冬日之前,必凯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