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大事情2
“皇上,马市要开,但要灵活。”
五十六岁的杨一清,个子不矮,脸比较黑。不过长得一般,和杨廷和他们相比,长相普通很多。像杨廷和、费宏、蒋冕、毛澄,包括已经致仕的梁储,这些人其他不,长得是真的很好。现在年纪大了,但看着依旧是非常舒服。
可能杨一清在官场上的发展比不上杨廷和他们,而且在京城的时间很少,也跟长相有一些关系。皇帝也是普通人,估计更喜欢长得好看的,放在身边不管怎么都比较养眼。而且杨一清可能常年在西北领兵,和普通的文人的确是不一样。坐姿开始,话方式也是如此。而且话声音很是嘹亮,可以看出中气十足。
“杨卿,给我讲讲。”
“马市要以我大明为主。土木堡之变后,蒙古越来越强势,劫掠边疆次数也是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不应该开市,反而应该要在边境地区坚壁清野。对于边境贸易要严加管控。”
“关了马市?”
“是。”
杨一清的和朱厚熜想的完全不一样。
本来朱厚熜还以为,杨一清在边关多年,应该是支持马市。而且从杨一清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时候,给朝廷的建议当中,一直是支持西北地区开马市的。在朱厚熜的想法来,马市也是一个好东西。不仅要开,而且应该扩大规模。因为怎么看互通有无都是好事情,双方都能够得利的事情。朱厚熜也看过资料,马市好的时候,朝廷能够获得大量的马匹和耕牛。
马不用,冷兵器时代就是属于战略物资。而耕牛就更好,农耕社会没有比耕牛更好的东西。
可是没想到杨一清给朱厚熜的建议是关了马市。
“皇上,这些年蒙古诸部落联合,实力越发强大。但蒙古部落在蒙古草原生活,缺少很多东西。正因为缺少东西,所以他们才会劫掠边关。越是穷的部落,只要没吃的,只能是南下劫掠。现在蒙古兵势强横,我朝主要以防御为主。既然我朝目前以防御为主,就更应该关了马市。第一,可以保护边关,防御蒙古各部落以马市的名义,骗取我们的边关城市。第二,断了边关交易,让蒙古诸部落无法获得生活用品。蒙古一旦得不到想要的生活用品,会直接影响蒙古诸部落的生存。甚至会直接影响他们现在的联合。”
“蒙古从我们这里换走的东西很重要?”
“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蒙古很多部落,一旦无法从我们这里换取物资,那么他们的生活肯定会陷入很大的问题,甚至很多蒙古部落都挺不过严寒的冬天。从马市来,虽然大家都会获得很多好处。但相比起我大明朝来,蒙古各部落才更加需要马市。没有马市,我朝顶多会受到一点点的影响。但对于蒙古各部落来,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若我们对于边关实行坚壁清野,那么蒙古军队劫掠也得不到什么东西。这样会加大对于蒙古诸部落的打击。”
朱厚熜静静地听着杨一清的话。
朱厚熜对于明朝的认识,都是从书本上看到的。书本上的东西,毕竟是后人总结的,肯定有很多方面是非常有用的。但同样因为是后人,所以对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只能是根据留下来的资料分析。真正具体的问题,不可能完全了解。连专门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是如此,朱厚熜这种历史爱好者就更是如此。明朝的政治来看,皇权至高无上,而文官则是皇权委托打理天下的群体。
文臣怎么和皇权对抗。
靠的是信息的不对等。
文臣掌握大明朝的第一资料,但他们往上汇报的时候,肯定是摘取最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或者就算不是故意的,但潜意识当中会不自觉的这样选择。一层一层的报上去,等来到皇帝上的时候,这份情报已经是变得面目全非。这就是典型信息不对等,信息之差。
这个不仅适用于皇帝,也适用于京城的那些高官。
像杨廷和他们这些内阁阁臣也存在这个问题。下面报上来的情报,会出现很多问题。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历朝历代都做了很多努力。明朝皇帝成立锦衣卫、东厂,其实也是为了这个,为了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等。到了清朝的时候,清朝皇帝的密折制度,也是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
现在朱厚熜要了解大明朝,就要从这些大明朝的一线文官当中得到消息。
虽然他们的,也不可能完全正确。甚至他们的信息都是残缺的,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无意识的。但这些一线官员传递的信息依旧是非常重要,所以朱厚熜都很重视。
“然后呢?”
“等蒙古诸部落受不住的时候,他们就会南下劫掠。只要我们挡住他们几次劫掠,那么蒙古诸部落最后必然是承受不住的,甚至为了生存会闹内讧。只要蒙古诸部落顶不住,那么以后再开马市的时候,我朝就可以占据上风,让蒙古诸部落听我们制定的规矩。”
“都要关吗?”
“不。根据不同部落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情况。要用马市拉拢愿意和我们和平相处的部落,打击和我们打仗的部落。或者用马市扶持一些愿意听我们话的部落,来对抗草原更大的蒙古部落。”
朱厚熜没话。
心中却是更高看一眼杨一清。
以前只知道杨一清是文武双全的大人物,被誉为是大明朝的“郭子仪”。甚至清朝张廷玉在“明史”当中更是评价为唐朝名相“姚崇”。
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
杨一清的思维已经脱离了这个时代很多读书人,考虑的问题也已经是超过了很多人。在目前的明朝真正把经济利用在外交当中,并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视野。
纵观大明历史,还是到了“隆庆开关”,解决了大明倭寇边患。此时的大明内阁阁臣高洪和张居正他们开始懵懂的理解经济在外交上的问题,或者经济解决政治问题。因此也开始把这个方法使用在北边。
成果还是很好的。
隆庆朝和万历朝,一直困扰边境的边患,解决了很多。未曾想到杨一清竟然已经是想到了这一点。蒙古目前来,虽然有蒙古大汗,但其实无法控制蒙古各部落。对于蒙古部落,明朝在没有彻底解决他们实力的情况之下,分化是最好的办法。这就是杨一清的意思。
“杨卿,你把北边几个马市情况详细罗列一下,包括对面的部落情况。然后写一份具体想法,交给朕。”
“臣领命。”
“杨卿,现在京卫”
“皇上。”
朱厚熜还想和杨一清谈谈关于京卫的问题。
谈谈京城部队的问题。
朱厚熜给杨廷和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朱厚熜同意乔宇来京城担任兵部尚书,前提是让王守仁入京,担任兵部尚书兼任整顿京卫。
但杨廷和没有反应。
杨廷和对于自己的政敌王琼显然是保持警惕,所以不愿意王琼的下大将王守仁入京。对于杨廷和来,王琼虽然已经削职为民,但依旧是最大的对。因此还是拒绝了朱厚熜的提议。朱厚熜一直是想要整顿京卫,在京城练出一支精兵。朱厚熜对于朝廷不熟悉,但也知道王阳明的名气。
因此整顿京卫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阳明。可惜杨廷和却没有回应,不同意王阳明入京。现阶段对于朱厚熜来,杨廷和这个内阁首辅,显然比在野的王阳明更重要。
现在看到杨一清,朱厚熜就想问问杨一清,他对于整顿京卫有什么看法。没想到黄锦来到了朱厚熜身边,声的叫了朱厚熜。
“顺天府尹童瑞在宫外求见皇上。”
“他有什么事情?”
“建昌侯的庄子出了大事情。”
“让他进来吧。”
顺天府尹,正三品的官。
京城脚下,顺天府尹的地位既是很尴尬,但又是很重要。顺天府尹位置很重要,因此顺天府尹也被誉为是九卿,可以参加朝政大事。顺天府尹更是有资格直接递牌求见皇帝的。
在封建王朝来,有资格可以直接递牌求见皇帝的,那都是非常重要的权力。不知道多少官员想尽办法,都想要这样的会。
当然这是顺天府尹的重要性。
可是同样顺天府尹非常尴尬。因为他管辖的顺天府权贵云集。这里面皇亲国戚一大堆,勋贵、内廷太监、朝廷重臣,都聚集在了京城。随便一个案子,背后有可能就牵涉了权贵。怎么调节这些案子,让背后的权贵满意,就是顺天府尹要干的事情。正因为如此,顺天府尹是一个很重要,又非常尴尬的职位。
“皇上,臣告退。”
“好。”
杨一清很识趣。
杨一清从乾清宫走出去的时候,正好看到了顺天府尹童瑞。杨一清认识童瑞,因为童瑞曾经作为科道官员来陕西处理过事情,也在陕西担任过参议,当过杨一清下面的官员。
不过也仅仅是熟悉,并没有多少关系,两个人那个时候级别相差太大。
倒是童瑞认识杨一清,知道最近杨一清入京,已经官复原职,入阁参赞务。因此面对杨一清,立马是拱站在一边,让出了路。
如果是其他地方,两个人还要寒暄两句。毕竟以后两个人要一起共事。
但这里是乾清宫,因此杨一清对童瑞也是拱拱,然后离开了乾清宫。等杨一清离开,童瑞才走进了乾清宫。虽然是九卿,但这还是朱厚熜登基两个多月之后,童瑞第一次在乾清宫单独和朱厚熜事情。之前倒是在武英殿那边,朱厚熜单独接见过童瑞。
“臣顺天府尹童瑞,参见皇上。”
“免礼。”
“谢皇上。”
“吧,出了什么事情。”
“皇上,建昌侯张延龄的庄子发生了严重的械斗。一方是建昌侯的庄丁,一方是庄子原来的田地主人。顺天府接到消息赶到的时候,械斗已经结束。死了6人,伤了43人。”